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自行车品牌“沉浮”录
一代人的记忆
自行车曾占据上海的大街小巷,是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它记载了太多的故事,见证了老百姓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永久”是当时很多小青年的梦想。老上海人赋予“永久”的意义和情感是很多现代人难以理解的。
前身:昌和制作所
上海第一家自行车生产厂于1940年在东北角的唐山路开业,这便是“上海永久”的前身——昌和制作所。当时生产的“铁锚牌”自行车统一规格26寸,清一色都是黑色。
1949年全国解放,工厂全面恢复中断了近一年的生产,还设计了一个新的商标。由于当时受我国同苏联的特殊关系影响,商标画的是一只北极熊站在地球的顶端并暂定名为“熊球”牌,最后决定采用“熊球”的上海话谐音“永久”作为产品名称。从此,“永久”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开进了千家万户,走遍了全国乃至世界。
1957年改名“永久”
1957年工艺美术设计家张雪父先生设计了家喻户晓的“永久牌”标识,沿用至今。以汉字“永久”二字设计,简洁直观、极易识别,其构思之精妙堪称中国设计史上的经典,对“永久”品牌的传播和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永久”在人们心里的位置很高,就像现在私家车一样。家里有一辆“永久”,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自行车是重要的运输工具,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吃和用,基本上是靠它运回家的,它所承受的重量是我们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
80年代的辉煌
1979年,“永久”进入美国市场后受到广泛欢迎。当时,时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的布什(后美国总统老布什)还特意骑了永久自行车和他的夫人芭芭拉在天安门金水桥畔摄影留念。截止至1989年,永久牌自行车远销美国、加拿大、德国、苏联、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鼎盛时期的永久,年销量一度达到330万辆。1991年,“永久牌”商标在首届“中国驰名商标”评选中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为中国自行车行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90年代的挑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自行车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转变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用五颜六色、五花八门这两个词来形容当时街上的自行车一点也不为过。而且那时,自行车的替代品已经出现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交通工具也逐渐“挑剔”起来,这个时侯摩托车悄然兴起,替代了之前自行车的重要地位。道路上的机动车也多了起来,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永久”产品单一、体制不活、人员负担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1世纪:传统与创新相辉映
但是,永久牌自行车并没有被人们所遗忘。虽然它曾经遭遇过社会发展的冲击,但在纠结和彷徨中,管理者尝试了很多方式,最终还是使永久存活了下来。二十一世纪,随着油价的上涨和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绿色、安全的“永久”再次受到人们欢迎,“永久”产品线也已从当年单一的自行车扩展到电动车、燃气助动车。全新推出的永久C系列,更是在经典复古的造型中糅合了时尚和科技的元素。作为永久特别为年轻人定制的子品牌,它的设计初衷便在于为18-35岁的年轻人带来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重温永久过去的影子,也印证着永久“传统与创新相辉映”的理念。
单车+咖啡:永久倡导的轻生活
如今,通过经营思维的转变,永久已经将曾经对产品和系统关注点,转移到了生活方式上。在永久的产品表述中,“生活方式”和“人”的出现频率变得越来越高。在永久一辆辆车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到人们骑行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化。通过深挖其中内涵,永久开始倡导新单车文化下的“轻生活”:以自行车为主题的永久咖啡馆,已经在浦东新区兰花路开张,怀旧+环保的店面氛围,正是在向顾客们传达享受咖啡、享受骑行、享受骑行的生活理念。
作为许多上海品牌的代表之一,永久也曾拥经历过辉煌和低谷。但无论如何,用力踩下踏板,让车轮转动起来,才能重新上路。相信“永久”这块金字招牌,一定能在自行车的承载下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