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线上线下融合加速

28.02.2018  11:31

编者按:流通业在满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2017年,我国流通业整体向好,亮点突出,但仍然需要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围绕实

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2018年开始,流通业将迎来一系列变革和调整,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地位将会更突出。

回顾

消费需求平稳较快增长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突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10.2%,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其中,6月份当月增长11%,为2016年以来月度增速最高值。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的贡献率高出了31.7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的地位。

零售行业收入稳步增长。零售行业整体呈持续回暖态势,同比增速大幅提高。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收入累计同比增长2.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升了4.8个百分点,比2017年上半年增速略微回落0.3个百分点。

餐饮行业总体增速保持较高水平。虽然餐饮行业月度收入有所回落,但是增速仍然保持两位数。2017年1~11月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餐饮总收入为18546亿元,比2016年增长10%,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出1.2个百分点。

物流需求稳中有升。各季度物流需求增速平稳,同比增幅有所扩大,回升的态势更加明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8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降至14.5%。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273.9亿件,预计全年的快递业务量将超过300亿件,快递业务量可能达到400亿元。

实体流通企业整体向好

实体流通企业快速成长。各种实体零售业态都呈较快增长态势。大型商业项目数量持续增加。商务部监测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专卖店、专业店、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8%、5.7%、3.6%、3.4%、1.2%,增速同比分别加快9.0、5.1、2.7、2.6和1.1个百分点。便利店增速同比放缓0.9个百分点,但依然达到7.2%。根据联商网统计,2017年全国开业大型项目(商业面积≥3万平方米)的数量达970个,相当于2016年实际开业项目数量的2倍多;商业体量预估达9851万平方米,是2016年新开业商业体量近2.3倍。经过5年的调整,实体零售企业大多成功转型,找到创新发展的途径。持续多年高增长的便利店业态,市场空间继续扩大。

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实体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长带动了盈利能力的上升。商务部监测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零售企业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7.6%和6.6%,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7.8和14.3个百分点,回暖态势凸显。其中,百货企业初现扭亏为盈局面,超市企业增长态势良好。例如,永辉超市的三季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3.17亿元,同比增速达15.5%,净利润同比增长更达到了57.0%。仓储物流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仓储指数虽然呈现较大的波动,但2017年11月平均库存周转次数指数仍达52.5%,连续9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反映出市场需求旺盛,商品周转效率进一步提高。

多业态跨界发展成主流

2017年,互联网逐渐成为流通业发展必备的基础设施,实体流通企业则成为线上线下共同探索的热点。无论是实体流通企业还是电子商务企业,都在努力寻求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流通业态创新明显快于往年。各种“零售+X”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提升了个性化、场景化服务和体验,在提升购物体验的同时,也更容易为流通企业积累形成用户大数据。

一方面,电商巨头加快拓展线下业务。阿里巴巴收购联华超市18%的内资股股权,成为联华超市第二大股东;直接和间接持有高鑫批发36.16%的股份;沃尔玛与京东合作打造的“沃尔玛京东之家”以及通过物流配送网络下沉实现的京东便利店都已开业。另一方面,实体流通企业加快创新步伐。越来越多的实体商业主动运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社交媒体开展全渠道营销,在营销、支付、售后服务等方面加强线上线下的互动。2017年9月8日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开展网络零售的比例已经上升到83%,是全国企业互联网应用平均水平的2.5倍。

无人店已成为2017年最受关注的零售业态。无人店应用了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实现扫手(脸)进店、直接购物、拿了就走、无须结账的无人店全智能化操作。IDG、红杉、经纬、光速、真格等知名风投机构纷纷入局。

传统的餐饮模式在不断地吸收新型经营模式的有利之处,创新地把它们融入到餐饮的经营之中,扫码点餐、移动支付、扫码打赏、网上点评、外卖等方式不断普及。在餐饮预订途径选择上,通过网络预订(企业官网/APP、第三方网络平台)的比例达39.9%。在餐饮结算方式上,支付现金和刷卡消费的方式已经慢慢退出,第三方平台支付、第三方平台预付以占比49.4%高居榜首。

