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黄震委员履职持续聚焦“蓝天保卫战”[图]
|
黄震委员 |
黄震是最早通过提案建议国家关注PM2.5的全国政协委员。此后,他持续聚焦大气污染防治,总能“快人一步”照亮盲区。今年,黄震最新提交的提案如果被采纳执行,数千万辆机动车的尾气污染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大气污染防治向来是“两会”热点,今年更被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蓝天保卫战”的表述而进一步催热。在所有相关建议和提案中,黄震委员的建言相当值得关注———不仅快、准,而且犀利、有建设性。事实上,黄震是最早通过提案建议国家关注PM2.5的全国政协委员。此后,他持续聚焦大气污染防治,总能“快人一步”照亮盲区。今年,黄震最新提交的提案如果被采纳执行,数千万辆机动车的尾气污染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黄震目前是民进中央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研究。几周前,凭借该领域的一项成果,他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黄震很早就在他的实验室楼顶建起PM2.5监测站。2011年,他基于研究提出建议,希望尽快完善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开展PM2.5和臭氧的监测与防治。这一建议最终上升为民进中央的党派提案,也是全国政协最早关注PM2.5的提案。
黄震说,酝酿形成这篇提案的出发点很简单:我国此前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是2000年制定的,十几年过去了,难免出现“灰霾常常有,空气照样优”的现象,应该修订完善。
这篇提案递交后,各方反响积极。黄震记得很清楚,就在次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几天,我国正式宣布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和臭氧纳入。又过了一年,2013年初,第一批城市开始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全国各地数百个监测站点开始监测、发布PM2.5实时数据。
在提案数量上,黄震算不上“高产”。但自2011年以来,他几乎每年都会针对环境保护递交提案,每篇提案都很有见地,总能凭借前瞻视野发现新问题,并给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2013年,PM2.5还不是一个“熟词”。但黄震已提交提案,建议国家关注机动车尾气污染,对出厂新车实施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并把汽柴油标准提升到国V。
2014年,公众越来越担心机动车尾气时,黄震又率先提出高度关注汽车之外的移动污染源排放。他认为,挖掘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和船舶的排放标准滞后,虽然数量远少于汽车,但污染物总量与机动车接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015年,他又进而建议国家取消柴油标准的“双轨制”,让硫含量超过国V柴油30多倍的普通柴油退出市场,从而补上农机、工程机械等的环保短板。
黄震说,他始终把科研和管理工作与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发挥专业优势,把自己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学术成果转变为提案,“看得远一点、准一点”;抓住一个问题,就深入研究。在提案内容上,黄震重视从法规与标准入手。他认为,大气环境保护事关重大,政协委员必须拿出社会责任感。
今年,黄震在提案中建议国家“尽快建立汽车尾气催化装置的强制更换制度”。他说,我国法规明确规定汽车从新车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污染物排放应始终控制在新车标准限值内。催化转化器是尾气净化的关键装置,但有一定寿命。对国I、国Ⅱ和国Ⅲ汽油车,催化器寿命为5年或8万公里,国Ⅳ汽油车为5年或10万公里。超期服役的催化器,净化效果将急剧恶化,尾气污染成倍增加。但自2000年催化装置开始普遍装车以来,我国一直未对超期失效催化转化器开展更换,导致大量高污染机动车满街跑,这是目前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震说,人们会主动为家用净水器更换滤芯,但却没有更换失效尾气催化装置的意识。他建议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率先实施强制更换制度,特别是引入出租车行业,因为这些车辆在报废前可能行驶近百万公里,失效催化器可使一辆出租车的有害排放相当于100辆新车,因此治理刻不容缓。
来源:《文汇报》 2017.03.15 第05版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原文: 提前“照亮”大气污染防治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