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初期额度可能6至9个月用完
中信证券及其香港子公司中信里昂证券于昨日发布了沪港通相关联合策略报告。针对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一直讨论的利好问题,中信认为,南向(港股通)交易可能会比北上(沪股通)更频繁地达到上限。
而作为影响投资者投资意愿较为重要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中信证券研究部策略组认为,人民币目前被高估12%,未来10年可能面临年均1.2%的贬值压力。
南向额度或更频繁达到上限
“"沪港通"方案将对股市产生积极而有限的影响,因为400亿美元的总额度仅占到港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3%。在封闭循环系统中的总额度可能达到800亿美元,估计潜在总需求远大于此,而且初期额度可能在6-9个月内用完。”中信里昂证券中国与香港策略部门主管张耀昌昨日表示。
张耀昌称,鉴于初期将以买盘为主,每日额度甚至可能达到上限。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 D II)需求疲弱,个人投资人将成为"沪港通"的推动力量,因此最佳策略是跟踪散户的偏好。最佳切入点可能是中小市值的中资私营上市公司,独特性强的上市公司,以及相对A股存在折价的H股。
中信证券和中信里昂近期与港交所和其他熟悉沪港通项目的人员进行了交谈。谈及沪港通北向的需求还是南向需要更多时,相关受访人员认为,从北向(沪股通)情况来看,香港有大约1700只股票,每天的交易额约为400亿元人民币。与香港的交易总额相比,130亿元的每日额度(减去买入与卖出之差)是足够的,占日均交易额的30%左右。如果达到了每日额度上限,尤其是在初期,会感到很意外。
而南向(港股通)情况来看,沪深两市目前活跃账户约200万左右,不过,这200万个账户很可能占到总交易额的80%左右,每天交易规模大约1500亿元人民币。而与之相比,105亿的每日额度仅为1500亿元每日总交易额的7%左右,而北向交易额度则占香港每日交易额的30%左右。
此外,内地投资者喜欢频繁交易,而且他们还热衷于新奇价值,这两种投资者行为,加上相对较低比例的额度,意味着南向额度很可能会比北向额度更频繁地达到上限。
人民币汇率被高估约12%
沪港通项目是开放资本账户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资本账户的开放则是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中信证券认为,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影响沪港通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对于海外投资者投资A股来说,如果在投资期间,人民币出现贬值可能会抵消其在A股的投资收益,对于国内投资者投资港股来说,如果在投资期间港币相对于人民币出现贬值则可能抵消其在港股的投资收益。尤其在目前汇改逐步展开,央行对于人民币的波动空间逐步放开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可能更为灵活。
中信证券研究部策略组分析称,从国际普遍采用的行为均衡汇率模型(B E E R )来看,2011年底至2013年底,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人民币有效汇率已经逐步抬升至均衡汇率水平之上,截至2013年12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被大幅高估16%左右。2014年上半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约已经贬值4%,也就是说,目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约被高估12%。若要回到均衡汇率水平左右,未来10年可能面临每年年均1.2%的长期贬值压力。
采写:南都记者 梁小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