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绘就壮美河山——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一大队

12.08.2015  03:26

  在我国1975年首次成功精确测定珠峰高程40周年、2005年珠峰高程复测10周年之际,参加首测任务的国测一大队邵世坤等6位老队员、老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国测一大队的光辉历程。七一建党节,习总书记亲自回信,高度赞扬了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历史功勋和爱国情怀,充分肯定了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战线为祖国发展、人民幸福作出的突出贡献,号召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飞架南北的苏通长江大桥横跨江面6公里,在如此长距离的江面上进行高程传递,误差不能超过8毫米,如何做到?
  高峡出平湖,水利枢纽拔地而起,从高程起算点起,几千公里的水准路线,如果造成米级甚至数十米的高程误差,工程质量怎能保障?
  身处祖国波澜壮阔、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你可曾想到过,在这坚实的版图上,每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铁穿梭、神舟飞天……在奠基的第一锹之前,最先的保障是测绘。
  大地测量,是测绘工作的基础和骨架,肩负着生产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的重任。大地测量,要在全国布测大地控制点,组成高精度的控制网,点位必须密集、均匀,不得有疏漏遗缺,不论在高山、在森林、在沙漠、在沼泽,都必须有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架起仪器,读取数据,编入档案,绘出地图。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以下简称国测一大队),是我国大地测量工作的主力军。“经天纬地、开路先锋”的荣誉背后,是离妻别子、漂泊万里、披荆斩棘、风餐宿露的艰辛,却更闪耀出“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所说的忠诚与奉献,正是测绘精神的核心和本质。
  面对高山缺氧、冰雪严寒、高温酷暑的挑战,面对沙漠干渴、洪水猛兽、断水断粮的威胁,面对悠长寂寞、无尽思念、长久离别的煎熬,他们为什么能如此执着?答案从测绘队员的口中说出来,是那么平淡无奇,却又那么力重千钧:“测绘工作苦吗?有时真觉得苦,但是测绘人永远也不会叫苦。当你知道我们去过的地方很快就有新的建设,当你知道人们使用的地图上凝聚着我们的血汗,你就能找到我们的苦中乐趣和人生价值。这工作,国家需要,再苦也得有人干,我们不干谁干?”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测绘之路仍需要队员们徒步行走。“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的执着追求,永远不会改变。
   光辉业绩彪炳史册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业待兴,在古都西安,解放军总参测绘局第二地质测量队、地质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合并组建国测一大队。这支身上流淌着军人血液的英雄测绘队伍,以钢铁般的意志与默默无闻的付出,在与险恶的自然环境和难以言说的孤寂的抗争中,绘就了引以为傲的辉煌与荣耀。
  当年,邵世坤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正打算赴朝作战时,部队已经凯旋;郁期青、薛璋等人刚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摩拳擦掌要为祖国找矿。风云际会,党的召唤让他们奔赴大西北,投入到最紧迫的共和国建设中。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高山、荒原,测绘队员们硬是靠骆驼、牦牛、架子车这些近乎原始的工具来运输物资,打了无数硬仗。
  1966年和1968年,国测一大队两次进入珠峰测区,建立定日到珠峰山麓的大地控制网,并获取珠峰地区大气折光的试验数据。1975年,杨春和、薛璋、郁期青、陆福仁、吴泉源、张志林、邵世坤、梁宝根8名同志参加中国登山队测量分队,向珠峰挑战。
  由于不惜体力,连续作战,郁期青患上严重的肺水肿和胸膜炎,生命垂危。当他在日喀则医院抢救了20多天脱离危险时,140斤的体重已掉了一半。看到报纸上的喜讯,刚从昏迷中苏醒的他顿时热泪盈眶。
  “我破了两个世界记录、一个个人纪录。世界纪录是把三角测量推到了6300米,重力测量推到了6500米的历史高度,个人纪录是心跳每分钟达到210次。”邵世坤回忆,在海拔6000米的营地待命,忍着吃不进饭、睡不着觉的高原反应,凭着死也要完成任务的信念足足坚持了20天,背着25公斤的仪器装备,在峰顶觇标竖立起之前赶到了观测点,完成观测任务。
  时隔30年后,2005年3月至5月,国家决定以新技术再次测定珠峰高程。国测一大队43名队员向青藏高原进发了,他们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在青藏高原布下了覆盖30多万平方公里的监测网,在珠峰脚下布设六个交会点位,经过100多个艰苦卓绝日日夜夜连续奋战,于5月22日成功进行珠峰登顶测量。2005年10月9日,珠穆朗玛峰的新高程数据向世界公布: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这数字连同30年前的8848.13米一样,在标定珠峰高度的同时也标定了两代中国测绘人的精神高度!
