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盼找到失联老战友 黑白军旅照记录光辉岁月
图一,两寸照片中“挤”进8个人
图二,部队野营至浙江平阳时的战友合影
图三,身着新军装的战友合影
图四,前排左二、左三,后排左一,这三位战友失联,秦永中盼寻回。本版图片/受访者授权刊登
东方网8月1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这是四张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照片。从1964年的第一张合影,到1968年退伍后重逢的再次合影,四张老照片记录了秦永中老人在军旅中的光辉岁月以及退伍后的战友情谊。
市民、72岁的秦永中从抽屉里翻出这四张照片时,照片除了因岁月侵蚀微微发黄外,并无太多的磨损。可以看出这五十余年,照片的主人保管得相当精心。
今天,正值“八·一”建军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秦永中老人希望通过分享照片中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战友情,并藉此找到失联已久的老战友。
横过来的两寸照“挤”进8个人
1961年9月1日,十六铺码头边的一艘小拖轮上热闹非凡。90颗火热的心按捺不住激情跳动的节奏,因为随着小拖轮徐徐驶离上海,他们就要抵达部队,成为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军装的映衬下,90张青春的脸庞显得特别帅气,静安区江宁中学高中毕业生秦永中就是其中之一。
秦永中告诉记者,他们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部队生活中,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兄弟般的战友情谊,而他展示给记者看的四张老照片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摄的。
第一张照片摄于1964年,这是一张尺寸有些奇特的照片。“当时流行拍长两寸的全身照,我们这张照片是把两寸的底片横过来拍的。因为我们有8个人,普通的1寸照片肯定拍不下那么多人。拍大尺寸的价格却又贵很多。那时大家都没什么钱,舍不得拍那么奢侈的照片。我灵机一动,提议让摄影师把竖着的两寸全身照底片横过来拍,就这样有了这张紧紧挨挨挤进8个人的合照。”回想起拍照的细节,秦永中至今仍为自己的机灵而得意。
关于这张照片,秦永中还告诉记者一个小细节。部队里每个假日每个班只有一个休假外出的名额,所以要想凑齐8个人一起拍张照片十分不易。为了拍这张照片,他跟来自其他7个班的战友早早就商量好了一起休假的日子,再跟各自班里的战友协调商量,才最终凑在了一起。
“8个人里7个都是上海兵,还有一个是蚌埠人。其实,与我一起入伍的校友还有孙永庭、秦小佩和董黎辉,我们关系也不错。但可惜的是因为被分在不同的连队,我与他们一直没有机会拍过合影。”他说。
第二张照片以一栋两层教学楼为背景,他透露那是部队野营到浙江平阳,几个玩得要好的上海兵借平阳中学的一角拍下的合照。
当年的新军装独领风骚
四张照片里,秦永中对第三和第四张特别中意。因为这两张照片在当时都曾经风光一时。
第三张照片摄于1965年,照片里,秦永中和战友们穿着厚实的军大衣分两排站在部队营房的大门口。他告诉记者,那件现在看来款式普通到有点土的军大衣,在当时可是部队里的时髦装备。
“那一年刚好部队换装备,我们的军装由一体式的棉袄改成了可脱卸的小棉袄——就是一个棉内胆加一件单的外衣,这样衣服脏了就不需要把整件棉衣放水里洗,只需把外面的单衣洗一下就好了。这样的可脱卸设计在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可在当时绝对是时新货。小棉袄外面还配了一件军大衣,这也是之前军装里没有的款式。这套新式制服当时还没在全军推广,我们部队作为试点单位有幸试穿,因此我们穿出去后,其他团的士兵都觉得很稀奇、很羡慕。我们自然也自我感觉都好得不得了,于是便有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秦永中回忆说。
深情呼唤:老战友,你在哪里
后来,大家陆续退伍了。1968年,蚌埠战友(图一左四,图四前排左一)来上海看秦永中和另外几个老战友,他们在南京路上海照相馆拍了最后一张合影。
在当时,去照相馆拍照还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所以大家都精心装扮了一番。虽然那时衣服没有多少可以选择的款式,满大街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蓝色或灰色的服装;可照片中,有四个人特意围了围巾,这已经算当时比较时髦的文艺造型了。
“可能因为我们曾当过兵,拍照姿态特别挺拔,所以这张合影还曾被用做照相馆的橱窗展示。”秦永中对当时的风光依然记忆犹新。
不过,自此之后这些老战友就再也没有这么整齐地聚在一起拍过照片。秦永中遗憾地告诉记者,第四张照片中前排左起第二、第三个人和后排左起第一个人都已经失联。
“五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失联的战友现在还健在吗?过得好不好?当年的战友情谊,他们还记得吗?”如今已72岁的秦永中无限感慨地一连提出了三个问题。他希望通过晨报向老战友发出问候,并找到他们,大家重聚首,再续战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