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院周怀阳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03.05.2016 12:03
本文来源: 同济大学
周怀阳教授长期从事海洋地质和海洋原位探测技术的教学和科研,曾十多次担任我国大洋和近海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航首位下潜科学家,现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海底观测大科学工程技术负责人。2013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2014年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创新奋进,科研学术成果卓著
周怀阳长期从事海洋地质和海洋原位探测技术研究,迄今已发表各类科研论文180余篇,其中发表在《Nature》《Nature Geoscience》等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为60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三名和第四名),二等奖2项(第二名);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已申请公示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
周怀阳高度关注海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2002年开始自主研发我国首台高温高压开放式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实验研究平台,2008年指导其博士生利用该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模拟海底热液环境成功合成了丁烷和戊烷,该成果对油气无机成因研究和地球生命起源研究意义重大。2005年,自行设计开发了深海热液喷口原位温度长期探测系统(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并使用该系统成功进行了国际深海海底首例人工黑烟囱生长实验。2013年在《Nature》杂志发表我国海洋地质学界首篇第一作者主题论文《Thin crust as evidence for depleted mantle supporting the Marion Rise(支撑马里安隆起亏损地幔的薄洋壳证据)》,这一研究成果对40多年前外国学者提出并沿用至今的“地幔羽”假说提出了挑战。目前,周怀阳正担任国家973计划“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成矿过程与硫化物矿区预测”的首席科学家,这是我国深海大洋首个973项目。
引领探索,积极推进我国海洋事业新发展
周怀阳是国内较早呼吁开展载人潜水器科学研究的倡议人之一,2005年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领导了首次中美联合深潜科学航次。他领导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海试选址”的研究工作,为2009年和2010年载人深潜器在南海的海试成功提供了保障。2013年作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南海航段科学负责人,成为首名下潜的科学家,自行研制的流体采样器等设备在该航次得到成功使用,为我国在深海海底首次采集到保压流体等样品。
周怀阳是我国海底观测网技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2011年开始,作为教育部“国家海底长期观测系统”技术方案总负责人,一直在积极配合推进这一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建设实施,于2015年获国家立项,同济大学作为法人单位组织项目的运行。这一代表当前国际海洋科技发展前沿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重要的科研助推力量。作为我国深海大洋多个五年规划的主要编写人,他多年担任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长远发展项目—中国大洋专项环境项目的首席/责任科学家,全面主持和实施国家大洋环境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2001年和2011年,两次被负责我国国际海底事务的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评为中国“大洋突出贡献专家”。
坚守教苑,培养海洋科学的卓越人才
作为一名教师,周怀阳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新颖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方向及学科知识。他强调教育“入心为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他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专业新领域。200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广东分院优秀研究生导师,2010年被评为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后合作导师,2013年获首届同济大学“卓越教师奖”。
周怀阳热爱教育,无私奉献。2012年在获评“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后,他将所获奖金作为“特殊党费”全部上缴组织。2013年获得同济大学“卓越教师奖”后,他将所获奖金全部捐赠给学院设立“海洋学院卓越励志奖”,以奖励学院热爱专业、勤奋好学并学有所长的优秀本科农村生源学子,激励他们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本文来源: 同济大学
03.05.2016 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