  艰苦,更激发了队员们的豪迈。1977年,他们测量海拔7400米的天山主峰托木尔峰。这是真正处女峰,根本不像珠峰那样有各国登山队员开辟的线路。途中几次冰雪崩塌令人胆战心惊。薛璋即兴吟出“卷云吐雾玉龙来,直下千仞飞银珠。懦夫定睛魂飞散,英雄谈笑赞奇景”的豪情诗句。
  1984年11月,国测一大队刘永诺小组第一次把测绘点布设到了2万公里之外的南极,在世界测绘史上记下了创记录的一页。他们还冒着严寒,日夜奋战,建起了中国第一个考察站——长城站,为中国测绘发展史谱写下新篇章。
  成立61年来,国测一大队先后6次上珠峰,32次深入西藏无人区,28次进驻内蒙古荒原,41次踏入新疆腹地,徒步行程57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400多圈;完成了全国一半以上国土面积的大地控制测量任务,参与珠峰高程测量、南极重力测量、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西部无人区测图、海岛(礁)测绘、汶川灾后重建测绘保障、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等重大任务,为经济、社会、国防建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91年,国测一大队受到国务院的通令嘉奖,被授予“功绩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
   测绘精神代代相传
  记者在西安国测一大队队部采访,几位测绘前辈精神矍烁,当年的满腔热情、坚韧豪迈已经内化于心,交谈起来风趣详和。
  他们说,要问苦不苦,不但感觉不到苦,还觉得非常幸福。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他们这辈子就是这么做的。习总书记讲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咱们建立的功勋,能得到这一评价,做社会主义建设的铺路石,今生无悔!
  现任大队长肖学年回顾了国测一大队经历的三段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期的“测一代”、改革开放时期的“测二代”和国家经济迅猛发展时期的“测三代”。三代队员以崇高的信念、无畏的担当、顽强的拼搏乃至最宝贵的生命,凝铸了“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保持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铁军本色。
  “测一代”受命于危难,视使命为生命,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奠定了测绘事业的基础。“测二代”“文革”之后凝聚到这支队伍里,面对时代的断层,他们曾对有没有能力接班感到惶恐,勤勤恳恳、时不我待地去学习老一辈的知识和作风,不仅扛起了大梁,而且欣然将接力棒传给“测三代”。
  “第一次跟邵世坤师傅出外业,他只是平和地说,测绘是个良心活儿,你必须用心,必须热爱,才能干好它。”国测一大队纪委书记王新光回忆,休息时邵世坤在灯下认真地削牙签,一包牙签被削得更细,而且一模一样,被作为测量照准目标,用于观测实习。“邵师带出的徒弟,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王新光说。
  已退休的“测二代”路冠陆回忆,1976年随梁保根师傅在青海进行天文测量,梁师傅既扛着最苦的活,还指导年轻同志,长期过度劳累导致脱肛,为不影响全组斗志和作息,半夜离开帐篷去河边自己敷治。“老同志都冲在前面,年轻人还有什么说的”,没有豪言壮语,身体力行,就是薪火相传的秘诀。
  前辈们在各项重大任务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更加激发了“测三代”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2005年复测珠峰,在海拔6500米以上26岁的任秀波待了40多天,脸被强烈的紫外线灼伤,有多处开裂,身体极度消耗,体重减了20多斤。极度缺氧中,他一步一步攀到了海拔7790米的登山营地,当其他登山队员因极度疲劳躺在帐篷休息时,任秀波却冒着暴风雪,在没有任何供氧设备的情况下,架起重力仪,将世界测绘史上重力测量高度刷新至7790米。
  前辈们的忠诚奉献,不断感召着这支生力军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的深深情怀。在2008年汶川、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项目中,时任六中队中队长的刘西宁,两次担任测绘突击队队长。在玉树工作期间,余震不断,物资紧缺,高原反应强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冲在最前,提前完了7个应急基准站的建设,为玉树灾后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测绘保障。时任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胥燕婴总工程师称赞他们的队伍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英雄队伍。
  测绘精神就如同一粒种子,在国测一大队一代又一代队员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刚进队6年就成为技术研究部负责人的刘站科说,国测一大队是一个“净化器”,净化心灵:“珍藏在我记忆中的情感永久不灭,越酿越浓。这6年,无时无刻不被一种精神的伟大力量所感染,是它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是它使我的信念更加坚定;这6年,我无怨无悔,真正感觉到了人的价值所在;这6年,我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测绘队员,并且愿为大队的事业奋进不息。
  “也许我们也要在妻儿的期盼和等待中,在年复一年的分离与团聚中生活;也许艰苦与奉献,将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工作。但我知道,不朽的测绘精神与信念,已永铸心中,相伴我一生!”刘站科道出了新一代测绘人的心声。
