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民生惠民”系列新闻发布会

19.02.2015  19:25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2月4日)继续举行“民生惠民”系列新闻发布会,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市绿化市容局总工程师唐家富分别介绍了本市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情况、大气污染防治,以及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工作推进情况。

  (一)

  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聚焦7大专项有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共实施26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40亿元。

  水环境保护专项,以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大力推进水源地配套保护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建成东风西沙水库,启动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建设。加快污水厂网建设,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达到88%以上。

  大气环境保护专项,以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PM2.5等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全市燃煤电厂基本实现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全覆盖,完成3000多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实现了燃煤消耗负增长。

  固体处置专项,以完善收运处置体系为重点,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工业污染防治专项,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为重点,全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三年完成2100余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桃浦、南大、吴淞等重点区域转型稳步推进。

  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专项,以推进农业污染减排、发展生态农业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三年累计完成68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减排工作,推广绿肥种植161万亩,推广有机肥施用61万吨,完成357个村庄改造,受益农户达9万余户。

  绿化生态专项,以提升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绿地林地系统,全市新建绿地3180公顷、新增林地4.3万亩,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4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4%左右。

  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专项,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年完成1000余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全市循环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

  同时,加快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修订《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完成锅炉、餐饮油烟等10项地方标准规范制修订,完善生态补偿、环保电价、超量减排奖励等一系列引导政策,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快完善环境监测、监管和执法体系,有力地保障了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顺利推进。

  在全市经济保持增长的同时,4项主要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别较2011年下降9.7%、11.5%、21.2%和23.6%,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十二五”减排指标,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略有改善。

  当前,本市以PM2.5为代表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还很突出,主要水体氮、磷超标严重,河道黑臭在局部区域不同程度存在,化工异味、餐饮油烟等问题社会反映较为强烈,城乡环境差异明显,城市生态功能不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

  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在对前五轮总结评估、形势分析判断和多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并启动了“十三五”环保规划编制工作。

  总体上,第六轮是在前五轮基础上按照转型期要求深化和提升,以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持续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第六轮共设水、大气、土壤、固废、工业、农村农业、生态和循环经济等8个专项领域和若干保障措施,安排220余个项目,预计总投入约1000亿元。主要特点:一是更加明确“质量导向”,围绕空气、水、城乡生态环境等改善,针对性加大重点领域治理力度;二是更加重视“源头防控”,进一步强化了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源头措施,以环境保护促进转型发展;三是更加注重“创新驱动”,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全面推动第六轮各项任务和重点项目实施,确保计划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市民关注的郊区河道、畜禽养殖场、分散小企业、餐饮油烟等污染问题整治也都列入其中。

  目前,市环保局正在“上海环境”(www.sepb.gov.cn)网站公开征询社会各方的意见。欢迎社会各界、广大市民和媒体朋友们积极参与,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

  空气质量一直广受社会关注。根据监测数据:2014年本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77%,较2013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天数分别比2013年减少17天和2天。2014年本市PM2.5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16.1%。PM10、SO2、NO2年均浓度分别为71、18、45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分别下降13.4%、25.0%、6.3%。

  取得这些成效,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努力:

  其一,归功于全市上下齐心协力。2014年,市委、市政府将大气污染防治列入重点工作,聚焦能源、产业、交通、建设、农业、生活六大领域,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所明确的119项治理任务按节点全面启动,三成项目已完成。

  能源领域,完成13台487万千瓦机组燃煤电厂高效除尘改造和10台214万千瓦机组脱硝改造,实现燃煤机组脱硫和高效除尘全覆盖,脱硝改造基本完成;完成1675台燃煤(重油)锅炉和窑炉的清洁能源替代或关停,达到市政府实事项目目标的14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煤总量较上年同期下降15.67%。

  产业领域,实施结构调整项目644项;聚焦石化、化工、汽车、造船、医药、电子等行业,推进150家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

  交通领域,2014年5月起提前实施新车国五排放标准;全年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7.16万辆,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任务;制定推广新能源车配套政策,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400余辆和社会车辆4000余辆。

  建设领域,落实4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完成15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建设工程累计安装109套扬尘污染在线监控系统,完成60家混凝土搅拌站的环保改造。

  农业领域,进一步优化补贴政策和落实机制,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5%,保持卫星核查“零火点”。

  生活领域,在黄浦、长宁、闸北、松江等区探索开展餐饮油烟第三方治理和实时监控,推进干洗行业整治等工作。

  同时,从严强化执法。落实新修订的《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查处曝光,共查处环保违法案件近2000件,行政处罚金额首次超过1亿元,分别同比增加41%和52%。

