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法学院教师专题学习座谈习近平总书记在 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5月4日,法学院党委中心组举行扩大学习座谈会,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5月3日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法院党委委员、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各有关学术组织负责人、学生工作负责人和其他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法学院党委书记胡华忠主持.
胡华忠首先交流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讲话精神的体会。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前夕专程到政法类高校考察,既体现了对法学院校的重视和关心,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法治教育和法治事业的高度重视。总书记讲话立意高远、内容丰富,他强调,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作为培养法治人才第一阵地的法学院校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以符合我国实际的法学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培养出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坚定中国自信,完善法学学科体系建设,支撑法治人才的培养
民商法副教授李世刚认为,我们既要看到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在一定社会和历史环境中的积极意义,也要看得到局限性。要紧扣我国国情,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
青年教师熊浩讲到,面对复杂的中国国情,一些西方的理论已不能适用,这对中国法律学者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希望中国法学界能担当起处理自身复杂问题的理论构建之责任。
党支部书记、宪法与行政法教授刘志刚表示,作为以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为职业诉求的高校教师,必须努力专研、拼搏进取,将优秀的科研成果奉献给当前中国的法治实践。
学院青年委员、国际法副教授梁咏认为,法律不仅是科学、艺术,更是武器。我们在大国通向强国的道路上,需要有强大的法律,要逐步在世界舞台上构筑属于中国的话语权。
学院纪检委员、副院长、宪法与行政法教授潘伟杰认为,在法治建设中,要彻底放弃教条主义,防止静止、模式化地看问题。同时警惕形形色色放弃价值共识的机会主义,任何特殊性的东西只有为普适价值共识的形成做出贡献才可能得以延续。
博士生辅导员、民事诉讼法教授段厚省说,中国社会从不缺规则,中国人也不缺规则意识,法学教学就是要通过启发式的教育,唤醒学生潜藏于内心的规则意识。
教学实践相长,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法学人才培养
学院统战委员、国际法副教授陆志安认为,高校教师应该把研究、教学引向实践,带领学生认识中国实际,培养他们关注、了解并投身其中解决问题。
青年教师班天可表示,实践是促进法学体系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法学教育要进一步打破高校和社会的壁垒,将优秀的实践资源引进来,将教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学生辅导员、法理学副教授杨晓畅认为,高校教师要鼓励法学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深入理解法律,开阔视野、历练法律思维。
院长助理、环境法副教授李传轩认为,教学工作已经到了一个全新阶段,身为复旦教师,我们有足够的素质和意识去冲破挑战,通过不断反思与实践,教学实践相长,相信可以引领全国法学教育发展前行。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学院组织委员、法理学教授侯建提出,法德兼修,就是对法学教育和法律学生的要求。只有法德兼修的学生才能以适当的方式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
党支部书记、民商法副教授凌艳认为,法律中要宣扬一种既利己又利他的社会人标准,要把真善美放到法律规制中去。老师们要坚定这一信念,这样才能影响学生。
学院宣传委员、刑法学教授汪明亮认为法治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法学教育也不仅仅是向学生提供法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学院社群工作委员、副院长、宪法与行政法副教授王蔚认为,法学院校培养的学生就是要做到德法兼修,既要学好法律知识,又要形成良好的品德,这正是复旦法学院培养学生的优良传统。
学生辅导员、科研与外事服务中心老师孙蕾表示,复旦法学院要对照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教学、科研、育人三个真正体现高等学府核心实质的内容进行自查和思考。
党支部书记、法律硕士教育中心老师王琳认为,针对学生的各种心态问题,总书记在讲话中都以一个很高的角度做出了阐释,对青年人给出很好的忠告和建议。
学院研工组长陆优优提出,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下更大功夫,要引导学生选适合他们的工作,让青年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学院学工组长钱捷讲到,学生都是“璞玉”,都有不同天赋,我们要公平看待,把每个学生潜质开发出来是每位学生工作者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