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活力须放水养鱼 谋创新要打破框框
27.07.2016 15:35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看大势要用“望远镜”
摆在代表们面前的这份成绩单不错,年初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我们要用‘望远镜’而非‘显微镜’来看问题、看大势。”朱红代表说。尽管上半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依旧可以看到经济发展的压力,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压力,要未雨绸缪,有忧患意识。
目前,工业下行压力非常大。不少代表认为,要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研判,关注实体企业、制造业的发展问题。马新生代表说,近几年制造业投资在连续下降,对此要高度关注。上海是全国制造业产业链最全的,高端的制造业从技术、人才、法律环境、科研来说在全国也处前沿,因此上海的制造业不仅要承担起转型责任,更要在中国制造业转型中当好领头羊。
池洪代表认为,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有一些优势,但变革不如预期,比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政策,给企业带来的降成本效应,还不够鲜明。相对于企业需求,电子口岸发展的推进进展还是较慢的。
陈晓玲代表谈到,证照改革实施后,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在医疗等行业,部分私人诊所领取营业执照后,未办理医疗许可证等即开始营业,引发一些医疗事故,但因其已有营业执照,按非法行医取缔难度很大。她建议,由第三方对证照分离改革的实施情况组织评估,对不同行业采取有所区别的政策。代表们认为,要进一步加大减政放权力度,增强企业活力。同时,放水养鱼,进一步为企业减轻税负。
科技创新不能一蹴而就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一年来,初步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全社会创新创业共识形成、热情高涨。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成效初显,但要看到,科技投入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需要布局后长期积累。”杨广生代表说。
“科技创新不能着急,不能一蹴而就。”俞立中代表以纽约大学为例,纽约大学征集了200个创新好点子,从中选出100个有价值的、可以应用的点子,再进行专利申请、与企业洽谈等过程,最终成功的估计只有5个点子。“要耐得住这个时间,遵循自身内在规律,不断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在陈燮君代表看来,科创中心建设关键在落地,要搞清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的瓶颈在哪里,是配套政策和实际外部环境不适应,还是缺乏科技创新的底气。吴菊民代表认为,除了国家战略层面的科技创新,各行各业的创新对经济发展都会起到很大作用,上海的科技创新,要延伸到各个行业、各个基层,要主动打破框框,在传统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方面都要有所突破。
丁劲松代表谈到,政府对孵化基地等整体板块的科技创新原动力建设比较重视,但对现有企业的创新管理还存在缺陷,“我们要花费太多精力与各个相关部门对接,企业在推进科创方面成本太高且程序复杂。”他希望政府能整合资源、简化程序,增强与企业的互动。
很多代表谈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薛明扬代表谈到,目前科技成果有三种转化方式:一是直接变现,二是科研人员参股,三是成立公司,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还是选择第一种方式。“如果让科研人员参股,会涉及到相关系列程序。有时,还有一些政策性的障碍阻碍了科研人员入股。如果成立公司,会遇到无法使用有关资金投资公司的政策问题。就算成立了公司,相关项目的科研带头人碍于身份原因,也无法获得科研转化收益。”
“要把科技成果的保护放在首位,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到高精尖人才。”代表们认为,对科创人才,不仅要着眼于为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生活问题,还应该着眼于对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的保护,解决一些“卡脖子”的问题,帮助他们抵制仿冒、山寨等,否则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海外归国的是高层次人才,能把想法变图纸、图纸变产品的本地人也是人才。”郑惠强代表说,推进科创中心建设,需要大批的高技能人才。目前,能工巧匠慢慢在流失,制造业的缺口也与高技能人才缺失有关,要及早应对。
“黄实线”不是越多越好
加强综合交通管理是今年上海“补短板”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代表们讨轮的一大焦点。
“交通整治不只是交通问题。”柏万青代表说,“老百姓对交通整治还是拍手称赞的,尽管一开始民警和老百姓都有怨言。交通整治做好了,城市形象就不一样了。”
杨惠德代表说,过去路上看到交警执法,没有一个市民会站在交警执法的角度去指责违法的人,都在讲交警的问题。而现在他注意到,老百姓都说这个整治好。“整治就像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好的习惯。”
徐海蕾代表建议,城市交通的管理是为老百姓带来利益的,所以一定要以人为本。建议在整治中除了处罚,还要更好引领,更符合市民愿望。
在容易产生拥堵的路段划设禁停标志、标线,对在黄线处违法停车的行为进行处罚,不少代表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黄线不是越多越好,路是方便市民出行的,不能只为了管理方便。”吕贵代表说。在李贻明代表看来,整治交通是好事,但有些地方还要改进,要规范什么情况下该划黄线,什么情况下不该划,以前哪些路段划黄线要报市局,现在交通大整治期间也应上报审核。“对哪里能停、哪里不能停要有明示,既要严格执法,也要做好劝导工作。”庄振文代表说。
代表们认为,交通大整治以来,违法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关键是要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形成长效机制。聂明代表表示,一方面是平时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等工作要加强,一方面是市民的法律意识、契约精神有待提高。建议研究出台疏堵结合、长短结合的长效交通治理措施。
“在交通整治过程中应注重相关配套工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标志的合理设置、停车位的建设等。”彭岚代表说,要加强宣传,让每个老百姓了解交通规则的规定和遵守交通的意义,以形成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记者 王海燕)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27.07.2016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