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文大讲堂】海派文化之沧海一粟 上海文艺之前世今生
10月17日下午,原市委宣传部部长,现任人大常委委员、内司委副主任委员,文化基金会理事长陈东教授作客我校“科学·人文大讲堂”,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讲座。讲座前,校党委副书记朱鸣雄与陈东进行了亲切会谈。百年校庆筹备办公室主任刘志远出席本此活动。
在讲座中,陈东以自身十个工作岗位的变动经历和城市文化变化的影响,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引出主题。她指出,城,是有品质的选择性居住;市,是有质量的商业;城市,是从熟人经济走向陌生人经济的标志。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名片,是产业经济的助推器,亦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与市民精神需求的主渠道。然后,她引用习总书记 “不忘本来、吸收未来、面向问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 的语录讲述城市文化自信的溯源。
陈东以小见大,通过海派文化所代表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城市精神,为学生讲述上海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上海是许多中国文化的码头和源头。例如,上海是中国报业、广播业、现代印刷业出版业及话剧的诞生地,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是中国京剧、越剧、淮剧的命名之地,以及中国许多新艺术形式的引入和发育之地与传统艺术汇聚创新的大码头。同时,上海是红色文化的诞生地,中国建党初期的三次党代会都于此召开。陈东还向学生介绍人民音乐家聂耳、雕塑家张充仁、“孤独”的翻译家草婴、音乐家周小燕和连环画的一代宗师贺友直等杰出的上海人物。她还介绍了一些上海 “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艺术作品,关注了网络文学的兴起,并以卡斯特罗“我终将离去,但理想不朽”和黄永玉“做不了八九点钟的太阳,就做八九点钟的月亮;点点清澈洒在人间,也挺好”的语录劝诫学生要有理想,有自我,发人深省。
本次讲座从海派文化的沧海一粟,上海文化的前世今生出发,启发同学要坚持文化自信,做有理想,有自我的青年,并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
(供稿、供图:边可欣、徐宇 编审:任斌 收稿日期:2017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