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子15年流产高达14次 这次终于做了妈妈

23.03.2018  19:08

  整整15年,经历了14次怀孕和14次妊娠失败。第15次的努力,37岁的薇薇(化名)再次向做母亲努力!本月初,37岁的薇薇(化名)终于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下简称“一妇婴”)的专家们帮助下迎来第一个孩子。这一个为14次自然流产患者成功保胎的可喜案例,刷新了华东地区的相关医学纪录。

   22岁时第一次流产

  15年前,2003年,薇薇22岁时第一次自然怀孕却不幸流产。在先后经历了4次自然流产以后,她开始辗转各大医院求医,寻求帮助。

  2015年10月,在第13次胎停以后,身材瘦弱、面色晦暗的薇薇在公婆的陪同下来到一妇婴,找到了生殖免疫科的鲍时华。

  薇薇的公婆恳切地说:“鲍医生,我家媳妇吃了好多苦啊,你一定要帮她想想办法,帮帮她!

  鲍时华仔细分析薇薇之前13次的检查和治疗经过,在此基础上分析病因:遗传、内分泌、感染、男方精子、女方排卵情况、解剖结构均正常,但是血凝处于易栓前状态;患者自身免疫有3项抗体阳性,1项弱阳。根据经验,鲍时华很快理清了思路,诊断薇薇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并给出了明确的针对性方案。她告诉薇薇,如果胚胎本身正常,这种治疗的成功率一般为80-90%。

  常人看来颇高的成功概率和看似好兆头的巧合,却并没有给到这个病人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薇薇只是弱弱地说:“多谢您,费心了!

   医生微信上及时答疑

  遗憾的是,薇薇的第14次怀孕还是没有拿到她的“好孕报告”。早孕超声检查提示绒毛膜隆起征,据现有文献,不能排除来自胚胎本身问题导致的失败。鲍时华与薇薇进行了促膝长谈,薇薇决定再搏一次,而针对薇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情况,医生决定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2017年6月,薇薇第15次怀孕。鲍时华不断监测她的指标,及时调整用药,接下来的早孕检查一切正常。到了孕22周,薇薇终于度过了流产的危险期,拿到了生殖免疫科的“毕业证书”。

  此后,薇薇回老家医院产检。微信上,鲍时华一直给予在线帮助,及时答疑。令人欣慰的是,薇薇的后续产检过程中一切指标基本正常。

  3月1日,薇薇剖腹产下一个2200多克的女婴,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做妈妈的愿望。

  3月1日晚上10点多,一妇婴生殖免疫科副主任医师鲍时华的手机微信上,收到一条消息:“鲍主任,您好,谢谢您的关心。我是薇薇爱人,今天她剖腹产生下女儿……

  这样的报喜消息,在鲍时华的病号群里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好孕报告”。

   积极执行医嘱是成功要素

  据统计,一妇婴“习惯性流产”门诊的治疗成功率保持在90%左右。8年前创建的这个专题门诊,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病因筛查全面系统、规模最大的的专病门诊之一,2017年的门诊量超过90,000人次。

  “从临床经验来看,反复妊娠失败患者的心理和情绪非常重要,要学会自我调节;家庭成员要同心协力,不要给予太多压力。”鲍时华表示,薇薇这个病例最终能够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不可或缺,即她对医嘱的执行度很高。“临床上,我们发现不少病人可能会选择同期多处就诊、用不同的药、擅自增减药物等,而多种药物之间可能会有协同或拮抗的作用,应当尽量避免。

   [相关链接]

  找到病因是治疗关键

  复发性流产是指连续2次或2次以上在孕20周前的自然流产。医生建议,如果只发生过一次自然流产,一般不予以干预,鼓励再次受孕;二次自然流产史患者可以进行流产病因筛查,三次自然流产史患者则一定要筛查病因。对复发性流产患者来说,开展全面的病因筛查、找到病因才是治疗的关键。

  “生殖免疫科病人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焦虑。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备孕。”鲍时华对患者的心态非常了解。即使是备孕、怀孕的人群,甚至生过孩子的妈妈们,都很少了解一妇婴生殖免疫科的功能。鲍时华介绍,前来自己科室求助的,大部分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反复妊娠失败患者。

  辗转求医的辛苦之外,唯有经历相似的人才能理解反复妊娠失败者内心的纠结:想怀孕怕怀不上,怀上了又怕没有胎心,有了胎心又怕突然消失,过了12周又怕唐氏筛查过不了,过了唐筛又怕畸形筛查,过了筛查又担心早产……她们内心从来没有“笃定”过。每一个阶段,都是没完没了的担心。

  她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结识,在各种患者的微信群、QQ群里抱团取暖,互相鼓励、推荐专家,人人都期待早日给亲戚、朋友和医生发一份属于自己的“好孕报告”。

来源:解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