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应洛院士获颁“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

03.11.2015  14:58

      10月31日, 2015年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颁奖典礼暨十周年总结会在上海复旦大学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汪应洛教授获颁“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名誉会长、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出席颁奖典礼。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理事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出席颁奖典礼并讲话。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出席颁奖典礼并致辞。

汪应洛院士获“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并现场发表获奖感言

 

      十年间,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根植中国,紧紧围绕创办宗旨,积极筹措资金,拓展对外合作,严格规范管理,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步发展壮大,在管理学学术界、实务界均赢得了崇高声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近年增设“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奖励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华为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先后获奖。历时十年,基金会的评奖体系不断优化,评奖制度不断完善。坚持创新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的基本评判标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独立开展评审工作。基金会评选出的获奖者均是我国管理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充分体现了当前中国管理学界的最高水准,也充分体现了基金会始终倡导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推动中国管理学长远发展”的宗旨。

      颁奖典礼上,汪应洛院士获颁“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汪应洛院士是我国系统管理学科的奠基人、工业工程学科创始人之一、卓著的管理工程教育家。他应用系统工程、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制造业的先进管理模式与运作优化问题,创建了多套崭新的方法论和模型体系;他长期关注国家重大工程的系统管理问题,在推动我国系统工程、管理工程理论在工程管理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应用研究方面,做了大量首创性工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60年的奋斗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管理乃治国之道。”这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人、卓著的管理工程教育家汪应洛院士不断提起的一句话。对于自己在其中的贡献,汪应洛并不常提及。他的愿望很朴实:“人生如画卷,我只与教学科研相伴。”

      1978年后,由于钱学森对系统工程的重视,国家在上海机械学院成立了系统工程研修班,点名请汪应洛协助办学。在办学过程中,中国的管理学科与麻省理工、哈佛等美国知名学府建立了联系。改革开放以后,汪应洛被委任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工程学科组副组长。管理工程学科成立后,首次招收研究生。汪应洛赞同将运筹学的优势地位将文理工的管理学科结合,并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学位委员会的认可。从此,管理学不再是一门边缘学科,而成为十二大学科门类之一。1984年,汪应洛就积极促成我国第一批管理学院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管理学科发展的平台保障。不久,汪应洛又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立管理工程学科评议组,任首届组长,连任召集人至2003年初。为了推动学科发展,汪应洛帮助一批学校加强学科建设、建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点。

      正如汪应洛相濡以沫60余年的妻子张娴如女士所说:“他是一个没有私心的人,对待同行、兄弟院校和学生,都是抱着一颗赤子之心。”1994年,汪应洛在北京开会期间突发脑溢血,虽经及时抢救,但是留下了后遗症。然而,他还反过来安慰妻子说这病是在“最好的时间、最好的地点”发作,因为“如果在家里或者在下一次会议其他地点,都没有北京这么好的医疗资源”。2001年,汪应洛被确诊为结肠癌,但是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他再次战胜了病魔。大病之后,他依然坚持每天上班,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上世纪80年代系统工程刚刚兴起,面对我国工程建设的巨大需求,汪应洛坚持工程实践是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通过三峡工程的实践推动了系统工程的理论发展。

      1982年,受国家科委、水利部和能源部的委托,汪应洛作为专家组成员,主要工作是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为三峡工程作决策支持方面的论证。比如当时引起激烈讨论的坝高问题:电力部门认为坝高可以多发电,地方政府则担心坝高淹没良田后的移民问题。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确保经济效益,就是汪应洛需要考虑的问题。汪应洛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建立模型,经过计算,综合研究发电、移民、航运、防洪等因素,拿出了最优化建议方案: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这套方案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最后成为了实际采用的方案。

      系统工程学科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在三峡工程的投资估算中,系统工程也承担了重要的作用。“文革”结束后不久,中国经济濒临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国力能不能支持这样一个大型项目,争论很多。汪应洛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建立模型,他算了一笔账,优化计算和综合权衡的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投资是国力可以承受的。而水库建成后,清洁能源剧增,水利运输条件大大改善,洪灾次数大大减少。这“一加一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有一些大师,拨开历史发展的迷雾,为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汪应洛就是这样一位高屋建瓴的智慧学者。汪应洛创造性地提出了“服务型制造”,即“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它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他认为,制造业目前陷入困境是结构出现了问题,如果企业能在这方面有所改善,就可以走出困境。他带领的课题组通过在陕西某压缩机厂的试点成功地实践了这个理论:从产值一项看,该厂已经从10年前三五个亿的小厂,摇身一变成为了产值80个亿的行业领军者,真正尝到了服务型制造的甜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黄伟对老师汪应洛最深的印象。“汪老师从2009年开始关注的大数据,当时还有人觉得是走偏了方向。汪老师对待事物的独特见解,都是我们晚辈特别敬佩的地方。”在大数据驱动下,管理学在加强决策创新、管理创新上大有用武之地。汪应洛的学术助理、现任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的郭菊娥认为,他拥有总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前瞻意识。“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他提出的“一带一路”能源通道的建设和科教文先行的思路,一经提出就被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关注,成为国家制定方针的参考依据。西安交大也在今年5月正式发起成立“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UANSR),并在UANSR框架指导下,成立了“‘一带一路’大学管理学院子联盟”,致力于推动联盟内学院之间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友好合作。

 

复旦管理学奖颁奖典礼会场

                                                                                                                  供稿:管理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