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水土保生态 昔日荒山变成金山银山
记者采访万州甘宁镇庙沟村民骆世州
“山顶树木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清波绿柳,垅上关关鸠鸣,山峦布谷声声”,这是重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要实现的生态画卷。
“原来这片地说干旱就干旱,现在土跑不了、水跑不了。耕地比以前好耕作了,收菜方便多了,路也好走了。现在劳动力比以前少了,钱也多了。” 万州甘宁镇庙沟村68岁村民骆世州告诉记者。
几年前,甘宁镇庙沟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冬天山坡上一片荒凉,而春夏季节,一旦降雨便是泥沙俱下,一直冲到不远处的长江一级支流御临河中,山坡上随处都是被雨水冲刷出来的沟沟凼凼,雨水不仅带入大量泥沙淤积河流,还带走大量肥力,不仅降低土壤肥力还对河流造成污染。山上坡度大,土质松散,每次雨水一过田里的土就变薄一些,土地也越发贫瘠。
“遇上大雨,雨水带起泥沙能把庄稼给冲毁了。正常情况下,当地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庄稼下来的几千元钱在除掉农药、化肥的开支后,本就所剩无几,一旦遭遇大暴雨,一年的收成几乎全打水漂。”甘宁镇副镇长李毅介绍说。
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3.11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1.06亿吨,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也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为了保护母亲河长江,让山绿起来,水清起来,治理水土流失刻不容缓。
重庆市水利局水土保持处处长李华说:“加强重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是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长江流域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对于水土保持工作,他特别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抓长江生态保护。
忠县涂井乡友谊村实行“公司+农户”统一销售模式
三大模式探索产业发展
一江碧水、两岸橘香。漫山遍野的橘海风光成为忠县涂井乡友谊村最吸引人的景致,清风徐来,果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
三年前在广东打工的友谊村村民罗文军,看到家乡水土保持项目后,决定承包980多亩果园,果园建农家乐项目,帮助40多户村民脱贫。现在每年收入300万。果农不用担心销量的问题,除了鲜销和企业收购外,今年开始网上销售。“采取大户租赁”模式,因地制宜。现在农民的收入增多,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可以外出务工。以前每户农民收入几千元,现在每年十几万的收入。” 友谊村党委书记杨文明告诉记者。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后,春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1000多亩的柑橘树,实行“公司+农户”模式统一销售,带动周围农民收入。“现在企业实行统一销售、打造全产业链模式,未来还将大力发展互联网销售。”涂井乡友谊村春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除了“采取大户租赁”模式和“公司+农户”模式,庙沟村还探索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模式,统一实行技术指导,骆世川村民告诉记者,技术人民每年来两次,去年9月来到村里指导农民使用农药。“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栽植、统一购药、统一治虫、统一管理,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种植收入。
“万州,作为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区县,农民增收致富压力大,现在水保工程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坚实基础,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万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国建介绍说。
据了解,近五年,水土保持围绕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定位、精准扶贫和市委市政府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按照“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规模治理、效益优先”的建设思路,累计投入116.4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8560平方公里,治理区林草植被覆盖率较治理前增加15%,土壤侵蚀量较治理前每年减少近50%,受益人均增加500元/年。
“资金、管控”亟待攻关
“十二五”期间,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表示。
刘震介绍说,“十二五”期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中央投资约240多亿元,仅占《全国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确定中央投资的40%左右。虽然全国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6.15万平方公里,但国家重点治理工程仅完成6.46万平方公里,仅为全国完成综合治理面积的四分之一。水土保持投资不足,加之重点治理工程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群众投劳难度大,治理标准低等因素,亟需进一步加大中央与地方投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刘震说,当前大部分生产建设单位能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但在生产建设过程中不认真履行“谁破坏、谁治理”的法定义务,不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或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仍有发生,有的“乱挖乱弃”,甚至直接向河道水库倾倒废弃土石渣。城镇建设、开发区建设和农林开发活动还未完全纳入水土保持方案管理,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依然存在。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我国基本国策。重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探索出的治理新模式,将水土流失治理与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值得学习和推广。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