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高校公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上财学生颇抢手
1月12日消息:近日,本市各高校陆续公布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再次交出一份令人艳羡的答卷:2015届毕业生共3561人,其中本科1881人、硕士1538人、博士142人;全校就业率97.53%,签约率91.88%;全体毕业生平均税前月薪达6940元,博士生甚至达到7996元。
翻阅去年的数据不难发现,财大毕业生起薪呈增长趋势:2014届全体毕业生平均税前月薪为6185元,涨幅超过10%。在大学生毕业人数持续增长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当下,财大毕业生为何能“逆流而上”,始终成为就业市场的金字招牌?
就业蛋糕变小竞争力仍在
报告显示,财大毕业生中逾两成选择继续深造,2707人参与就业。在去向上,行业岗位相当集中,金融行业、会计师事务所与咨询业分别占49.53%、15.20%及6.94%,位列前三,占去半壁江山;岗位主要集中在审计、客户经理、行业研究/投资分析、管理培训生和财务岗位,前三大岗位从业人数比例约占4成。
作为财经类高等院校,财大在经管领域的优势长期保持不变。就业中心主任谭予絮认为,这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生源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学生很金贵。”在各大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时,财大始终保持本科生2000余名、硕士生1500余名的“小而美”模式。
近年来,金融市场发展动向未明,部分相关行业招聘出现缩水现象。对此谭予絮表示:“外部形势越严峻,我们的优势反而越明显。”2015年,财大33.49%的毕业生进入全球500强与中国500强企业工作,更有49.86%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最佳雇主企业就职。
打造财经人才生涯工作室
“就业不是毕业前夕才考虑的事情,之前的课堂学习、实习实践都应该是学生找准目标定位的机会。”谭予絮介绍,为进一步完善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2013年底,学校打造创新财经人才生涯工作室,并下沉至各学院激发学生动力。
例如金融学院的3C工作室着重于培养沟通、合作、创新能力,3C之名也来自这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大三的张亮煊是首批参与学生,周二下午与周五晚上的小型团队活动让他受益匪浅。“有一次沟通基础训练课程是两个小游戏,在不能用语言交流的前提下无声作画、无声按规定排队,大家比手画脚,用眼神沟通,团队凝聚力被调动起来了。”
如今,在工作室里参与过修改简历、模拟群面培训的他已在某知名银行的实习面试中尝到“甜头”。寒假里他将开始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加首次经验值。
“非主流”专业就业率100%
提到财大,大多数人想到的首先是金融、会计等专业,但信息学院这样的“非主流”专业,就业情况同样不菲。学院的I-career生涯工作室不仅针对求职就业,也提供“专业干货”。大四的付翔鹏和4名同学是最初的受益者,在辅导员向勤指导下,校友访谈、学术沙龙、技能培训等活动陆续开展。就业中心和学院邀请学长学姐回来分享经验,考前还有专门的数据库、网站制作等授课,吸引的学生从最初的十几人到几百人。为保证活动质量,工作室每次只接受不超过50人的预约。
记者翻阅2015年硕士生毕业去向发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外国语学院等人文学院就业率都为100%。谭予絮说,这与各学院在融合本专业与学校特色定位中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015届毕业生胡海平是法律硕士,如今就职于由证监会直接管理的某中小投资者服务机构。“花”落此家前,他收到了9家金融企业的录用信。财大研究生培养中,各院系实行双导师制度,分别在校内外进行学术与实习辅导。小胡的校外导师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庭长,遇到问题时他都给小胡一些经验之谈。“虽然我没有在法院实习,但导师带我参观讲解,在课本外了解了诉讼程序等专业知识,也给我推荐了很多企业实习机会。”据了解,每位校外导师对接2至3名学生,对学生就业进行全方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