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药还是蜜糖?砒霜的纠结史
背 景
9月19日,2015年度 “求是奖”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颁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张亭栋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而张教授是凭借自己从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探索的利用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简称APL)的杰出成果,获得此项大奖。
由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成为第一个可基本治愈的白血病。而治病的功臣可以说就是“砒霜”。
对,小编说的就是曾经潘金莲用来杀死武大郎的作案工具,还有疑似导致光绪皇帝、拿破仑非正常死亡的,臭名昭著的毒药砒霜,如今成了白血病人的灵丹妙药。
【砒霜:最具传奇色彩的毒药】
在欧洲,人类使用砒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希波克拉底时期的古希腊,到了18-20世纪,砒霜的使用达到高峰,这时它邪恶的一面已经尽显无余。在19 世纪的法国及一些欧洲国家,许多人选择砒霜来毒杀亲人,从而获得遗产,因此,砒霜又被叫做“继承粉末”。在中国,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使用雄黄等砷矿石的记录,明朝医生李时珍形象地将“砒”比作贪婪凶猛的恶兽“貔(貔貅)”
大毒药砒霜之所以名震四海,让人闻之色变,主要取决于它低调的中毒表现——毒发过程类似急性肠胃炎,中毒外观并无异样以致于过去很难被检出。更为重要的是,在古代,普通人都能从药店或医生手里买到它(摘自果壳网)
【砒霜曾被当做美容圣品】
几千年前,人类就认识到了砒霜的毒性,砒霜能治病,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其实并不是到了21世纪,人类才把砒霜当做良药的。美国科学记者埃斯特·英格利斯·阿克尔,就曾专门撰写过一篇关于人类与砒霜的报道,报道称在19世纪砒霜曾作为健康补品推崇备至。19世纪60年代时,在奥地利东南部的施蒂里亚,住在那里的人都吃砒霜,去过那里的探险者和科学家们提到:
探险者:“当地居民喝咖啡的时候会放老鼠药。他们一周会有几次这样做,并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出现腹泻,再减少剂量。他们的身体通常都很强壮、很健康,他们勇敢、好斗。”
很快,商人们从中发现了商机,他们把砒霜推销给追求皮肤白皙的女性。女人们把砒霜涂在脸上,能让面部毛细血管收缩,脸色看起来更白,化妆品公司还鼓励女性们内服砒霜,并在广告中用了施蒂里亚女子的例子。
19世纪的施蒂里亚女子,右上/下:推销砒霜的广告
【砒霜曾被作为良药以毒攻毒】
毕竟,19世纪食用砒霜的流行,是非科学非理性的,并不能与当今的科研成果相提并论。不过砒霜“亦正亦邪”的属性,也让它充满了传奇色彩。
砷的拉丁文名arsenicum(As)来自希腊文arsenikos,意为强有力的、男子气概的。14 世纪,瑞士医学家首先将砒霜纳入药典,指出三氧化二砷是人体不可缺少之元素之一,最近的研究也显示,少量的砷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它能促进蛋氨酸的新陈代谢,从而防止头发、皮肤和指甲的生长紊乱。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砒霜还曾被用来治疗梅毒和辅助治疗肺结核。17~19 世纪,砒霜曾被用于內服袪痰、蚀疮去腐、治疗哮喘或外敷伤。
1909年,医生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还在医学文献中报道了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种新药——胂凡纳明(Salvarsan 606),这种风靡一时的有机砷化合物作为梅毒螺旋体的主要治疗药物,直到1929年青霉素发明后才被取代。
德国科学家,19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二战后,由于三氧化二砷属于剧毒物,会引起急性中毒,以及它在人体毛囊、皮肤都有长期滞留现象,加上更加安全有效的新药不断地推出,砒霜淡出“医疗药品”的舞台。
现代药理学研究者对氧化砷、硫化砷等进行了研究,首先证实了这些砷矿石确实能够杀灭某些微生物、疟原虫及阿米巴原虫,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较为确切的安全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