  其二,也离不开区域协作的共同努力。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已建立了长三角区域协作机制,强化污染治理联合行动,在有力改善本地环境空气质量的同时,也减少了相互输送和影响。

  2015年,将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深入落实《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狠抓能源结构调整,实施产业结构调整800项,完成1100台中小工业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替代,全面淘汰剩余的9万多辆黄标车,加大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和150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产生单位污染治理,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力度,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还要开展船舶污染防治,启动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同时,全面落实《环保法》和《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更严格、有力的环境执法推动治污、倒逼转型。

  (三)

  2011年以来,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连续五年被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2011年本市在居住区启动了新一轮分类减量工作;2012年垃圾分类范围扩大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集贸市场和公园等场所;2013至2014年,全市分类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探索提高垃圾分类参与率与准确性的激励机制。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分类推进覆盖达到280万户

  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实施垃圾分类的场所累计总数已超11000个,覆盖居住区280万户。不断完善电子废弃物交投网络,依托商业服务、社区、机关等网点,在浦东新区、长宁、静安、杨浦等区共设置了2023个专用电子废弃物回收箱。

  (二)人均垃圾末端处理量逐年减少

  围绕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比2010年减少20%以上的“十二五”规划目标,本市通过“大分流、小分类”系统建设,促进湿垃圾循环利用等措施,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从2010年的0.82千克/日下降到2014年的0.66千克/日。

  (三)市民参与分类意识逐步提高

  “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的效应逐年显现。静安全区,徐汇、长宁、浦东中环以内区域以及松江、奉贤城区部分,其余各区至少一个街镇,已实现具备推行条件的区域全覆盖。按照垃圾“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的流程,探索构建前台操作、平台管理、后台支撑的绿色帐户激励机制,在静安、松江、黄浦、长宁、杨浦、浦东等区共计约40万户居民区推广。全市已建设开通绿色帐户网站,支撑绿色积分兑换的资源也不断丰富。

  (四)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2014年5月1日,《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施行,为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提供了法治化依据和法制保障。绿化市容、商务、环保、房屋管理等部门出台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及相关要求》,明确了对市民投放的指导要求以及各环节收运作业单位应执行的准则,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长效化的轨道。

  (五)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金山、浦东等区垃圾处置设施已投入运营,松江、奉贤、崇明、闵行等区按照“一主多点、就近消纳、区域共享”原则,加快推进区域设施建设。目前全市生活垃圾设施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21500吨/日,2014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二、主要问题

  一是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有待进一步大众化和多元化,分类宣传工作仍然体现出内容单一、渠道较少、效果不足等缺点,宣传效果对居民分类习惯养成的促进作用还有待提高。

  二是市民主动参与率还有待提高,从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市民主体意识还不强,实际参与效果不佳,源头分类准确率较差,主要依赖二次分拣员的监督和协助。

  三是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体系有待优化。全市建成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系统尚未形成对源头分类的促进和宣传效果。特别是湿垃圾处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存在“能力分布不均匀、标准尚需提高、技术有待升级”等问题。

  三、下一步设想

  (一)创新宣传方式,调动社会合力

  据统计,目前电视与社区宣传栏仍是居民获取分类信息的主要渠道,前期的垃圾分类宣传过多依赖传统渠道。今后在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方面,一方面将联手新媒体做强网络、手机等新型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社交媒体途径,营造信息氛围;另一方面创新电视和报纸的宣传形式与宣传内容。同时在居住区内也将尝试打破发传单、贴板报等单一模式,通过市民征集大赛等方式,汲取社会智慧,开展多元化宣传,提高宣传成效。

  (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上海模式

  充分发挥各类环保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在政府引导下对居民源头投放实现精心指导和综合监督,降低对二次分拣的依赖度,为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有力保证。重点是提高上海绿色帐户正向激励机制的覆盖率,通过平台优化、资源募集等措施,按照“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路径增加线上线下活动的辐射群体范围,提升不同年龄人群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提高绿色帐户的吸引力。目前已开启了绿色帐户平台市场化运作的序幕。

  (三)优化收运系统,完善分类服务

  按照更加有利于宣传、有利于监督等原则,督促各级作业单位做好收运设施设备的标识规范工作,做好社区、单位等源头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相关内容公示工作,便于市民监督,同时营造良好的分类收运服务氛围。根据2014年市绿化市容局制定的湿垃圾处理实施规划,加快推进全市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优化已建设施运营管理水平,以更高的服务水平支撑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