外资零售企业努力转型

外资零售企业光环褪去。美国沃尔玛在本土曾经创造的“5公里死亡圈”理论,在中国正在被打破。据不完全统计,沃尔玛2017年上半年累计关店以及确定即将关店共17家,创6年来新高。西班牙迪亚上海公司赤字约合3.2亿元,韩国乐天玛特等内外交困,华润万家主动关闭自营门店800多家,泰国卜蜂莲花确立了向中国三四线城市拓展业务的战略新目标,华堂商场仅剩一家门店。

外资企业加速创新与转型。2017年沃尔玛火速推出3家官方旗舰店,还与沃尔玛京东到家合作,建立“京东之家”,服务覆盖全国20多个城市,进一步完成了线上门店的全布局。“多业态、多渠道、多平台”是家乐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easy便利店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业态比例上,家乐福将进行大幅调整,餐饮、儿童、运动健身、电影院等体验型业态占比将达65%,其他是服饰零售和服务型业态。2017年5月,大润发上海闸北店上线飞牛急速达业务,自建线上线下商品、库存系统打通,实现了门店3公里1小时配送。

三高”、合规问题受关注

零售企业总体税费负担仍然很重。问卷调查显示,税费过高已经成为目前营商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有33.3%的企业反映税负较高。购物中心享受不到“营改增”政策。很多连锁企业因无法合并缴纳增值税导致合并税负过高。

房租、人工成本持续上涨。问卷调查显示,2017年上半年,有53%的企业面临房租上涨超过6%的问题。由于房租水平不断上涨,房地产商根本不愿意与商家签订长期合同,有些甚至每年签一次合同,且每次签约都要上调租金和物业管理费。连锁零售或餐饮企业的市场培育期一般为三年,由于租金持续大幅上涨,新开网店培育期不断延长,企业盈利非常困难。

人工成本比利润上得涨快。零售餐饮企业用工较多,人工成本对其成本和利润影响特别明显。调查显示,2017年上半年,所有被调查企业全部存在人工成本上涨的情况。其中,41%的企业人工成本上涨在5%以下,45%的企业人工成本上涨6%~10%,14%的企业人工成本上涨幅度在11%以上。

合规经营受到更多关注。随着电商规模不断扩大,电商乱收费、拖欠供应商货款问题越来越普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加流通企业的合规成本,餐饮企业、保安公司、保洁公司无法提供成本较低的群租宿舍,导致企业员工房租成本上升。由于承接地商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配套产业链不完整、跨省市政府政策对接力度不够等,批发市场搬迁容易落地难,原有的批发市场品牌在搬迁之后逐渐消失。物流配送供给能力跟不上需求,物流成本过高,很多城市规划不合理导致仓储设施严重不足,无法实现就近配送,一些零售企业商品补给困难时有发生。

展望

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更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句话不仅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将以消费驱动作为主要模式,而且指出了发挥消费基础作用的重要路径,即通过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体制机制,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促进消费的平稳持续快速增长,使消费的基础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中上收入国家行列,正处于消费升级的关键节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趋势从注重传统的衣食住行的数量转向品质消费、品牌消费、品位消费,消费开始从数量增长进入到质量提升阶段。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以及“三品战略”《消费品质量和标准提升规划》、扩大幸福产业相关举措的落实等,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将会有效解决供求不匹配而抑制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问题。可以预见,2018年我国消费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无界融合使流通业焕然一新

2018年,流通的四要素——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都会出现深度的线上线下融合与互动,四个要素以不同方式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了流通四要素相互融合,以及流通与金融、文化、娱乐、体育等跨行业融合的新业态,各种跨界混搭、组合创新,网络元素、移动科技的应用,使流通业颠覆了以往的形式,产生出焕然一新的发展格局。

越来越多的实体流通企业开始布局生鲜餐厅、快时尚潮牌、设计师品牌、文艺书店、健身房、家居馆、精品超市等,为消费者增加逛的体验乐趣,增加客群滞留时间。其中,生鲜餐厅发展得最为迅猛。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日用品的购买频率可能一周一次,生鲜品类可以提升到一天一次,餐饮甚至达到一天三次。只有通过生鲜餐厅提高购买频次,才能增加客流量。另一方面,原有超市、便利店类业态集客能力最强的生鲜产品营业面积占比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中高端生鲜产品将是拓展重点。

