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在浦东 感知一种温度

18.04.2015  14:42

  原标题:在浦东,感知一种温度——写在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之际(下)

  黄可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陆家嘴时的情形:那是2007年的一天,在早高峰的陆家嘴地铁站,大学即将毕业的他,看着人群如同洪水一般滑过,脚步匆匆,一张张年轻的脸上写着自信。就在那一刻,他决定,要在这里找到自己。

  原本学习文科的他开始转学金融,而后顺利毕业、求职、买房、恋爱、结婚、生子,8年过去,他的人生大事都在浦东发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很多选择的发生,就是那一瞬的闪念。

  至于原因,黄可,以及更多选择浦东的人们,可能自己也极少仔细思考,只是觉得,“我,就是喜欢在浦东的感觉。8年前那一刻,以及这8年间的点点滴滴,看着浦东的热闹,看着浦东的冷静,那是一座城打动人的气质,那是浦东的温度。

   梦想成真的地方

  在老上海人的字典里,原是没有浦西一说的,很久以来,浦西即上海。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看着陆家嘴不断拔高的天际线,听着外高桥不断刷新集装箱纪录,住在花园一般的社区,已成为新上海人喜欢的生活方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计算,到2007年,按1990年不变价格,浦东经济规模已相当于1990年整个上海经济规模的1.7倍。

  或许,还不只这个原因。对从中科院辞职下海的李帅来说,那种“背着书包,带着点子,就能创业”的状态,令他几近狂喜。“知道吗,我只要拿着研发成果到公共平台做做核磁共振分析,最少也要200万一台的机器,每次收费只要几十元,第二天就能拿到报告。

  张江,让李帅第一次触摸到了梦想:研发出中国第一个原研药。不到一年,开发出了200多个全新医药化合物,为原研药开发打下基础。

  而在李帅的公司之外,张江药谷已集聚了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企业、院所及配套服务机构400多个,张江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类型丰富、优质的创业导师和企业辅导员队伍,提供对接指导。

  调查显示,张江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研发机构、人才最集聚的地方。我国食药监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张江;连续几年,张江从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拿到的经费占全国1/3;企业申报新药的成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梦想的种子,就这样被浇灌,另一边,聚集在浦东数千家外资企业也有自己的惊喜。

  去年,一份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德勤编制的《浦东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用大量数据表明,浦东外商投资成功率位居国内首位。

  如今,浦东外资企业总量已突破2万家,其中外商投资平均成功率达68%,而全国平均成功率约为30%。浦东外资企业运营率为66%,高出市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30个百分点。

  浦东为何有如此吸引力?浦东的回答:“以柔克刚”,用软环境来突破硬约束。经过20多年开发开放,各类政策优势已不再,而且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了不可能再靠单纯的政策优惠、简单的税收让利来吸引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必须要创新思路。乐于担当资源集成商和服务集成商,为企业打造“虽非最便宜,但却最适合”的发展环境,这便是浦东给出的答案。

  浦东引力,无法抗拒。

   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这辈子,工作过许多岗位,唯独浦东故事最多,能在浦东工作,三生有幸。”坐在桌前,75岁的浦东新区首任管委会主任赵启正依然感慨。

  浦东的历史,让人难忘的“第一次”实在太多;浦东的面貌,三年一变的速度令人感慨;浦东的经济,一直稳健于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让人惊讶……但很多人每每提到浦东的,却是它与上海以往有点不同的气质。

  那是一种热情激荡。“管委会的成立大会,是在小楼边一个食堂开的,感觉就像生产队开大会,时任市委书记、市长的朱镕基手里拿着大喇叭,含着眼泪讲……”当年第一批到浦东的杨小明回忆。

  让浦东首任组织部长施耀新感触颇深的,是当年面向全国招聘干部的壮举。40个局、处级干部岗位突破地域和学历限制,顿时吸引全国6000多人报名,开发办门口,干部排起长队,甘愿放弃所有优渥条件,去当“拓荒牛”。

  从此,141号小楼连起大江南北,通向五洲四海,全世界精英和企业纷至沓来,一张张蓝图变成现实,直至超出所有人想象:初定外高桥、金桥和陆家嘴三区先行建设,1992年便被提前启动的张江园区打破;金桥开发区,从起初规划4平方公里,增至27平方公里;浦东国际机场、王桥工业园区、华夏旅游文化区相继兴建崛起,使浦东功能与布局更加全面。原本预计建设时间三四十年,结果1996年便进入基础开发与功能开发并举的阶段……

  25年过去了,那种精神仍然延续。英雄不问出处,浦东可以共鸣,万得信息的陆风对此感同身受。

  出身农家,从挤破头的好单位辞职,走过中关村,路过深圳,最后在浦东落脚,从3000元起步,陆风开始“冒险”,在陆家嘴金融企业聚集中寻找商机,将上市公司资料做成软件,梦想着为每家企业打造一座专业金融图书馆。

  有梦想,坚定不移,敢想敢说敢做敢闯,虽然成功者之路不尽相同,但依然能分辨出一代代优秀浦东人的共同特质:国际化视野、肩负国家使命,逆势而上、永不言弃。而这,也正是第一代浦东开拓者的精神。

  梦想与理想,在浦东传了一代又一代。

   天蓝水清的追求

  今年上海两会,一位浦东合庆镇村民黄月琴的故事引起了关注。黄妈妈说,当年她嫁到合庆镇时,小姐妹都很羡慕,因为“天空很蓝,河水很清”。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环境开始恶化,如今儿孙已经不愿住下去了,这让老妈妈十分纠结。

  没几天,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便来到合庆镇周围的白龙港污水处理厂、黎明垃圾填埋场实地走访,开现场会。“浦东开发25年了,成绩巨大,但毋庸置疑,有些地方的空气和水质变差了,这个问题不是合庆一家的事……

  很快,整改措施拿出,浦东G1501以东规划决定“再研究”。

  “浦东的开发不只是经济开发,更是社会开发,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自浦东开发之初,便将社会与人,放在了浦东开发开放的第一位。

  为了人,浦东开发之初,在征收了农民土地后,浦东在全国第一个做到不仅补偿房屋、生活费,还提供就业机会。赵启正回忆,当时还有个规定,给每个人介绍工作,需要至少提供两次机会。“农民为浦东的开发做出了他们所能做的最大贡献,应该充分顾及他们的利益。

  为了人,浦东的开发从不单纯以经济结果考量。金桥开发区建设时,碧云社区几乎同时开建;自贸区打造之初,以生态城为目标的“森兰·外高桥”顺势而起。

  为了人,曾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金融城陆家嘴,最近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40万白领提供更丰富的文化大餐,被比喻为“高大上”和“白富美”的联姻,陆家嘴文化三年行动计划旋即制定。

  历经25年发展,如今的浦东已堪称上海人居和谐的典范:曾经“”名远播的张家浜,通过巨资投入改造,变成了水清岸洁的景观河,一举摘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经持续建设,浦东公园总面积增加了近10倍;四季花开、湖水荡漾、溪水蜿蜒的世纪公园,已成为内环线内最大的生态城市公园。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传说已经远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生活在浦东,新区常住人口已经超过500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对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之一。

  浦东,正以自己独特的节奏和温度,诠释着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