海派文化的“南洋”血脉
程乃珊曾撰文说:百多年来的上海主流社会,江浙财团与广东商人平分秋色,而广东人所带入的地域文化,也随之汇入上海大熔炉之中,成为海派移民文化中一重要元素。
“半皆粤人为之”
清朝时外国商人来华朝廷交易,在广州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的经纪和代理,这些指定的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商行,当初只有13家,故俗称“十三行”。这种亦官亦商的现象到了上海开埠之后,却已是风光不再。上海很快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但是,广帮商人并没有就此沉寂,他们中原先与外商有种种联系的买办、通事等人,同外商一起转移到了上海。19世纪70年代,由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招商局,几乎都是由广帮商人,尤其是香山县的买办商人支撑的。故香山被称为“买办的故乡”。上海洋行买办是“半皆粤人为之”。直到20世纪,宁波籍买办在沪的势力,才超过粤籍买办。
这才叫“海纳百川”
上海史专家宋钻友分析说:香山位于南海边,香山具有典型的海洋文化的特色,香山人很早有开拓南洋的经历,在开埠以前就有人出去。尤其是殖民主义者长期占据澳门,香山人有机会接触外部世界,一定程度上熟悉了西方的商业精神,也受到这种商业精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相对比较少。
广东香山人在海派商业文化拓展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四大公司的传奇。先施公司1917年开张。然后是永安百货公司(1918年)、新新公司(1926年),大新公司是1930年开张。四家公司接二连三,前后相差不到200米,这么短的地段里面,四家大百货公司,地段和规模上远远超过了洋人的百货公司,体现了香山人的投资气魄。商品也非常多,以进口商品为主,也有一部分国货,所以号称环球百货公司。四大公司对于上海的商业形态变迁有巨大的贡献,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源比较广,有资料描述,凡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比较出名的产品,如英国的毛织品,日本的人造纤维,德国的五金、皮革,法国的化妆品,美国的电器用品,澳大利亚的罐头食品,捷克的玻璃器皿,瑞士的钟表等等,永安公司无不搜罗齐备,整个商场如同外国商品的陈列所。四大公司的创立使上海一下子从小杂货铺跨入了与国际大都会地位相称的环球百货商业业态。
一些海外学者指出,香山商人遍及华南、南洋各处的巨大融资网络,是构成上海香山商人资本密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