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的春天来了却没感受到温暖” 二级医院转型康复医院究竟难在哪儿?
案例一
从东南医院到瑞金康复医院
虽然已冠名为瑞金康复医院,但东南医院依然像往常一样照常开各类门诊,148张开放床位还住满了病人。而按照医联体规划,这里的住院部要改为康复病区,全院医疗重心也要转向康复医学。问起对这件事的看法,医院领导的回答颇耐人寻味。
记者 :你觉得大家对这件事,是支持?期待?还是需要做更多的思想工作?
东南医院院长丁国平 :应该说我们员工是听政府的。
对于二级医院转型,以往大家顾虑最多的,是医院效益会不会下降?医护人员是否愿意放弃原有专科,去做康复医疗和护理?而今,康复医院的牌子都挂了,院领导和医生对于未来前景,却是喜忧参半。
记者 :医院原有的医护人员你觉得可能转到康复专业来吗?
东南医院院长丁国平 :不可能,因为除了骨科和康复相近之外,其他专业人员是不能转到康复的。
东南医院骨科医生 孙青刚 :我们毕竟是开刀医生,如果领导考虑,我们可能和瑞金(骨科)医生有时轮换一下,作为康复这块我们也做。
案例二
从杨浦区老年医院到第一康复医院
从综合性医院转为康复医院,东南医院在全市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早在一年前,杨浦区老年医院就已转型,挂上了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的牌子。虽然目前仍保留了部分普通门诊功能,但440张核定床位,已全部改为康复病房。神经外伤、中风、脑瘫等病人,能在这里接受各种康复治疗。
63岁的胡先生因为脑动脉瘤出血,一度被医生判为植物人。在意识丧失8个月后,专业的康复治疗让他重新清醒,并逐渐恢复语言能力和肢体功能。
进来的时候是深度昏迷的,现在能和我交流了,能自己吃饭了。
和胡先生一样,许多功能障碍患者,都因康复治疗,身体状况有了起色。如今,医院床位已非常紧俏,实际开放数量增加到580张,还需病人等候入院。那么,这里怎么能找来那么多专业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呢?原来,早在转型前,院方就动员医护人员参加康复医疗专业培训,全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资格考试。目前,全院65名医生、100多位护士都已顺利转型,成为康复治疗的中坚力量。这些从骨科、外科、心内科等转型而来的康复医生,对新专业既有成就感,也有一丝遗憾。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康复医师周扬:
康复科来了就发现它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很多病人在这边都得到很好的治疗,成就感也很大。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康复医师吴跃迪:
不平衡的地方肯定会有,和我一起毕业的同学,人家在做腔镜外科,收入明显比我现在要高很多。
原来,康复治疗中大量靠医生人工进行的物理治疗,收费还停留在10年前的标准。对康复医生来说,工作量增加了,但收入却没有相应提高。也因此,市第一康复医院成立一年多来,已有近10位医生离职。此外,医院转型后,并没有得到额外的资金注入。未经改造的普通病房,用作康复治疗,也显得十分局促和不便。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院长周明康:
康复医院转型后,国家相关的政策配套还有问题,譬如服务价格,这当中包括医保政策,对医院发展起到限制作用。
可见,尽管社会需求庞大,但要让医院和医生看好康复事业的前景,依然有不少困难待克服。
调查小结
转型的瓶颈在于如何留住人才
市卫计委要求,十二五期间,各区县要通过设置专业康复医院、二级医院功能转型、现有床位转型等方式,确保增加不低于200张康复床位。按此推算,上海17个区县至少应该增加3400个康复床位。可眼看十二五都要收官了,上海的康复床位加起来还不到3000个。这其中,缺人是最大的瓶颈。在采访中,有医生说,“康复的春天来了,但我们没有感受到温暖”。显然,如果不解决康复医生的待遇问题,二级医院恐怕很难顺利转型。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