物流行业进一步拓展金融、流通业务。快递公司的服务除了快递仓储等物流主业务外,还提供很多增值服务,比如包装服务、逆向物流、报关服务等;物流行业与流通企业在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全面打通,流通企业借助互联网技术与APP拓展门店覆盖范围,物流企业将流通企业的门店业务通过信息流和物流实现送货到家。

社区商业迎来大发展

社区商业具有地产属性、商业属性、社交属性,是城市、商业、居民的连接点。从线上角度看,线下最大的流量入口莫过于社区,因此,线上线下企业都在重新审视线下零售服务的价值。而线下开店的供应链受到地理空间限制,如果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就会因物流成本过高而无法盈利。因此,瞄准人口密集处的社区发展社区商业,发展密集的邻里社区型门店,成为线上线下企业共同瞄准的方向。

实体店将更加贴近社区、小型化,前端有更多体验性特色业态、更多差异化商品和服务,更精选的SKU,更高的品质,门店也将加速智能化改造,打通线上线下的实体店,可以提供配送服务,通过大仓式的门店为周边3公里的线上用户提供配送服务。

电商利用社区便利店扩大用户群、提升消费黏度,线上线下联动引流,实现大数据的深度挖掘,社区便利、社区生鲜、社区药房是线上企业落地的爆发点。无人店以低成本、占地面积小的优势,更容易以碎片化、规模化的方式抢占社区市场。一些知名企业推出2018年的社区计划。阿里打算本财年内开设1万家天猫小店,京东计划5年内开100万家便利店,苏宁小店将进入国内便利店市场。

提升消费体验是制胜法宝

2018年,市场驱动的创新模式仍将最具生命力。以消费者为中心,一直努力创新发展、及时调整品类、积极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的企业将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支出占比呈下降趋势,服务消费的增长速度明显提高,消费重心正从简单的物质满足转向商品和体验的双满足。例如,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断增强,餐厅已经不再仅仅是吃饭的场所,而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的社会交流的空间,无事也吃饭成为常态。与此相伴的休闲餐饮将会快速发展,各种全天候营业的快餐店持续快速增长。与此相似,那些能够贴近消费者的生活情怀,满足消费者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碎片化的业态创新将会得到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最具活力。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广,从而为流通业的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除了现在已经普遍使用的移动支付以外,实体流通企业努力实现“-1到0”的“旧城改造”,使实体流通企业的人、货、场等核心业务的数字化,利用智能技术驱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电子商务企业则利用这些基数向采购、贸易、金融物流延伸,发展成为集流通、金融、物流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商。基于技术驱动而产生的商业模式将会更加丰富,成为市场上备受关注、最具活力的新业态。

流通业先导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2018年,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地位将会更加突出。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通产业,不仅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而且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产生了更强大的引导作用,促进上游制造业转型升级,带动下游消费增长。

对于产业链上游,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通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与制造业融合,倒逼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通企业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订单数据、需求预测数据,并通过与制造企业的数据协同,帮助制造企业实现ERP、MES,乃至CRM的集成协同,促进制造企业在变革流通渠道、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实行精准研发、促进品牌推广等方面加快创新发展,不仅帮助制造企业以更低成本将供应链的上下游连接起来,而且成为提振制造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对于产业链下游,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通企业改变了以往利用不透明数据进行选址、运营、促销和管理的方法,利用多年积累的大数据为消费者画像,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线下业务拓展,给流通企业的选址、选品、陈列、动线设计、支付、订单分拣、物流线路等各方面带来深刻变革,真正实现市场在哪里,店铺就追到哪里,市场需要什么就销售什么。而且,还可以通过对消费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确定目标消费群,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宣传,这不仅可以引导消费,提升消费者的购买率,也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作者:赵萍,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国际商报


长宁区财政全力保障“封闭式管理”经费
  战疫时刻,长宁区财政全力保障“封闭式管理”经费。财政局
崇明区召开对接会,拉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序幕
  为加快实现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财政局
“上海市财政局”网站暂停服务公告
  为实现“上海市财政局”网站系统升级,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