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剧院全新制作《江姐》6月29日晚上演

29.06.2016  12:13

  歌剧《江姐》诞生于1964年,第一年便创下了演出286场的纪录,至今没有其他歌剧能打破这一纪录。这部红色经典民族歌剧曾风靡大江南北,至今观众仍为“”落泪。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从今晚起,由一群80后演员担纲主演的歌剧《江姐》将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三场。此次上海歌剧院重新制作这部经典歌剧,用雷国华导演的话来说,是“要向经典致敬,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重述,而是要重塑经典”。

   打造一部具有上海风格的红色经典

  上海歌剧院自1965年排演《江姐》后,一直是剧院的保留剧目,历经数度复排,至今已先后演出达500多场。可以说,这部由空军政治部歌剧团创作的民族歌剧《江姐》已经在上海“扎了根”。

  “这次的大剧院版,将有别于以往所有的版本。”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说。为了细细打磨这出红色经典,歌剧院邀请了有军旅经历的雷国华担任这版《江姐》的导演。文艺兵出身的她上过前线,对《江姐》有着自己独到的感触。“很多人以为红色经典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已经陈旧、陌生化,其实并不然。”在雷国华看来,《江姐》之所以能够不断上演半个多世纪,它的音乐、故事之美,已经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间。在这个版本中,她会原汁原味地呈现《江姐》的音乐和唱腔。“《江姐》的音乐就是这部歌剧的灵魂。这部歌剧的音乐之所以能够广为人知,正是因为它的音乐中融入了不少中国的戏曲音乐的元素,而且非常戏剧化,这些都是无可取代的。”

  在保留音乐与唱腔的前提下,这版《江姐》在舞美设计制作上更加追求一种诗意的、史诗化的表达,将写实与写意充分结合。舞美上既有烘托场景气氛的实景,如令人毛骨悚然的渣滓洞集中营审讯室等,同时又有象征女革命者坚贞不屈革命品格的红梅松柏等多媒体影像效果。用现代的舞台美术手法来重现塑造它,让该制作充满了现代感。

   在经典不断塑造的过程中完成代际传承

  剧中两位江姐扮演者都是典型的80后,她们是上海歌剧院培养的第六代江姐。上海歌剧院第一代江姐的扮演者、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任桂珍告诉记者,她经常把这两位年轻的江姐叫到家中,亲自给她们说戏。“比如《绣红旗》这段,年轻演员一上来,手势摆得很漂亮,但却不知道这面红旗上沾染了多少革命先辈的鲜血,其中就有江姐的丈夫。这段戏里面蕴含了多少复杂的感情,都要演出来、唱出来。”年轻演员没有经验,任桂珍就一词一句地解说,说到动情处,师徒三人都热泪盈眶。

  此次江姐的扮演者周琛、何晓楠告诉记者,为了揣度江姐的内心,她们翻阅了许多资料,《红岩》更是看了不知多少遍。今年5月,歌剧院组织剧组去重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渣滓洞、白公馆,进行了实地采风。

  为了让年轻演员更好地塑造江姐,任桂珍曾亲自为她们授课。周琛告诉记者,任老师为她辅导的第一节课,并没有讲与剧中有关的情节,而是告诉她,要扮演江姐,首先要做的就是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江姐是英雄,但是不能当作‘英雄’来演,要不然很容易陷入角色脸谱化的怪圈。江姐最能打动我的是作为一个女人的柔情,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只要还原人物本身,做最真实的江姐,这样的演绎就能够走进观众心里。

  除了两位江姐,整个剧组里,绝大多数都是80后。经过导演和老一辈艺术家的点拨,年轻演员快速成长,“要想让红色经典在舞台上长演不衰,‘江姐’需要接班人。”李瑞祥说,在新老交替之间,上海歌剧院版《江姐》完成了代际传承。

来源:文汇报   作者:徐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