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志愿者海外传播中华文化:交流要投入感情
他们身在异国他乡,对祖国满怀热忱;他们传播中华文化,同时致力于投身国内贫困地区教育;他们作为莘莘学子,能心系他人,争做志愿服务者;他们与世界人民交朋友,坦诚相待,真挚友善。虽然他们生活的土地变了,但不变的是一腔赤子情怀。海外学子用自己的言行,传播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
让我们走近些,去聆听他们。
“老师,‘鱼’用汉字怎么写?‘鸟’怎么写?”王思迪介绍了汉字的象形文字演变过程后,一下课孩子们就蜂拥般围到她身边,拽着她的胳膊,询问汉字拼写法。这是王思迪在乌克兰教授中国文化时的常见场景。
王思迪是个瘦高、活泼的河北姑娘,现就读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经济与金融学专业。从2012年去爱尔兰留学至今,她共做过三份志愿者工作:赴乌克兰学校教中国文化和英语,拜访爱尔兰孤寡老人,在慈善机构做移民口译。在异国他乡,她用志愿行动传递中国人的友善美德。
文化交流投入感情
去年暑假期间,王思迪到乌克兰的学校做志愿者老师,教授中国文化和英语。第一堂课上,她问孩子们:“你们了解中国吗?”“我知道,寿司是中国的!”一名孩子高举起右手。
这个回答给王思迪很大的触动。深入了解后,她发现,乌克兰的孩子对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很感兴趣,但他们的认识还停留在“神秘感”上。王思迪想,要尽己所能让他们多了解中国。王思迪通过手工、汉字、电影等方面讲授中国文化。她温习小时候学过的折纸法,给孩子们演示中国传统的折纸手工;她给孩子们播放电影《功夫熊猫》时,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边看边用手脚比划中国功夫的动作。六一儿童节那天,她为孩子们写汉语名字,没想到很多家长也络绎不绝地赶来让她写中文名字。队伍围着广场排了一大圈,王思迪应付不过来,多亏了一个会汉语的马来西亚人的帮忙,她最终才能写完所有孩子和家长的汉语名字。
通过志愿服务的交流,王思迪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临别那天,几个女生问她车次,她以为只是随便问问。没想到次日清晨,她到车站时,那几个小姑娘等候已久。一个女生说:“这是个中转站,只停5分钟,你们行李多,我们早点过来帮你占座。”
志愿服务更需用心
今年1月,王思迪开始参加爱尔兰一个“拜访孤寡老人”项目。她“一对一”拜访的老人是个走动不便、视听不好的孤老太太。每周五下午,她到老太太家里陪她聊天。老太太特别爱说话,生活琐事、家长里短、礼拜见闻、健康话题,无所不包,偶尔兴奋地讲述年轻时去罗马旅游的经历。大多数时间都是她在说,王思迪在一旁认真地听。
“她愿意说什么我就听什么,以排解她的孤独感。她有什么生活上的需要,我就反映给志愿者组织。”王思迪说。
从去年9月到今年4月,王思迪多次为爱尔兰一个移民服务的慈善机构做无偿翻译。一些在爱华人想让在国内的亲人到爱尔兰团聚,需要申请探亲访友签证、长期居住签证或者移民签证,他们英语水平低,需要口语翻译服务。“这也是为自己人办事。”王思迪说。
为了做好翻译,她认真了解爱尔兰的移民政策,翻译时总是小心翼翼,尽量不出任何差错。
一次,一位华人来咨询移民政策,但没有当场办好移民手续。很久以后,王思迪突然接到这位华人咨询者的来电。原来,他想把在国内的女儿接到爱尔兰来团聚,但当初孩子递交了申请签证材料后,过了正常的签证签发等待时间,爱尔兰驻华大使馆仍没有回复。他焦急地请求王思迪用英文发一封邮件帮他催催大使馆。王思迪随即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帮他办妥了事情。两周后,她收到了这位咨询者的感谢短信,他的女儿已成功办好签证,到爱尔兰和家人团聚了。
“其实我真没做什么,但对他们家来说却意义重大。能够帮助别人,我感到特别开心。”王思迪说这句话时还难掩激动的心情。(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