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黑恶臭喝上"放心水" N条路径提升"水环境"

02.12.2016  18:05

 

  图片说明:徐汇区春申港的昨天和今天 胡佳瑶 摄

  图片说明:夏长浦河的水生态正逐步恢复 本报记者 周馨摄

  图片说明:水清岸绿的生态河湾串起青浦乡村美景 杨建正摄

  原标题:告别黑恶臭 喝上“放心水”市民有需求 代表有话说—— N条路径提升“水环境”安全

  在申城地势最低处,台汛时节如何让骨干河道成为畅通的毛细血管?两区交界的小河道,不再黑臭,睦邻如何共治?身处长江下游,申城要保障饮用水安全,让市民喝上“放心水”,水情监测如何运行?

  昨天下午,市人大代表年终视察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状况。由此引出话题:围绕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如何打通N条路径提升“水环境”的安全感,不断提高市民满意度?

   睦邻共治

   界河”明年告别黑臭

  一边是原闸北龙潭小区,一边是宝山大华411弄大华一村,中间隔着一条夏长浦河。

  夏长浦河,就是新静安区和宝山区的“界河”。

  多年来,河西大华有四只瓦洞口长期将污水排放到河里,河水发黑发臭,水生物都受不了了,居民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原闸北区河道部门为了改善水质,数次清淤疏浚,在河道内设置太阳能微曝气装置增氧,种植水生植物,投放微生物和水生动物,河道景观与水质虽有所改观,但还是治标不治本。

  “只有解决大华四只排污瓦洞,才能还夏长浦河清澈水质。”市人大代表李影说,整治河道涉及到两个行政区,需要两个区协作共治。于是,今年元月,李影向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代表建议。

  在代表建议的法定办理期限内,市水务部门、宝山、静安区的答复都来了。

  原来,大华一村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建设时周边排水系统不健全,小区的雨水未纳入市政排水系统,而是采用就近出浜的排放方式,沿夏长浦共设置11个雨水排放口,自流排入夏长浦。同时,小区内存在一定程度的雨污混接,部分污水通过雨水管排入夏长浦,从而造成水体污染,对沿河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根据《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本市56条黑臭河道要在2017年消除黑臭,夏长浦已被列入其中,并纳入国家考核范围。静安区已组织编制完成夏长浦“一河一策”整治方案,通过水利工程、底泥疏浚、水质净化、水生态系统构建等措施综合治理。

  同时,宝山区、大场镇两级政府计划投入专项资金约534万元进行整治:一是对大华一村小区内局部混接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780米,改造混接出户管约540米,同时在污水排至市政管道前增设污水检测井。小区的污水收集后,通过新村路污水泵站提升后纳入西干线。二是新建雨水管总长1143米,封堵沿河原有的11个排放口,改接后的雨水进入岚皋北排水系统。年内工程实施后,将彻底解决夏长浦沿河排口的污染问题。

  “明年,夏长浦告别黑臭,界河绿水长流,居民安居乐业,还需要持久的睦邻共治。”李影说。

   畅通河网“最低地势”防洪除涝

   申城地势,哪里最低?青浦!

  青浦地面高程一般在2.8-3.5米之间,东西向骨干河网缺乏,主要河流均为上游洪水走廊,离长江口远,潮汐动力全市最弱,遇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或持续性强降雨,极易造成水患,影响城市安全运行。

  多年来,通过加强流域防洪、区域除涝、城镇排水“三道防线”,青浦防洪除涝能力明显提升,保障了城乡防汛防台安全。“但青浦碟形地貌决定了其防汛防台的复杂性,总体而言,青浦防洪设施标准仍显薄弱,亟需进一步加快建设、提高标准。”市人大代表吴彩芳在代表建议中提出,提升骨干河道的防汛能力,尤为必要。

  来自市水务部门的答复显示,“十二五”期间共投入约12亿元实施西大盈港整治工程、淀浦河(青浦城区段)整治工程等约18公里骨干河道整治工程,提高区域性防汛除涝能力;投入约1.4亿元实施了蟠龙港、李更浪等约18公里界河整治,打通区界瓶颈,增强水动力;投入约5300万元实施了李腰泾、和尚泾等约9公里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显著改善水质,营造宜居的水环境面貌。

  2014~2017年间,本市实施西部地区流域泄洪通道防洪达标工程,以期提升西部地区防洪除涝能力,保障城乡防汛防台安全,其中青浦区计划整治急水港、汪洋港等11条段约26公里河道。

   水情监测

   联动上游保障水安全

  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让人们对下游饮用水安全心有余悸。

  申城位于长江下游,饮用水依赖长江与黄浦江,黄浦江水源地取水口处于黄浦江上海段与浙江段的接口处,而长江水源地青草沙水库就在长江的入海口。地利似乎“不利”,又如何保障饮用水安全?市人大代表郭其一在代表建议中提出:加强河道入口水情监测,提升城市饮用水的安全等级。

  保障水安全,加强水情监测,下游少不了联动上游。水务和环保部门的答复显示,目前的合作交流平台有——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长三角环保合作机制,联动合作,着力于法律制度完善、水质信息共享、应急处置。

  其中,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明确了流域和苏、浙、沪三省市地方政府对饮用水水源保护、供水安全应急保障和突发性供水安全事故应对的责任。2014年国家刚修订的《环保法》完善了跨行政区域污染防治制度,要求建立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针对“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突出问题,明确了可采取行政拘留措施予以严惩。

  同时,水情预报发布机制也在完善中。水务、环保、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有效加强,特别是“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发生后,流域机构和区域上下游政府的信息共享、水质保障、风险控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目前,申城已与流域机构建立了流域来水的信息实时共享机制,为水源地预警留出时间;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包括申城水源地最重要的上游来水——太浦河、金泽水文站和苏浙沪省市边界水文站网的水量、水质信息,以及太湖流域所有水文站的水位信息。针对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较差的问题,市水务局会同太湖局建立了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预警机制,定期将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松浦原水厂取水口的监测数据上报太湖局,当达到预警值时,太湖局将增加太浦河水闸的下泄流量,以保障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的供水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申城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也不断完善,建立了涵盖现场检测、在线监测、实验室检测的三级联动体系。在长江水源地青草沙水库取水口、陈行水库取水口,黄浦江上游青浦取水口、金山取水口、松浦大桥取水口、闵行取水口、奉贤取水口都安装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包括有机物监测、毒性监测、生物监测和藻类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