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沪西工人文化宫被指要拆 沪总工会:未曾听闻
■同济大学建筑研究员依招标方案推算 两幢老建筑或无法保留网友纷纷称惋惜
■文化宫多项设施已关闭不复当年盛况 工作人员称“传拆20多年始终没动静”
张泽红制图
上海市沪西工人文化宫再次传出面临拆除传言。
昨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燕宁发微博称,根据他得到的一份相关材料推算,沪西工人文化宫的主体建筑工人文化俱乐部或将被拆除。对此,上海市总工会相关人士昨日回应说,尚未听到沪西工人文化宫要拆除的消息。普陀区总工会资产办负责人亦表示,没有收到“红头文件”。
网友传言文化宫要被拆
昨日上午,网友“leonlyn2015”发微博称,沪西工人文化宫由时任市长陈毅1954年指示修建,著名建筑师陈植带队设计,是上海民用设计院的代表作品,至今已有56年历史,但“近期将在俱乐部位置开辟一条道路,并将历史建筑拆除”。
这条微博迅速被建筑业内人士、热爱上海历史文化网友转发,字词间均表达了惋惜和不舍。
沪西工人文化宫曾是很多市民儿时最爱的游玩地标之一,被市民简称为“西宫”。随着时代变迁,这里仍是很多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网友“石玉松翠”表示,“对于很多上海人而言,沪西工人文化宫应该承载了很多记忆”,也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公共文化空间”。
作家陈丹燕转发称,尊重历史痕迹是保护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部分,“西宫”不应该拆除。
“要拆除”推测自招标方案
“leonlyn2015”告诉早报记者,他的真实身份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燕宁。
李燕宁说,他的一位朋友最近参与普陀区一个影剧院综合体工程的招投标,但根据招标方出具的材料,他们分析发现,这个影剧院综合体位于沪西工人文化宫、沪西工人影剧院所处地块,整个工程还包括新建一条马路、一个大型地下停车场。
据李燕宁和朋友分析,规划新建的这条道路正通过现有的沪西工人影剧院;而从整个工程狭长的可建范围来看,沪西工人文化宫主楼正在其中。因此,他们推断,这两幢建筑可能将被拆除。
李燕宁认为,从历史和文化价值上看,沪西工人文化宫主楼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工人活动聚集点之一。
此外,从建筑价值看,沪西工人文化宫主楼1959年建成,沪西工人影剧院1972年建成,都带有鲜明的新中国建筑特色。这两幢建筑既有细腻的花格窗、民族特色的坡屋面,又有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所强调的自由平面、底部架空特色,还有包豪斯学派所注重的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建国初期上海的设计和建造水平。
市总工会回应:未有听闻
对李燕宁宣称沪西工人文化宫面临拆除的说法,沪西工人文化宫一名张姓负责人昨日告诉早报记者,这需要咨询普陀区总工会资产办公室。而普陀区总工会资产办公室一名金姓负责人表示,目前尚没有接收到相关的“红头文件”。
此外,上海市总工会相关人士昨日表示,未听闻沪西工人文化宫将被拆除的消息。
地处武宁路的沪西工人文化宫及其附属建筑、园林占据了内环高架和苏州河之间的一大片区域,占地6.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是全市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
据普陀区志介绍,沪西工人文化宫以一幢3层主体大楼为中心,前有南、北草坪、花坛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雕塑像等,后有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以及各类室外游艺设施,南侧有艺术培训教学楼和招待所,北侧有1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可供划船、垂钓。湖中设有大岛、小岛。西北部有餐厅、茶室及横滨·上海友好馆。
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介绍,沪西工人文化宫建成后,积极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成立各种工人业余艺术团体。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诬为“黑色染缸”,职工文化活动被迫停止。上世纪80年代,文化宫的事业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新增12个景点,添置大型游乐设施,相继成立工人的美术、摄影、集邮、书法、影评、书评、钓鱼等爱好者协会。每逢重大节日还组织大规模游园晚会、青少年游园活动等。1989至1990年,每年入宫活动的人数达1300万人次。
