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季度汽车消费投诉1683件 同比增长7.2%
昨天,市消保委披露,上海一季度汽车消费投诉1683件,同比增长7.2%。投诉内容已不局限于传统的汽车质量、合同纠纷等,还有涉及产业新政带动的新能源汽车、平行进口车等方面的新问题。
据披露,在这1683件汽车消费投诉中,涉及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投诉1411件,同比增长11%;汽车修理及保养服务投诉量228件,同比下降3.8%;车险服务44件,同比下降33%。
一季度的汽车类消费投诉中,各区县消保委共处理投诉1252件,占比74.4%。联网单位共处理投诉431件,占比25.6%。其中,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上海永达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投诉量位居前三,分别为110件、91件、79件。
市消保委指出,上海新能源汽车投诉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投诉,20%源自质量及维修问题,80%源自销售合同纠纷。投诉内容主要有:一是质量及维修问题显现。如蓄电池容量虚标、续航里程虚高、蓄电池漏电、电瓶无法充电、加载配件与车辆不兼容等。二是无法及时提车。受补贴标准下调影响,由于经销商未按约定时间交付新能源车,消费者要求经销商承担因补助标准减少而带来的损失。三是拖延上牌或无牌可上。厂家拖延安装充电桩、经销商以未出台上牌实施细则为由拖延上牌。
平行进口车投诉有所浮现。涉及销售过程不规范、售后维修难以保障、上牌遭遇障碍等问题。如平行进口车经销商单方面加价、强制搭售保险服务、销售合同存在格式条款等。而平行进口车上牌所需材料繁多,如进口车检验单、车辆信息表、货物进口证明等。一旦信息匹配不一致则无法办理上牌手续。
此外,经销商未告知重要信息或乱收费争议时有发生。个别经销商只重视提高销量,忽视对消费者购车需求的咨询反馈和重要信息的告知。如本市机动车实施“国五”排放标准,低于“国五”排放标准无法办理本市机动车牌。经销商在销售时对消费者购车需求未给予充分了解和回应,也未提示消费者环保排放标准的影响,消费者购买后因无法办理本市机动车牌而要求退款。此外,代缴购置税易引发事后纠纷。如车辆购置税是要向车辆户籍所在地缴纳的,一经缴纳难以退改。有的消费者因拍不到本市车牌而打算上外地车牌,但被告知车辆已在沪缴纳购置税,难以再转外地车牌。
市消保委指出,汽车经销商售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相关投诉一直居高不下。而经销商借强势地位牟取利益、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是投诉集中的主要原因。市消保委呼吁汽车生产商、经销商、保养修理服务商、车险企业都应当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诚信自律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