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洪亮带领团队三赴南极考察探捕磷虾 拓荒南大洋的领军者

10.07.2017  09:21

原标题:拓荒南大洋的领军者

   人物小传

  黄洪亮,1964年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捕捞与渔业工程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大洋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我国首次和第二次南极磷虾商业性探捕首席科学家、海上总指挥。荣获2016年全国农业先进个人、2016年全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2014年度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宽阔的肩膀、结实的身板、憨厚的笑容,黄洪亮给人的印象,像是一位风里来雨里去的渔民。但他的真实身份却是我国研究远洋捕捞渔具及渔业法首席专家、中国远洋渔业赴南极“拓荒”的领军人物。2005年以来,黄洪亮带领他的团队三赴南极,考察和探捕磷虾,是我国开发南极资源的一位大功臣。

  领到进入南极的首张“通行证

  憨态可掬的帝企鹅、景色壮美的极地冰山、国旗飘扬的科考站……黄洪亮的相机里,一张张拍摄于南极的照片,是他珍贵的“财富”。

  南极是洁白的,也是富饶的,生物资源丰富,尤其是南极磷虾,被称为“人类未来的动物蛋白库”,备受全球渔业市场追捧。1961年生效的《南极条约》规定,这片疆域属于全世界,仅限于科学考察和有限利用。

  2005年,中国“南极磷虾资源商业性开发预研究”课题启动,黄洪亮参加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随“雪龙”号远赴南极,并担任“大洋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他的首要工作就是在恶劣环境中,帮助与协调队员完成科考任务。

  冒着零下25℃的严寒、行驶1.3万余海里、作业两个多月,其中第一道关卡便是穿越“咆哮的西风带”。只有挺过一系列剧烈颠簸和摇晃,才算领到进入南极海域的第一张“通行证”。

  “过西风带时,万吨级的‘雪龙’号就像漂浮在大洋中的一片树叶。”黄洪亮说。当时,多数队员严重晕船无法起身,科考任务却不能因此停止。自幼在崇明岛长大的黄洪亮,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后,曾在远洋渔业第一线干过十年才调进东海所搞科研。曾经风浪的他,此时便成了全队的“定海神针”。每次遇到风浪,黄洪亮总会主动承担在“雪龙”号驾驶台顶部采集气溶胶的任务。一次,风急浪高,队员们都劝他别去,但风暴越是剧烈,数据就越珍贵。黄洪亮顶着呼啸的狂风,在船体倾斜30。的情况下,坚持攀上旋梯爬到顶部,执著地完成了采集程序。“我当然也怕,但既然来了南极,困难再大,也要完成科考任务。”在黄洪亮的示范和鼓励下,队员们逐渐克服心理压力,着手调研南极磷虾资源分布、捕捞技术和作业环境等基本参数,为我国南极磷虾商业性开发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磷虾满舱,实现南极拓荒

  2008年初,国务院批复中国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2009年至2011年,我国组建首支商业性开发南极磷虾船队。黄洪亮成为船队首席科学家和海上总指挥,带队开展探捕。

  与科学考察不同,商业捕捞涉及产量要求、成本核算、时间限制等,也面临着更多实际难题。黄洪亮向记者讲述第一次到南极实地捕捞磷虾的难忘经历:“南极磷虾是集群动物,但当我们进入资料预估可捕量达5-11吨的高产区域,却什么都没看到。”现场情况与科考资料及预期设想有巨大出入,初次捕捞就遇上令人发懵的“下马威”。连着几天,黄洪亮和队员们守在驾驶台,分析鱼探仪映像、调整探捕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船队终于成功发现大范围、高密度南极磷虾集群,得以顺利开捕。

  提高渔具捕捞效率、观看气象传真资料、判断气候变化趋势、商讨应对措施计划……捕捞过程中,黄洪亮肩负多重职责。那年除夕夜,首次探捕进入最后三个站位的调查,恰逢南极超强低压迎面来袭,他反复分析气象资料,通过卫星电话咨询长城站气象台专家,判断只要争取时间,就有可能抢在低压影响前完成调查任务。最后根据他的决策,果然发现了南极磷虾分布区。

  每次探捕,黄洪亮和队员们都会连续半个月睡不上一个整觉。他们克服科研人员少、调查强度大等难题,不断收集数据和影像资料,调查探定捕捞作业场,研究更专业合理的渔具。磷虾满舱,黄洪亮率队终于实现我国商业性开发南极渔业资源的“拓荒”行动。这几年,东海所海洋生物标本馆增添了许多他带回来的珍贵南极海洋生物标本。

   研发新型网具,提升捕捞效率

  为防止资源过度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南极磷虾捕捞也在探寻更严格、更专业、更高效的探捕。为规范捕捞行为,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对各国捕捞船严格审核,确定相应资格和配额。“一条船、一个人的违法违约,对南极磷虾探捕都是毁灭性的。”黄洪亮强调。小到要求船员不往海中扔一个矿泉水瓶,大到严格遵循限捕指标并监控磷虾资源,他将“负责任捕捞”和“海洋友好”理念放在首位,监督和指导南极磷虾商业性开发中的履约行动。

  带队探捕期间,黄洪亮还仔细观察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生产差距,发现“症结”在于缺乏专业化捕捞装备。为此,他设计了小网目、小网口单层网衣结构的拖网网具和中空型双曲面额拖网网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经过生产试验和工艺优化,南极磷虾拖网网具的捕捞效率明显提高,起网速度提高20%,有效增加日拖网捕捞网次数量3-4次,单位时间捕捞产量已达到国外同类型船先进水平。

  短短6年,我国在南极磷虾渔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2014年捕捞产量列世界第三,2015年跃居世界第二,2016年创历史水平达6.5万吨,形成了一支较稳定的生产船队,确立了我国在南极磷虾开发利用中的地位,同时也让中国在开发南极资源、制定相关规则上有了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作为三次率队拓荒南极的领军者,不善言辞的黄洪亮,是名副其实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