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结缘杨浦20多年:杨浦滨江多个断点被他“拿下”
上午穿西装开各种协调会,下午换工装赴工地,晚上在台灯下研磨方案,这就是杨浦区建管委副主任、区滨江办常务副主任刘安的工作节奏。杨浦的市政建设管理和滨江的开发都是他的本职工作,他的愿望是让杨浦成为具有历史感、智慧型、生态性和生活化的中心城区。
磨练技艺
刘安与杨浦结缘已有20多年了。
1997年夏天,刘安从同济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到杨浦区规划局工作。“选择杨浦,是因为它正面临着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机遇。规划局的岗位对我来说,是很好的深入学习、提升业务能力的机会。”刘安说:“当时我所在的岗位有机会熟悉不同设计单位和著名建筑师的方案作品。我就进行研究揣摩,比较不同方案的利弊,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经过这样的磨练,现在的我看到任何一个规划方案都能有自己的判断。”
后来,刘安调到杨浦区建管委从事市政建设管理工作,又接手开发杨浦滨江的重任,当年“练”出的细节处理能力给他带来了很大帮助,使他总能在各种方案中选出最好的一个。
倾听心声
在刘安的同事、杨浦区建管委市政科科长陈关平看来,刘安不仅业务能力强,在工作中还很注重倾听他人的心声。
2009年,闸殷路在市政道路改造施工过程中进行了整体拓宽,但道路开挖后没有及时落实防护措施。居民代表找到刘安反映情况:“修马路我们支持,但这路都‘开膛破肚’了,好比破了洞的裤子,怎么也该打个补丁吧?”刘安立即采纳了居民的意见,安排施工队伍用钢板进行了铺设,落实了防护措施。
“倾听他人心声”的习惯,也为刘安后来的工作带来了便利。2012年6月,刘安兼任杨浦区浦江办常务副主任后,第一个任务就是摸清杨浦滨江岸线的“家底”,了解沿线企业现状、存在困难与发展意向的过程。刚开始,他吃了不少“闭门羹”,但他总是认真倾听企业的诉求,提出解决困难的渠道,逐渐取得了企业的信任,成了对方门庭的“老常客”。如今,沿江有多少工厂、土地,有多少码头岸线、历史保护建筑,有多少商务楼宇、市政配套,刘安都能娓娓道来,在推进滨江开放工作中更有谱了。
打通断点
2017年10月,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滨江贯通工程建成开放。为了做好贯通工作,刘安指挥、协调工作团队打通了多处断点,秦皇岛路轮渡站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南北向非机动车、行人的过江交通与东西向的滨江慢行交通在此对冲,设计方案经过20余次优化,反复分析可行性,仍不能合理解决交通组织与亲水体验的主要矛盾。找不到理想的方案,刘安不肯服输。最终,在市浦江办的指导下,他决定采用“二层跨越、螺旋放坡”的方式,通过立体交通解决人流冲突,同时确保滨江一线景观的亲水体验。
今年2月,站在改造后的秦皇岛路轮渡站二层平台的步道上,刘安向记者解释说,这楼的二层原来没有平台,是打掉了原来的部分外墙后延伸出来的。“一开始考虑过把步道设在底楼靠江的地面上,紧挨着防汛墙,但这样不符合安全要求,因此我们还是把这一段步道设计到了二层。”
记者看到,步道从东面的平地延伸过来,顺着螺旋而上的桥面到达平台,再从西面而下,与虹口区的步道相连。从平台向下俯瞰,就是穿楼而过、通往码头的栈桥,乘船者与漫步滨江的人群互不干扰。“滨江贯通,对步道的要求是无障碍,腿脚不便的人坐着轮椅也能上来。现有空地的距离不够建一个很长的缓坡,陡坡又不安全,因此采用了螺旋式的坡度,既节约空间,又方便行走。”
巧做取舍
眼下,刘安正在分管杨浦滨江岸线向杨浦大桥东侧2.7公里延伸贯通的工程。当滨江贯通之路“遭遇”沿江老建筑,应该如何取舍?刘安的回答是:“保护与开发并重。”
杨树浦路上的上海制皂厂,位于滨江公共空间内,是年近百岁的历史建筑。在现场调查中,刘安发现,它的构筑物较多,保留保护级别不高,但厂房、沉淀池、工艺流程保留较为完整,便组织进行了“留、改、拆”的研究、讨论。讨论中,他提出了“保留该厂制皂的工艺流程,拆除沿江遮挡景观的高层厂房”的意见,获得了大家的认同,确定为最终的改造方案。改造后,制皂厂将形成沿江地下、地上、高程平台三层空间,注入文化展示、体验空间、休闲驿站等公共服务功能。市民游客可以来此参观全套制皂流程,在屋顶空间体验香料种植,也可以在沿江跑步途经此地时进来喝水休息。刘安告诉记者,这一方案即将付诸实施,预计今年年底,老建筑就能发挥新用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