1980年,该宫创作并演出的话剧《开窗》,入选由全国总工会、文化部等举办的文艺调演;独幕话剧《婆婆妈妈》及沪剧《金蜂记》等剧目,参加市首届“十月剧展”和市第二届戏剧节,获得一、二等奖。1980年起,该宫被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列为接待国外工会、工人代表团参观访问的单位。
现在,这里的沪西小商品市场、沪西花鸟市场也是很多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关闭各种设施已略显破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发展,沪西工人文化宫已经略显破败。
昨日,早报记者看到,其主楼在雨中显得灰扑扑的,左侧的屋檐破了一个洞,露出里面的木条。大厅里早已没有当年的热闹场景,一个便携式音响放着音乐,四五名中年人在跳交谊舞,他们身后贴在墙上的一张红色海报上,还印着陈毅题写的“工人的学校和乐园”。
一楼左边的两个办公室大门紧闭落满灰尘,右边的展览厅虽有展览但也没有开放,原本的小剧场已经不见踪影。二楼原本设讲演厅、游艺厅和藏书近10万册的图书馆,现如今,这些都已经消失,徒留已经关门的游戏厅。原本设有活动室和办公室的三楼已经改为培训机构和桌球房,但培训机构里悄然无声,桌球房也只有前台工作人员独自坐着。
据沪西工人文化宫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介绍,曾经的人才招聘会沪西天天职场已经不再开设,展览厅主要搞小型展览,场地租赁给培训或是游艺单位使用,也有一部分租赁给相关单位办公。对于“西宫”要拆的传闻他们听了20多年,但始终没有动静,“上面没有文件,只是小道消息,不可信”。
2013年,普陀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曾在“关于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条例》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将建设上海中心城区西北部核心区。其中特别提到,将沪西工人文化宫地块等项目作为抓手,提升普陀区作为上海西北门户的整体形象,并形成研究报告,明确了沪西工人文化宫地块规划总体方向是构建大众文化中心、生态娱乐中心、文化商务中心,形成上海西北核心区域文化主题板块。
“西宫”记忆:几代人儿时的游乐圣地
沪西工人文化宫是几代上海人的共同回忆。
63岁的收藏家刘德保住在西宫附近。在他的印象里,上世纪60年代,刚建成不久的西宫,有很多展览和活动。沪西工人文化宫的规模和影响力,在上海的几大工人文化宫中是最好的。
沪西工人文化宫刚建好时,刘德保还是小学生,他只能和同学们戴着红领巾集体参观。让他们羡慕的是,附近工厂的工人们,可以凭会员证进进出出。
75岁的吴阿婆记得她在沪西工人文化宫过了一个热闹的劳动节,时年30岁出头的她,是上海电气科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为了欢度五一劳动节,单位发了门票,让职工参加沪西工人文化宫的联欢活动,住得远的同事把票赠给了她,她就带着儿子来“轧轧闹忙”。
当时的文化生活很匮乏,在她印象里,当时的演出就好似草台班子,即便如此,也极大地丰富了她的生活。退休后,她经常来文化宫的空地上遛遛弯,锻炼身体。
对70后、80后、90后而言,沪西工人文化宫则是放学后的乐园。
1984年生的张小姐仍清晰地记得,1998年,还是初中生的她几乎每天放学后都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人工湖畔玩捉迷藏,他们深知附近的“暗道”和假山中哪里有最适合掩藏的角落。如果只有三两个女生,就一起逛逛文具店。虽然兜里没有几块钱,但每次在沪西工人文化宫都玩得很开心。
1990年出生的徐小姐在高中时期,从市三女子中学出发,坐三站公交车,到沪西工人文化宫也不觉得远,因为那里能满足她这个“吃货”的胃。她仍旧记得文化宫里那家“实惠点心店”里小笼的鲜美,一块五的甜酥饼和两块钱的豆腐花则是她好友的最爱。虽然已经有近10年没有去过文化宫,但是,从曹杨路入口的油墩子到文化宫外的麻辣烫,她依旧能回忆起当时的味道。
“当时,沪西工人文化宫的游戏机厅在全上海都很有名气”,雍先生至今仍记得一块钱换四个游戏币带来的快感。据他回忆,当时PS2刚上市,西宫的游戏机房弄了两三台,大家都排着队玩拳王97。
另一边,沪西小商品市场里的美甲生意做得如火如荼。进门的铺位上吊着各式各样的卷发棒,市场中央的空地上美甲铺位一字排开,所有路过的女生都被美甲师热情地询问:“要不要美甲?”只是,美甲师掌握的款式大多雷同,竞争极其激烈,做一副美甲的价格被压得很低。对于刚踏上社会或是想尝尝鲜的女生,西宫小商品市场里廉价的美甲服务是不二选择。
靠近曹杨路的沪西花鸟市场孕育了不少孩子童年的宠物。从狗、猫、蛙、鱼、龟这些常见的宠物开始,后来也出现了蜥蜴、龙猫、香猪等在当时并不多见的宠物。
在西宫吃一两小笼喝一碗豆腐花,在湖上泛舟,在游乐园玩激流勇进,在花鸟市场买狗粮猫粮,几乎成为曹杨地区乃至整个上海孩子的集体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