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泾蔡家楼七根石柱或是船坊遗址 居民盼望重建

13.02.2016  09:04

  

  居民称蒋泾港边矗立的7根方石柱系古船坊遗址

  猴年春节天公作美。金山区朱泾镇蔡家楼迎来了一些上海市区的“游客”,他们开车数十公里,只为来看淤塞的小河边立了几百年的七根石柱子。村里的老人说,这些麻石柱子是一处古船坊——“朱氏船坊”,解放初期还有顶棚,后来才逐渐损毁了。记者在该村落采访时,村民们讲得更多的,其实是对一条名叫蒋泾港的河流的回忆。

  当地居民盼望蒋泾港早日疏浚,朱氏船坊能够重建。而朱氏船坊能不能被复建成一处景观,上海文史研究馆特聘研究员、金山图书馆古籍文献部张青云主任表示,这首先要经过相关部门的考证评估。

   老辈人说是船坊遗址

  驱车沿着枫亭公路一路向东,拐上一条名叫蒋泾村中心路的狭窄村路,往南过一座小桥,桥左侧有一个小村庄,村户的门牌上写着“待泾村蒋泾”。过去,这个自然村叫蔡家楼。桥下的蒋泾港虽已淤塞,但是还能看见东西走向的轮廓。

  这7根石柱子就立在该村庄阿婆家门前的河边。

  河道已经淤塞,变成了沼泽。村民在河边筑了一些步道,在离岸处搭建了一些鸭棚、猪舍等禽畜栖息的小房子,污水就毫无遮拦地排进河道里。

  已经变成陆地的河床上生长着高大的水杉,7根石柱就在树林中。在石柱与石柱之间是村民的菜地。石柱呈长方体状,表面并不光滑,露出地面部分大约2米高。

  年老的村民告诉记者,庄阿婆家门前本来立着8根石柱,上世纪七十年代疏浚河道时,可能是在石柱附近挖得太深了,后来有一根石柱就倒掉了。村民黄阿婆说,她嫁到这个村子里已经47年了。“我来的时候,这些石柱子就在那里。听老辈的人说,这是一个船坊的遗址,是当时的大户朱家建的。

   船坊现存数量少之又少

  业余从事上海地方文史研究的舒澄先生告诉晨报记者,船坊是江南水乡特有的一种建筑类型,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历史时期,船只停靠在船坊里可以避免遭受风吹雨打。船坊通常的建筑形式为石柱上架梁盖棚,富有江南水乡文化气息。

  舒澄告诉记者,他结合石柱风化程度,考证该处船坊应建于清朝中期,约为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建筑,距今250年左右。

  目前,从村路到船坊边还依稀留有一条青砖铺地的小道。舒澄说,这是当年船坊的通路。“从规模上看,朱氏船坊规模不及吴江同里镇俞家湾船坊和嘉善干窑镇让巷船坊,但建造年代与俞家湾船坊相近,早于让巷船坊。

  舒澄说,上海地区地属江南水乡,河湖众多,古时往来靠舟楫,至今仍保存有众多水文建筑,主要包括石桥、码头、水桥、石驳岸等,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上海4422处名单中占有相当多数量。船坊建筑作为江南水乡文化的一个重要记忆承载者,现存数量却少之又少。全国三普江南地区仅在吴江同里镇俞家湾和嘉善干窑镇让巷发现两处船坊,发现时都破败不堪,经修缮后分别定级为苏州市级和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年代分别为清乾隆和道光年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单中,上海地区还没有船坊建筑的记录。

  张青云告诉记者,据他所知,在相关典籍中,目前还没有发现蔡家楼朱氏船坊的记载。

  “蒋泾港东起掘石港,西至斜塘港,全长6.86公里,宽12-16米,通航能力约为20吨。”张青云说,在水路交通为主的年代,在河道边存在一些船坊船棚之类的建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表示,这一文史信息将会引起金山文物管理部门的重视。

   居民盼望朱氏船坊能重建

  村民黄阿婆说,她来蔡家楼47年,眼见着门前这条河变成这个样子,很痛心。黄阿婆说,河水变差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村民在河边建了一些猪舍,后来猪舍越建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猪粪直接排进河里。

  黄阿婆说,这河道将近四十年没有疏浚,所以现在河道都淤塞了,看不见河了,也没有水了。黄阿婆说,她盼望门前的蒋泾港早日疏浚,朱氏船坊能够重建。

  张青云告诉记者,目前“花开海上”景观植物园正在建设中。据他了解,该项目将对蒋泾港等河道进行疏浚,进行景观改造。

  不过,张青云说,朱氏船坊能不能被复建成一处景观,首先要经过相关部门的考证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