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臣栋: 不只为鸟提供家 是在留住上海"绿肺"

21.09.2015  08:04

  

  “拼命三郎”是同事们对汤臣栋的一致评价。作为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他每天坚持在保护区管理的第一线,采访当天他刚从东滩回来,下午两点才吃上中饭。

  从1999年至今,汤臣栋见证了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从筹备到建立,再到发展的全过程,从保护区的一名普通科研人员成长为保护区事业发展的带头人,他如今仍为东滩生态修复工程忙碌。他说,建设好东滩,是为了上海留住“绿肺”,营造上海更好的生态。

   候鸟“先锋队”抵达东滩

  下午4点半,东海的潮水已退,站在东滩自然保护区最外缘的大坝上,记者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堤坝内外两侧的迥然不同:坝外的东滩滩涂一片荒凉,仅有几株枯黄的植物;坝内一片欣欣向荣,但还能看出施工痕迹。“这是东滩生态修复项目第三期工程,明年年末完工后,就能和二期现在一样水草丰茂了。”汤臣栋指向远方绿油油的二期,那块区域的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已被彻底根除。

  记者随后来到二期工程,刚下车就“迷失”在一片望不到边的芦苇荡中,芦苇刚抽出花穗,天正下着毛毛细雨,空气新鲜湿润,时有几只野鸟从水面上扑腾而过,留下一串涟漪。记者看见环保步道上有很多掉落的羽毛,汤臣栋解释说,9月中下旬虽然还没有大批候鸟,但第一批“先锋队”已抵达东滩,“大概有几十只吧,这段时间正好在换羽”。

  在芦苇荡中,记者发现一小块植株,比芦苇要矮,花穗很长,远远看去非常美观。“这就是互花米草,专门保留下来的,不是要保护它们,而是作为今后科普教育所用的,展示互花米草生态治理工作,总要让大家看清楚它长什么样。”他说。

   与入侵物种“斗争”十年

  虽然互花米草看上去“人畜无害”,但汤臣栋却与之“斗争”了十年。他告诉记者,原本东滩主要分布了海三棱藨草和芦苇,海三棱藨草为小天鹅、白头鹤、白枕鹤和各种野鸭等多种鸟类的重要食物,而芦苇则为越冬的雁鸭类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场所,原本和谐的生态平衡却被互花米草的到来打破了。

  “上世纪80年代,互花米草被作为促淤固堤的植物从北美引入国内,并在东滩广泛种植,但它具有极强的入侵和扩散能力,能够在滩涂上形成单物种群落,抑制了其它植物的生长,被环保总局纳入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汤臣栋介绍,截至2014年,互花米草已扩散了近2200多公顷,大量侵占海三棱藨草面积,严重威胁到迁徙、越冬鸟类在东滩的取食和休息,“鸟飞过来时,发现没吃的就不来了。

  “为了遏制互花米草的生长,我们想尽了办法,火烧、水淹、割除,但还会复生。东滩是生态敏感区,除草剂更是不敢用。”经过多番尝试,汤臣栋和团队摸索首创除了“六字灭草法则”,即围、割、淹、晒、种、调,最终控制住了互花米草的疯狂长势。

   水鸟补充栖息地效果初现

  东滩生态修复工程是一个系统项目,需要大规模的筑堤控水施工。2012年底,在汤臣栋积极推动下,从谋划到获得批复“历经八年,搁置三年”的项目得以实施。该项目投资金额10.3亿、治理范围约24平方公里,在国内尚无现成的经验可循。“从1999年来到东滩开始,我已经记不清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又有多少个夜晚加班加点了。”汤臣栋说。正是因为“太拼”了,2014年7月,他累倒住院,可即使在住院期间,他还经常询问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刚休养了几天就急着出院回到工作岗位。

  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全体人员攻坚克难,完成了围堤近224万方的土方工程建设,安装螺母块逾40万个,筑堤26公里,修建水闸、涵闸5座,先后有18名个人、9个单位及团队分别在市、局立功竞赛活动中获表彰,工程进度、安全、质量、环境总体受控。

  汤臣栋的辛苦也得到了自然丰厚的回报,三年来,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水鸟71种5万余只次。夏季,捕鱼港优化区成为夏候鸟优良的繁殖筑巢场所;春秋季,鸻鹬类迁徙过境时大量停歇在东滩;冬季,大量越冬雁鸭类在此夜宿休憩,东滩作为水鸟补充栖息地的效果已经显现。

  “有人问我,花那么多钱和精力,为了这些鸟值得吗?我觉得非常值得!”汤臣栋说,水鸟作为重要的生态指标,直接反映着上海的生态质量,“我不觉得我只是为鸟提供一个温馨的‘家’,我是在为上海留住‘绿肺’,为上海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