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90”后的你,青春怎样过?“海岛来信”邀你参军慰平生

03.06.2016  21:59

    4名性格各异、家境不同的“90后”女生,同一批入伍成为文艺女兵,却遇到了雷厉风行的“魔鬼”女班长,面对苛刻的训练生活要求,新兵们一致“抵抗”。在与班长的“斗争”中,女兵们逐渐明白了作为一名士兵的责任与义务,与班长的矛盾也随之融解。一封从边防海岛寄来的信,让女兵们得知,班长与她的男友为了坚守岗位,一个勤恳带兵,一个坚守在偏远的南海哨所,为了共同的守家卫国的责任,长年不能见面。为了让他们团聚,女兵们精心准备了一场表演,终于换来了班长与男友的相见……

    日前,原创话剧《海岛来信》在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火热公演,精彩呈现这个新时代士兵的励志故事,谱写一曲难忘的青春之歌。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将征兵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征兵工作虽然是一项阶段性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却创新地把它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其与人才培养工作结合起来、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报国热情,在正能量传递中激励青年成长成才。

    话剧《海岛来信》便是这样的一部原创军营戏。它的首次亮相,就是在5月12日华东理工大学第29届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

      看似遥远的军营和象牙塔搭上了线,同是“90后”的大学生女兵的军旅人生,给校园里的学子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为了演好军人的角色,每次排练前,12名大学生演员都要在华理国防生的指导下,进行两个小时的军姿练习,一个敬礼、一次转身,走路时的手臂摆动,每一个动作都要进行数十次、数百次的训练。在一次次军姿训练、剧情排练中,演员们渐渐融入其中,体会到军人的不易和精神的可贵,像话剧中的角色一样成长起来。

      “我喜欢华小颖这个角色,不仅是在剧中,更因为她悄悄地改变了曾经那个只会抱怨生活的我。”华小颖的饰演者谈家辰说,和话剧中的小颖一样,她也对未来充满迷茫、不安,时常埋怨,但每次排练时,小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她不得不收起消极的一面,变成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与干劲的人。现在的她,敢于喊出:“积极,前进,向上,用我们最初最真的心,做青春无悔的事!

      作为一名陪伴《海岛来信》剧组的观众,华东理工大学话剧团团长盛铭叶同学,从话剧排练之初、汇报演出到正式演出,对话剧的理解更为深刻:《海岛来信》描绘了一个与自由的大学生活截然不同的军营生活,没有手机,没有零食,却使性格各异的女兵们成为了朋友,许婷遇到了远在海岛却依然深爱着她的蒋海;军营生活独一无二,不仅在于它能锻炼个体素质,更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面对面交流,用心沟通,真正拉近现代人渐行渐远的心灵。

    “最让我始料不及的收获,是我的室友因为这部剧坚定了去当兵的想法。”在话剧中饰演胡杰的吴蕙同学说,昨天听到老师作征兵工作动员,曾以为当兵很遥远的自己,居然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而有着军人梦却又摇摆不定的室友,却在看了《海岛来信》后与父母深谈了一次,下定了报名入伍的决心。


      从“校门”到“营门”   400余名华理学子的别样青春

    “男儿有志挥金戈,戎马书生最风流”,不只是在舞台上,现实生活中,华东理工大学也有更多的学子携笔从戎、报效祖国,让青春在军营里闪光。和平年代没有枪林弹雨的洗礼,但军营这个大熔炉,仍能让身处其中的青年百炼成钢。

潘晴(左四)

    “如果当兵是一种愿望,不去便魂牵梦绕、终生遗憾,那就去吧!不管有多少困难折磨,总会有人和你一起经受——那些苦难将会改变我们的一生,透析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遇到最珍贵的人、最珍贵的时光和最珍贵的自己。”华东理工大学潘晴同学,不爱红妆爱武装,毅然放弃了上海的安逸生活,投身到位于内蒙古大草原的火热军营,用3个月的时间,从身体素质、军事素质到思想意识,顺利完成了从一名淑女到战士的转变。部队参军经历已刻入她的生活,让她体会了吃苦、责任、从容、奉献的真正含义。

曾繁荣(前一)

      华东理工大学的曾繁荣同学刚入伍时,曾面临“没人要”的尴尬。训练中刻苦勤奋、敢于挑战的他,不但以优秀的战绩变成被争抢的“宠儿”,还谱写了“士兵突击战”的神话:2014年3月至6月,参与部队魔鬼训练选拔,从1万多人中脱颖而出,入选集团军侦察特战大队集训,并经过多轮淘汰,最终进入尖刀组六人特战小分队;参与集团军特战分队大比武,荣获团队第五名、个人狙击手专业第一名、十人定向越野团队第二名等荣誉。退役后的他,回到学校后坚持体育锻炼,坚持小事从个人做起,带动他人一同整理内务卫生,与同学们一起勤奋学习,“与时代同行,永记做一名光荣的华理人”。

刘佳玮(一排左二)

    进藏边防战士刘佳玮同学,入伍后努力发挥大学生士兵的特长,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和人民网、中国军网等媒体发表文章百余篇,被所在师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2014年8月,在中央军委领导视察西藏军区时,作为优秀士兵代表受到领导的亲切接见。退役回到华东理工大学复学后,刘佳玮继续秉持自强不息精神、追求修身报国的信念,主动申请参加“遵义行·大学梦”上海八大高校联合支教团,远赴革命圣地贵州遵义的山村进行了一个月的支教活动,被共青团贵州省驻沪工委表彰为“优秀志愿者”。


    凝心聚力 克难奋进   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的几点法宝

    华东理工大学有着重视、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优良传统,除了拥有国家生物医用材料动员中心、军工复合材料科研生产基地等军工科研基地外,还是上海市唯一一所与南京军区联合培养国防生的院校。多年来,在上海市征兵办和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华理在征兵工作上严格要求、狠抓落实,连续11年完成或超额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征兵任务,多次被上海市政府、上海警备区评为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征兵工作的顺利推进,既与华东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征兵工作,把征兵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狠抓落实密不可分,也与学校提早谋划、精心组织,把征兵工作作为长期任务常抓不懈息息相关,还得益于学校加强引导力度,把征兵工作作为中心任务协调推进。

    华东理工大学利用低年级学生集中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高年级学生参加实习招聘会、求职招聘会等各种时机,开展日常宣讲,培养学生国防意识、激发参军报国热情。如2015年9月1日上午,在全国各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浓浓氛围中,华东理工大学邀请上海市警备区副政委孙进少将走进学校,为正在军训的新生主讲“开学第一课”,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精神。学校还充分发挥辅导员、国防生、退伍兵、国防协会等队伍的作用,对重点群体、重点对象进行宣传动员,做好“励志计划”学生、家庭困难大学生以及毕业生的征兵工作。

    除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对参军大学生给予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外,华东理工大学还推出《华东理工大学就业引导工程奖励办法》,对应征入伍的大学生给予1000—6000元的物质奖励,并授予校优秀团员荣誉称号。同时,学校通过新闻网、LED屏、广播台、宣传栏、校园道路两侧悬挂横幅、张贴海报等形式,进行爱国强军文化宣传、参军政策宣讲,并依托“华东理工大学”“华理就业领航号”“小花梨”“华理研究生”等微信公众号以及短信、邮件等载体,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军热情,营造浓厚的氛围。

      通过切实有效的举措和努力,华东理工大学着力把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国防观念作为神圣的使命,把更多更好的优秀学生输送到部队去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