   ”与“”的典范
  “测绘工作,仅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严谨的科学精神、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质量意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宋超智道出了测绘工作的精髓——“”与“”。
  在国测一大队荣誉室,陈列着一本手簿,这是上世纪60年代把生机留给队友为守护资料渴死在沙漠的吴昭璞的遗物。年头已久,纸张泛黄,但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污渍。手簿上的数据用铅笔记录,密密麻麻的数字大小一致,整整齐齐;笔画粗细得当,力道匀称;字迹结构严谨,疏密有间;字形隽秀硬朗,宛如印刷。透过手簿,穿越历史,记者被测绘队员的认真和严谨所震撼。
  精度,是测绘的生命,不能有丝毫偏差。架标、量距、读数、记录,要熟练规范地记录每一个数字,一个微小的错误,都会造成几十公里的返工。更重要的是,经典的水准测量,是必须靠脚板一步一步踏过来。而且测绘要求集体协作,一个测绘员微小的疏忽,造成数据无法闭环,那就得返工 ,在恶劣的环境中,辛劳成果前功尽弃。可以说,测绘工作就是“”和“”的具体体现,国测一大队的成绩使其成为“”与“”的典范。
  将觇标立于珠峰之巅,只是整个战役的最后一场战斗。若论严谨与扎实,则是自1956年在青岛黄海验潮站建立平均海水面的高程系统后,测绘队员以此平均值为基准,自东向西设站测量,将精确的高程引向西部。从青岛水准原点至珠峰脚下的定日这条线,有6000多千米,测绘队员要靠双腿,每隔几十米设一个站,每个站测两遍,步行两万四千里的路程。
  严谨扎实与忠诚奉献,凝聚成测绘精神的两面。说到奉献,这群丈量大地的人如大地一样无声,他们舍小家、顾大业,不计名利的坚守可歌可泣。
  大地测量外业是春天草绿时出发,冬天地冻时归队,每年有10个月以上的时间在外。一年夏天,天文点联测组从乌鲁木齐往北京迁站,大队接到电报后,把队员家属找来,等列车开进西安站,在站台上见见面。测绘队员们先向大队汇报工作,妻子们一旁深情地注视着黝黑的丈夫,等工作交接完,火车又出发了。酸楚的泪水只能默默擦去。每个队员都割舍了难以割舍的亲情,带着亲人的思念,甚至是抱怨,走进荒凉的测量点。
  测绘队员们说,对父母、妻子愧疚太多,只能把这份愧疚化为动力,成倍地作出成绩,否则就是更亏了。妻子对丈夫也都埋怨过、争吵过,但最后都变为一条要求:“你要用最好的工作成绩回报我们。
  “走在龙头,位在龙尾。”这是国家测绘局首任局长陈外欧留下的话。测绘是前期工作,艰辛而扎实,但项目剪彩奠基、庆功宴会上不会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已转赴下一个战场。
  2008年,退休的精密测量队中队长段同林到了杭州湾,想亲眼看看建成的杭州湾大桥。导游问大家,谁知道大桥的长度?其实,有谁能比段同林更了解大桥的精密长度,甚至每个桥墩的精确点位?他心潮澎湃却没有多说一个字,作出贡献之后,就是一名老游客。
  勇攀科技高峰
  “艰苦奋斗是传家宝,可是我们也不能只靠吃苦精神,测绘毕竟是科技含量高的行业,要立足技术的不断创新。”前大队长岳建利说。
  2004年底,国测一大队实施南极绝对重力测量,历时4个多月,首次建立了我国南极高精度重力基准,填补了中国在南极地区没有重力基准的历史空白,对南极地区重力场研究、精密全球重力场模型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技术负责人何志堂说,在技术上,第一次通过联合重力垂直梯度与绝对重力测量数据,采用迭代逼近的计算方法,一次性求解重力基准成果和该地区相对重力仪一次项比例因子的算法,解决了两者相互影响的技术难题,提高了最终成果的准确度、稳定性。这是一大队现代高新测绘技术及科技创新成果在南极地区一次成功的应用和实践。
  2005年复测珠峰,国测一大队也登上世界测绘科技的高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技术与实力:第一次将现代大地测量与经典大地测量等多种大地测量技术,完美地集中展现在珠峰地区;第一次在珠峰地区布测了大规模、高精度的GPS/水准网;第一次将测距反射棱镜、GPS和觇标集成一体,顺利实施了珠峰高程三角交会和峰顶GPS测量;把重力点推进到海拔7790米的高度,第一次精确地测定了这一高度重力点的坐标和高程;第一次获得了珠峰峰顶长时间(35分钟)、高质量的GPS观测数据;第一次成功完成了珠峰峰顶雷达雪深探测的任务。
  面对新形势、新常态,国测一大队转变思路、创新思维,大力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大高新装备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力。通过坚持不懈地攻关创新,他们掌握了重力测量、大地水准面精化、独立坐标系建立、跨海跨江高程传递、精密工程测量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近几年,大队先后引进12台新型高精度相对重力仪、2台高精度绝对重力仪、1套航空重力测量系统、1台机载LiDAR、1台高精度全自动陀螺经纬仪、1套多波束测深系统;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从项目经费、人员待遇上给以大力支持。这些改变为技术队伍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4岁的刘站科,是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在读博士,已当上技术研究开发部主任。技术研发部门的人员全部是小年轻,面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航空重力测量系统、机载激光雷达等设备,通过3个多月夜以继日的摸索钻研,熟练掌握了设备的关键技术。
  “那段日子里,一天也就休息三四个小时。妻子指着我的额头说,怎么头发又上去了两指。到镜子跟前一照,头发掉得厉害,额头都发亮了。”刘站科说。
  2012年9月,机载激光雷达设备到位后,三亚进行试生产取得了圆满成功。不到2个月的时间,机载激光雷达已初步具备生产能力。
  当记者问几位老党员、老前辈,“测三代”以后的年轻人干得怎么样,能否继承一大队衣钵?
