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高校"休假模式":师生都忙 到处是"奔跑的兔子"

08.08.2015  12:00

  原标题: 暑假,大学里到处都是“奔跑的兔子

  “知道吗,有一种暑假,叫别人的暑假。”最近走进大学校园,听到不少人如此感慨。掐指一算,暑假已经过半。可在沪上一些名校,就连校工都在唠叨:“宿舍楼里很多学生都没回去,甚至比平时还忙,这哪是放假的节奏?!

  高校的“休假模式”正呈现出一幅和常人想象完全不同的场景:学生们忙,老师们更忙。

   学生感慨:学习强度甚于平时

  在“学霸”时常出没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暑假早已是小学期的代名词。尤其是本科生,暑期期间留校的不少,因为有一大拨形形色色的暑期课程正等待着他们。

  复旦大学校历显示,今年的暑假从7月12日开始,到9月3日结束。但嵌在今年假期中的小学期,从暑假的第一天开张,到今天才收尾。

  复旦南区一幢生科院学生的宿舍楼,暑期留校的学生近100人,为平时住宿人数的三分之二。一名生科院大三学生介绍,留校主要是为做实验——和小伙伴们每天泡在实验室的时间为8小时,有个别几天达10小时以上。而假期实验室的热闹,也有点超出他的预料:不仅能经常看到眼熟的学长,还有年轻的博士生在实验室当助教,老师则带着学生做课题。“不少同学今后有出国留学打算,但暑假根本挤不出时间去报班强化英语考试能力,只好晚上抽空看几眼。

  上海交大是今年沪上众多高校中放假最晚的,校历显示假期从8月3日才正式开始,可9月13日就要开学了。此前一个月,该校也进入“小学期”模式,不少学生都要参加学校或学院开设的暑期课程。

  上课、做实验、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到企业实习、复习考证、参加军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大学生感慨暑假早已“碎片化”,“感觉比平时学习还要忙。

   老师吐槽:能休10天就满足

  对大学老师来说,暑假毫无疑问是集中精力做科研的“黄金时间段”。可如今,理想与现实差距不小。

  在华东师大、上海财大、上海理工、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同样有暑期课程推出,这意味着不少老师的假期泡了汤。

  “七月已尽,再看看八月的日程安排,欲哭无泪。我的假期在哪儿?哪怕就是能过个周末也是好的啊。”上海财大教授葛冬冬在微信朋友圈吐槽。他所任教的学院今夏也推出国际暑期课程,过去1个月,除了不时要接待到校讲课的洋教授、安排食宿,见缝插针地和来访的海外教授们切磋科研课题、寻找学术合作伙伴,每天晚上他还要抽时间为学生做一些课外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跟上暑期课程的学习进度……“今年秋季开学前能休上10天就很满足了”。有趣的是,就在葛冬冬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的邮箱里又蹦出来一封邮件,是一名他带教的研究生紧急求救——有篇论文要立即投稿给海外期刊,需要老师把关。葛冬冬回复:当天凌晨一点前回复改稿。又是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加班日!

  暑假里,还有更多的大学师生忙着“走出去”。在同济大学,从“港台暑期学校”到覆盖两岸四地五校的“创新·创意·创业”活动,各类短期游学项目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参与。而上海财大的“千村调查”大型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目前有数百支学生团队散布在全国多个省市的田头村落,其中不少学生团队有年轻老师“挂帅”。

  “似乎越是名校,老师和学生的假期就越忙。”有细心人士如此观察。

   教授直言:有点过了

  同样忙碌的,还有行政管理人员。

  沪上某985高校一位行政部门负责人坦言,为了确保服务窗口开放,他的假期已“名存实亡”。“一个部门的同事都在轮休——在家休几天就要到学校值班。”这位老师说,今年暑假已被切成一段段碎片,而且加起来还不到一个月。

  高校师生的假期如此繁忙,有大学教授直言:“有点过了。

  在连续两年担任沪上一所985高校暑期课程的主讲老师后,一位教授今年主动请辞,原因无他,“就是想让自己静静心,喘口气。”在他看来,做学问毕竟不同于生产零件,年中无休的工作状态到底是否有助于治学,值得商榷。“在高校当老师总不能像一只奔跑的兔子,如此浮躁怎能做出优质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