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百年提篮桥的新年
上海提篮桥监狱始建于1901年,1903年启用,是我国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监狱。在它一百多年历史中,曾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侵华日军、汪伪政权、国民政府管理。1949年5月解放后始称“上海市人民法院监狱”,1951年8月更名为“上海市监狱”,1995年5月更为现名。这里院壁高深,规模宏大,拥有监室3600多间,收押犯人最多时达近万人,被称为“远东第一监狱”。抗战胜利后,它是我国境内最早审判日本战犯的场所,关押过数百名日本战犯。
今日的提篮桥监狱是上海监狱系统中关押规模最大的监狱,被作为以关押重刑犯为主的高度戒备监狱使用。岁末年初,《法制日报》记者走进位于上海繁华闹市虹口区的提篮桥监狱,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古老与文化……
2016年1月1日零点,夜上海的璀璨灯火照亮了黄浦江,也照耀着距江边1500米的提篮桥监狱,那古老欧式建筑群上特有的百叶栅被映得五色斑斓。新的一年到来了,提篮桥监狱也迎来自启用后的第113个年头。
墙外面的喧嚣,监狱服刑人员是看不到的,因为那些百叶栅虽然透光透风却会阻挡向外的视线,但他们能够通过新岸艺术团乐手们吹奏的音乐来感受新年。这个已经成立30年的艺术团全部由服刑人员组成,这几天大家一直为新年演出进行着精心准备。由于他们所在的三监区通道还保持着百年前从二楼到五楼层层楼板通透只以铁丝网相隔的原貌,每次排练时悠扬的音符就会在各楼层中流动,并通过打开的窗飘进每个古老的监室。
音乐声中,刘耒(化名)投入地进行着工笔画创作。因杀人被判死缓的他入监后曾焦躁不安、自暴自弃。直到参加了监区举行的国画辅导班时,他一下子对画画练字着了魔,因水平提高快,他的画在司法部举行的书画展中获过奖,由此被选入习美小组。在追求绘画之美的过程中,他体会到“善”和“规持”,明白人应该有规范的生活。现在的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希望再多学点东西。
“生命经不起挥霍啊……”李玮(化名)也有着相同看法。他因贪污被判13年有期徒刑。监狱发挥他的特长,交给他《新荷》诗刊做编辑工作。说起诗刊,李玮滔滔不绝,上世纪80年代七监区集聚了一批爱好文学诗歌的服刑人员,监区因势利导编印出诗刊,取名《新荷》。二十多年来,《新荷》诗歌活动由监区发展到全监,影响遍及全国,刊印诗刊一百二十多期,刊登了数百所监狱六千多服刑人员的万余首诗歌。李玮如今每天都能收到全国各地服刑人员寄来的诗歌,他在忙着挑选整理的同时,也在诗中寻求着梦想。
然而,对于如何度过监狱时光,服刑一年多的马强(化名)还有些茫然。他是因为故意伤害被判死缓的。新年到来前5天是他28岁生日,监狱按惯例给他做了生日面,热腾腾的面条上放着一大块排骨。马强吃的比平常慢很多,之后,沉默许久的他喃喃地说:“费心惦记了……只是没有我妈妈做得好……或许我再吃上二十多碗面就能出去了吧……”
1月6日是2016年第一个放风日。由于监狱地方小,服刑人员每周有一天中午可以到楼与楼之间的小空场自由活动1个小时。对于这得之不易的1小时,每个人都很珍惜。民警安排摆上桌椅,大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读报、下棋、打扑克、练毛笔字,还有人打篮球或练上一套太极拳。新一年的冬日暖阳照在每个人身上,时光静静地在古老的监区中流淌……
(本版历史照片由上海提篮桥监狱提供)
保持着上个世纪30年代原样的监狱大门记载着人们对提篮桥监狱的记忆。
服刑人员在小空场里放风,两旁的监舍楼都是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
午饭前,服刑人员忙着做准备。监狱注重科学膳食,营养全面。
放风时间每周一次,服刑人员走出监舍楼,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刘耒(化名)在习美小组进行绘画创作。艺术矫治是这里教育改造工作的一大特色。
监狱有3600多间监室,每个监室3.3平方米,可关押三名服刑人员。
服刑人员在学习法律知识。监区保留着以前层层通透的观察窗,从楼上便可一览全局。
监狱的管教民警定期带患病的服刑人员到医院检查治疗。
服刑人员在通道中为迎新春文艺汇演进行预演。
在新年亲情帮教活动中,因挪用公款被判19年的张珂(化名)紧紧抓住母亲的手,悔恨不已。
因监狱处于繁华闹市之中,凡是朝向大墙外的窗子上都安装了阻隔视线的不锈钢百叶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