  邵世坤大手一挥,“没的说,很满意!
  不管测绘的科技手段如何进步,测区的自然环境没有变。郁期青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稳定在国测一大队,能够一如既往地把工作做好,这份责任心难能可贵。
   在党为党 忠诚奉献
  建队61年来,国测一大队始终注重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困难的重大的工程项目,如珠峰测量、国外测量等,都要成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2005年,为完成举世瞩目的珠峰高程复测任务,大队党委决定,成立珠峰高程复测党支部,由时任大队长、珠峰高程复测总指挥岳建利任支部书记,副大队长、珠峰高程复测生产指挥陈永军任副支部书记。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党支部,在复测的不同阶段,安排了4次支部学习活动,统筹精兵强将,在第三极上攻坚克难。
  老党员高国平在队伍中年龄最大,忍着身体老毛病的剧痛,凭着高原作业经验最丰富,冲锋在前,指挥建立了二本营,不愧为“老字号”的党员、中队长。入党积极分子张兆义两次向大队提出,到最艰苦的6000米高的西绒布冰川守点:“最关键的时刻,不带头冲上去,行动上怎能入党!
  任秀波不断挑战着自己的极限。每一天,他都背着重力仪上到一个新的高度,每一次,他都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可能是我今生能上到的最高海拔了。海拔7000米以上,人的生命力是那么脆弱,再加上天气变幻莫测,任秀波已经做好了回不来的心理准备。在师傅们的身上,任秀波看到了党员的高尚与伟岸。如果今生不能入党,实在是莫大的遗憾。任秀波拉上帐篷,激动万分地写下了海拔最高的入党申请书。
  “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保持队伍战斗力的基础。我队平均每年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作业。党员在野外分布很不均匀,多的十几个人,少的一两个人。”党委书记刘键介绍,大队及时健全党的组织机构,把那些党员少、分散在外的站点置于党组织的管理之下,带动全盘皆活。
  目前,在大队120名党员中,35岁以下年轻党员占到了34%,大专学历以上党员更是占到了党员总数的90%,大大增强了集体的吸引力、战斗力和创新的动力。
  “党委和党员干部的威信,是干出来的。”干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是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2000年,在执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布测任务时,共产党员、副中队长任光在海拔6700米的西藏高寒地区,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赤脚跳进刺骨的河中指挥,锋利的冰凌刺破了他的双腿,划出一道道血肉模糊的口子,他当仁不让。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影响力。
  近年来党委立下规矩,把职工的认可作为党委认可的唯一标准,破格选拔了思想素质好、作风过硬、业务能力强的青年,充实到中层干部岗位。 “测三代”任秀波、何志堂、郝宗泽、柏华岗等十年前的英雄队员,都是中队长、支部书记一肩挑。
  “当一个人心中装着的是党的事业,想的是为国争光的荣耀时,死并不惧怕。”邵世坤如是说。当年,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他一人骑马执行任务,遭遇七八条恶狗围攻,左脚踝被狠狠地咬伤。方圆上百里没有医生,为了伤口不被感染,他一刀一刀地在伤口上刮,直到看见白花花的小腿骨方才停了下来。回到营地,他把伤口包扎起来,几天后又继续开拔。
  在国测一大队的历史上,先后有46名同志在野外作业时因为沙漠干渴、冰冻饥饿、落入雪窟、遭遇雷击、坠江、车祸等献出宝贵的生命。但是为了党交给的使命,他们前赴后继,无怨无悔。
  “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这种精神已深深地根植于国测一大队每一代每一个队员的血液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这一精神将像觇标一样永远矗立大地之巅,引导共和国建设者们,将目光交会于此,不断奋发图强,开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