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多家实体书店转型“智慧生活的聚合平台”

09.02.2017  08:05

  记者日前来到闹中取静的番禺路,走进刚揭牌一个月的阅读隧道书店,看到来自汽车设计、新能源领域的近20名自主创业者和专家,围坐在书店内长约6米的书桌前,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下一波智能出行的新趋势,新书《IT人在路上》在每位参与者手中传阅。观点碰撞、火花不断的文化沙龙,穿插着多名创业者的精彩演讲,不少来逛书店的附近居民、高校学子纷纷饶有兴趣地提问互动。

  过节时,去书店参与一场文化交流活动,已成了眼下许多读者的日常休闲选择。可以说,阅读隧道的这场读书会,正是当下沪上不少实体书店的缩影。活动现场,记者遇到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90后”杜波,他说,今年春节自己与几位同窗没回老家,留沪过年的春节议程上,有一项就是去逛逛学校周边书店,参与几场有意思的读书活动。“最好的时光是与书为伴,过年的热闹中给自己留一份宁静,在书香中辞旧迎新,再理想不过了。

   实体书店促使城市文化空间与普通读者的链接更紧密

  春节期间,除了传统的贴春联、挂大红灯笼、放烟花、全家人团圆看春晚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读书过大年,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补充“精神食粮”,与同好们交流知识与观点。一些实体书店捕捉到了这一群体性变化,促使城市文化空间与普通读者的链接更加紧密。

  这种链接靠什么实现?不止一位书店运营者给出的是“复合经营”方案。光靠书架陈列卖书,书店的“气场”很难满足都市人群的阅读及社交需求。以阅读隧道书店为例,它已不仅仅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实体书店,更像是内容与智慧生活聚合的“供应商平台”。书店同时拥有“多重人格”———与上海市科委、徐汇区科委合作,搭建科普教育基地;与地处徐家汇街道的2000余家企业合作,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化沙龙线下活动;邀请新书作者、名家演讲对话等。

  “比起网上电商书店,电子屏幕对图书的展示空间毕竟有限,畅销图书、花钱打广告的书籍才有更多机会出现在首页或醒目位置,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畅销的书籍越畅销,冷门的越冷门,使得阅读面貌呈现单一化。线下运营则通过实体书店与读者面对面的互动,深化与业内学者、参与者的关系,进而完成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尤其是节假日等闲暇时光,更是潜伏着大量的阅读社交需求,需要书店运营者去最大化激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李辉告诉记者,实体书店要走得更远,需努力释放书店与读者、作者彼此链接的能量。

  这也就不难理解,阅读隧道并不以“卖书”为首要目标,这家前身为“交大书店”的最新定位是3.0版创新型书店:好书+咖香+VR+文化=快乐。火热的VR技术被引入书店,未来通过VR设备,图书展示摆脱了纸张形态,平面读物能瞬间立体、生动起来,甚至让读者“走入”书中情境,与书中的人、物实现实时互动,书店突破拓展了阅读的界限。

  书店融合美学元素,读书渗透到生活细微处

  近年来,一批独具特色的实体书店在沪上悄然崛起,言几又书店、钟书阁、大众书局等实体书店无一不是采取复合式经营模式,成为了实体书店行业复兴的代表。记者了解到,2017年西西弗预计全国范围内将开新店42家,总店量达到112家;另一连锁书店言几又去年开新店的数量比前年翻了一番。

  行业信心从何而来?“网上书店代替不了线下社交,而实体书店依靠互联网+,弥补了传统书店空间的限制,又突出线下社交和文化体验。”在言几又上海地区经理邓凌看来,如今24小时书店、主题书店、社区书店、校园书店等书店相继出现,咖啡、甜食、画廊、花店等商品走进实体书店,书籍不再是书店的唯一主宰,书店改变以往的单一图书销售盈利模式,实现转型升级。

  走进言几又去年底新开的上海长泰店,现代感十足的店内书籍陈列面积比例约占45%-50%,休闲阅读空间占比30%,其余是文创产品,整家店更像是涵盖书店、咖啡厅、艺术画廊、文创生活馆、创意孵化地的城市文化空间。有资深出版人谈到,特色书店品牌往往善于将设计、美学元素融入格局,从而吸引家居、儿童美术中心等与自身品牌价值观契合的商家入驻,让书香渗透到生活细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