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儿科求诊量为何屡创新高? 超负荷运转渐成常态
原标题:沪上儿科求诊量为何屡创新高?
图片说明:新华医院挂号窗口前,家长们在排队为孩子挂号。
据《青年报》报道,从去年年底开始,沪上各大儿科门诊爆棚的新闻不断,儿科医生每天接诊百十个“小病号”已是司空见惯。一方面是各大儿科专科医院的人满为患;另一方面却是综合性医院,特别是一些基层医院的儿科门庭冷落。患儿人数年年增加,儿科医生却不见增加。不少医院直呼:儿科医生招起来太难!而儿科医生短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医生收入低、风险大、后继队伍跟不上的窘境。自今天起,本报记者将通过系列报道,呼吁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并解决儿科看病难的这一民生问题。
超负荷运转渐成常态 儿科求诊高峰期越拉越长
去年12月份开始,围绕上海儿科门诊爆棚的新闻不断,带孩子看病排队三四个小时早已不是新闻,不得已之下,沪上医院纷纷发出告示希望得到患儿家长能够理解和支持。这让儿科就诊难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沪上儿童专科医院在那段时间全部爆棚,儿童医院、儿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纷纷创下就诊历史纪录。
去年12月,各医院儿科都在超负荷运转,在低温天气影响下,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日均门急诊量超过6000人次,已突破历史;拥有两个院区的上海市儿童医院同样在超负荷运转。患儿人数最多时,该院平均每天门急诊量连续在8000人次以上,已经超出了医院的承受能力。
儿科医院也创下新高。“当时我们医院24小时普通门诊、夜门诊均开放挂号,夜门诊医生忙到凌晨一两点已成常态,有时要忙到凌晨4点才下班。”儿科医院门急诊办主任陆忠表示。
眼下,沪上儿科求诊的高峰年年都有,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高峰期也越拉越长。据了解,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市儿童医院、交大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是上海市的三大儿童专科医院,这三家医院的门急诊量逐年上升。不过随着天气回暖,各大医院儿科门急诊量有所下降。
全市儿科门急诊去年达到约1345万人次
遭遇就诊高峰时,医务人员每天坐诊10到12小时,甚至工作到凌晨,忙起来工作时没空喝水,一个月都不休息一天,有时候患儿家长还不理解,常常为排队时间过长和医务人员发生争执。患儿家长由于有时排队时间长达4小时以上,各种不满和急躁的情绪纷纷“涌”向医生。这是青年报记者采访儿科医生时,看到的最普遍现象。
据了解,2015年上海整个儿科门急诊全市达1345万左右人次,包括儿科、小儿外科、儿童保健,出院18.57万人次。直到看到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培养儿科医生”的表述,沪上不少儿科医生无奈的同时,也松了一口气。
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约11万人,占全体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9%。每千名0-14岁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3人。这一数据被舆论形象地称为“千儿半医”现象。
据了解,去年各地多家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取消或限制儿科急诊,引起了社会的巨大震惊和广泛关注。未来,全面落实二孩政策后,按我国儿童占全部人口的20%估算,儿科医生缺口至少在20万以上,而培养一名经验丰富的儿科专科医生大约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目前这一缺口亟待填补。
[问题1]
很多家长习惯到专科医院就诊
儿科医疗资源有限,外加出生人口数量增加,导致儿科就诊高度集中。在上海,除了本地的一些患儿,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患儿都在涌向上海的儿科专科医院,这让沪上的儿科医院压力极大。
事实上,十几年前,申城综合性医院中,成人诊疗特色带动儿科,曾培育出一部分综合性医院儿科诊疗特色,但随后因儿科床位缩减、诊疗任务萎缩,导致特色逐步衰落、学科发展受限,继而引发人才流失。
青年报记者走访部分三级综合性医院后发现,十几年前的诊疗特色相对衰落,部分儿科靠少数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申城少数综合性医院一度考虑,儿科医护人员人手严重不足,不如关闭儿科夜急诊,但因居民有强烈的实际需求,只能坚持开诊。
“很多综合性医院关闭儿科门诊也很无奈,专科儿科医院人满为患,但是综合性医院儿科门诊往往极其冷落。”一位三甲综合性医院的负责人李主任告诉记者,患儿得了一些感冒咳嗽等常见病,完全可以在综合性医院看病解决,但是很多家长却喜欢去专科医院“凑热闹”,认为“专科医院才能看好孩子的病”,而这种观念上的改变或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综合性医院儿科萎缩,导致大量儿科常见病、多发病高度集中在专科医院。如果综合性医院儿科承担常见病、多发病,专科医院承担疑难杂症,患儿将可有所分流。
[问题2]
名校大学生很少愿意选择儿科方向
“选择儿科,首先必须要有一份爱孩子的心。但是仅有这份爱心还不行,由于种种因素,我的很多学长学姐在填方向的时候,最终都没有选择儿科。”2008年,“准”儿科医生万柔顺利考入复旦大学医学院,去年她顺利进入华山医院培训,而培训结束后,她将回到儿科医院就职,选择做一名儿科医生。在她的印象中,前几年在科室方向选择的时候,在她们学校几乎没有人选择儿科,即使选择的也多是一些外地学生。
但是,万柔也坦言称,这两年来随着各方面对儿科的重视,以及大学生们也在慢慢调整心态,她这批毕业的同学中,有5人选择了儿科。“将来选择儿科的同学可能还会增加,而我之所以选择儿科,是因为对孩子天生有着一种难以抗拒的因素。”
[问题3]
二孩政策放开将给儿科带来更大压力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现有看病或将难上加难。
二孩政策放开后,我国现行的产科、儿科、妇幼保健等服务体系将会面临近30年来最为迫切和强大的压力和冲击。一方面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由于高龄产妇和危重孕产妇的增加,早产儿将明显增多,围产儿出生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将给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等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高龄孕产妇发生围产儿出生缺陷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副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郑珊在两会中提到,根据儿科的规律,无论大病小病,孩子比成人的求医频率普遍要高出1至2倍,而高龄妇女的二孩健康问题会更加复杂。
[建议]
鼓励医生自由开诊分流患儿
纵观国内儿童诊疗格局,专科医院人满为患、综合医院部分萎缩、社区诊疗基本一片空白,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看病难。
资源有限、需求增加,怎么办?有业内人士指出,专科医院希望专注疑难杂症诊治,但常见病、多发病无处分流。因此可鼓励儿科医生自由开诊,调动医生积极性,或能解决无处分流的难题。诊所提倡预约制,可一定程度上引导合理就医。另外,儿童诊疗引入互联网概念,分离诊前咨询服务、强化药师服务等,也能一定程度上实现分流,为繁重的儿科诊疗适当减压。
事实上,截至2015年底,全市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共有179家,其中设置儿科床位的医疗机构有68家,提供儿科门诊服务的医疗机构有141家,提供急诊服务的有76家,总床位数达到3600张(每千常住儿童床位数为1.63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注册儿科医师达到3205人(每千常住儿童医师数为1.45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