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未来工程师培养的“实验田”
华东理工大学有一个特殊的学院:对学生采用全英语授课,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每一门都由2到4名德国贝吕克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担任授课教师,到三、四年级时,学生全部到德国去学习;大学4年里,有28周要在德国企业进行实践。这就是华东理工大学的中德工学院。在这块培养国际化的未来工程师的“实验田”,学生可以体验完全的两段式的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
中德工学院去年69名毕业生中,有51人被欧美名校录取。从2004年9月招收第一届学生至今,中德工学院每年被牛津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知名的国际高水平大学录取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也从最初的31℅上升至2014年的74℅。
德国贝吕克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最早设立的三所应用技术型大学之一,2004年和华东理工联合成立了中德学院。这一项目在2005年和2008年两次通过德国高等教育机构DAAD的评估,获得高度评价,并于2008年获得DAAD第二轮连续4年的政府资助;这一项目在德国也曾被评为德中高校合作办学7大样板项目之一。
4年28周中德两地实践:培养学生工程能力
和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同,中德学院仅设两个专业:专业化工与环境、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它们是融合两所合作高校各自特色的新设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华东理工大学的老牌优势学科,而德方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则是国际上非常著名的专业。化工与环境融合在一起,既拓宽了专业面,又实现了相关专业领域的渗透交叉。”据中德学院院长吴唯教授介绍,另一个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也同样是将电子信息工程与IT进行融合的专业。中国的大学常常是“难进易出”,但国外的大学更注重考查学生大学4年的学习过程,这一点在中德工学院尤其如此。
在贝吕克大学,每个学生都必须在实验室里或者是企业里完成学校为各个阶段理论学习量身定制的实验或者是实践报告。一旦实践经验与学习的理论预估情况不一致,学生必须和导师共同分析,解决在生产一线和课堂学习的理论中的差异情况。不仅如此,所有的专业都要求学生有大量实习,并由企业的专家担任指导。在教学中,除少数昂贵的精密测量仪外,学校几乎都让学生使用生产一线的“真家伙”。
至于上课,在贝吕克大学,大多数时候没有现成的专业教材,都是教授自己根据产业一线的基础知识写的授课讲义。教授还会经常布置课题由学生分组设计解决方案。虽说学生们可以在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检索资料,也可以向教授求助,但最终完成方案还是得靠学生自己的思考。同样,这些也成了华理中德工学院的教学规定。不论什么专业,学生都必须在4年内完成28周在中德两地的实习,而这也是合作项目培养国际工程人才的关键。
吴唯介绍,学生在国内学习的前5个学期,要分别进行为期2周的工程基本制造技能训练、认识实习、科学研究训练、专业社会实践及10周的专业实习;学生到德国进行第二阶段学习后,将在第8学期进入企业进行10周的毕业实习。
所有课程都围绕“解决问题的人”设置
很多人都对德国的工程师培养赞不绝口。贝吕克大学的教授称,德国工程师培养的秘诀就是所有的课程模块都是围绕“解决问题的人”设置的,而这一经验也移植到了中德工学院。
吴唯介绍,低年级的科学研究训练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学科前沿,实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工程技能;专业社会实践则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状况,并且了解国内和国际的差距,让学生明确自己专业学习的任务。
同时,学院的教学管理部专设实习管理岗位,由专人负责实践性教学,同时聘任了一大批企业工程技术主管,负责现场指导。在德方,学生的实习由对方的系主任负责,专业教授具体落实,而且贝吕克大学所在州的经济与发展部则指定1名官员兼任实习联络员,负责与企业联络,同时,聘任一大批企业工程技术主管,负责现场指导。“这也是为什么过去20年间,德国各工程专业大学在校生人数虽然成倍增长,但工程师培训质量并未降低的重要原因”。吴唯告诉记者:“在这样严格的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之下,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因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而毕不了业。”
德国应用型高校对教授的要求与欧美的大学并不完全一样。他们要求教授不仅必须有博士学位,还要有至少5年实际工作经验,其中至少3年是在校外企业或研究机构工作;教授向政府部门申请研究经费时,也须证明课题有企业参与和部分出资,能够保证研发成果投入实际运用。这些教授在中德工学院授课和申请课题时,也必须满足同样的要求。
这些本身就横跨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德国教授们给中德工学院带来了全新的经验。贝吕克大学的Michael Breuker教授到华理授课没多久后就提出:“中国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比德国学生深刻,他们学习积极性极强,对于专业术语、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基本数据掌握得十分牢固。但是,显然中国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经历,这样才能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情况中。在德国,一个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绝不可能毕业。”
为此,中德工学院特地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课程比例。现在每名学生都安排有28周的实践,学生必须到各大企业去参加实习。前5个学期在国内学习时必须每学习一段时间就要有2周的实践,第五学期必须有10周的实践。而在德国学习的3学期中,必须有为期10周在德国当地企业的实践经验。
到目前为止,中德工学院已在国内建立了一个满足国际工程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网络,其中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国内实习企业已达到25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内实习企业已达到48家,而两个专业在国外的实习单位也已达到21家。拜耳、大众、西门子等德资企业,都纷纷接收中德工学院的学生前去实习。
“德方教授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对学生影响很大,为培养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学生融入了德国元素。”吴唯告诉记者,中德工学院培养的4届毕业生,受到广泛认同。有一名学生被德国《明镜》周刊以题为“一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予以报道;还有学生荣获“德国DAAD最佳国际学生”称号等。
与德国高校新的合作层出不穷
中德工学院的成功办学给华东理工带来了更多的德国合作高校。去年11月,中德工学院又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汉诺威大学和克劳斯塔尔工学院签约,将开启联合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合作。
建于1831年的汉诺威大学全称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是德国高水平理工大学联盟——TU9联盟的成员之一。2013年,汉诺威大学的化学、机械等五个工科专业获得德国《世界报》“杰出课程”称号,该校至今已培养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汉诺威大学ErichBarke校长说,该校过去偏重于与欧美高校合作,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崛起,现已逐渐把合作的目光转向中国。而华东理工在工程领域的教育与汉诺威大学恰好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之处。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与华东理工的学科设置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方面又有着广泛的互补性。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双方的合作领域,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背景下,双方探索建立能源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期合作和交流机制。
原文来源:《文汇报》2015-01-23 第7版 | 作者:姜澎
原文链接: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5-01/23/content_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