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大楼居民口述百年尘封记忆 整理后市民可免费聆听

28.11.2015  08:56

原标题:武康大楼居民口述百年尘封记忆整理完成后市民可免费聆听还将推出一条弄堂、一个街区的口述史

百年武康大楼见证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迁/晨报记者竺钢

资料图

  “回忆过去并不容易,它有许多艰难和伤感的部分,但如果个人的回忆能够成为这个街区甚至整个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回忆带来的痛苦是可以跨越的。”日前,湖南路街道与著名作家陈丹燕一起,开启对武康大楼现住居民口述历史的影像记录计划,这座百年老大楼背后的许多人和事,随着居民或愉快或痛苦的叙述慢慢展开。

  “武康大楼居民口述史整理完后,可能会将这些资料放入社区学校,任何一个走进这个街区的市民都可以来免费聆听。”陈丹燕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说,上海整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一点声音也没有留下,太遗憾了。武康大楼口述史是公益项目,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一步还会口述一个街区、一个弄堂,让历史触手可及。

  口述者的快乐记忆:

  曾在阳台看见宋庆龄喂鸽

  武康大楼坐落在上海天平路、余庆路、兴国路、武康路和淮海中路的交界处,由于武康路和淮海路的夹角小于30度,使得它有着一艘启航巨轮般的独特造型。在外人看来,它曾是老上海文化名流的聚集地,神秘而美丽。然而对于居住在大楼里的人来说,大楼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我从幼儿园开始就住在这里,记得小时候大楼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围廊,围廊里有很多小摊,吃的玩的都有,问父亲要些钱,买个游戏棒就能玩好一阵子。”在这里住了60多年的居民周先生想起一些儿时的情景,脸上便流露出孩童般天真的笑容。

  然而回忆里并不完全是快乐,也有伤感的往事。“大家都知道武康大楼曾经还有过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诺曼底公寓,但另外一个别名‘上海跳水池’知道的人或许并不多。”讲到这里,周先生稍作停顿,眼睛里泛出泪光。在特殊时期,武康大楼生态急剧恶化。因为是当时上海西区屈指可数的高层建筑,一些人登上武康大楼,从高处跳下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大楼一度还有个不好听的名字“上海跳水池”。周先生亲眼目睹自己的邻居走上了不归之路。

  在许阿婆的记忆里,大楼则有太多可爱的地方。站在她家的窗台就能望见对面红顶白墙的宋庆龄居住的花园。“有一次,还看到宋庆龄在喂鸽子呢。还有一次,我们大楼有户居民养的鸡飞到宋庆龄的花园里去了,工作人员看到后立即就送过来了,非常友善。

  星移斗转,物是人非。如今的武康大楼宁静而优雅。一些外国人也喜欢武康大楼的气息。陈丹燕访问的一个现在住在武康大楼的俄罗斯人,对方的讲述让她十分振奋:“在武康大楼里,还住过一个苏共党员,他们经常以此为据点,在这里开党的小组会等等。”陈丹燕说,这位俄罗斯朋友知道这段历史,来上海后也租住在此。这些细节,让陈丹燕觉得像电影一样精彩。

  为何是武康大楼?

  它的历史是城市公共记忆

  为何要做一栋建筑里居民的口述史?“千言万语,归根到底就是对这个城市的一点爱和痴迷。”给陈丹燕带来触动的是圣潘克拉斯火车站,它是位于英国首都伦敦圣潘克拉斯地区的一座大型铁路车站,坐落在大英图书馆和国王十字车站之间。她曾在访问时得知,因为火车站扩建,搬迁了一部分居民,所有搬走的居民都有一个口述史:什么时候搬来此处,家里的情况是怎样。每户居民都有一个小小的录音带,这个录音带放在大英图书馆,只要有借书卡,想听谁家的故事就可以拿起耳麦倾听。

  “他们不过就搬了几栋房子,而我们上海是整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这个城市一点声音都没有留下,未免太遗憾了。湖南社区历经百年风雨,仍然能够保持它的优雅和精致非常不容易。自己也住在这个街区,跟武康大楼的居民做访问时就像跟街坊邻居间聊天一样轻松。”陈丹燕说,武康大楼现有居民100多户,访问从今年5月份开始,已做了十几户。这里的住户相对稳定,历史也足够厚重。她的打算是:武康大楼居民口述史全部完成后,想把这些珍贵的资料放到湖南路街道社区学校。就像大英图书馆一样,每个人进去以后,拿个耳机想听谁就听谁的。

  陈丹燕一再强调,这是一个公益项目,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示都不收费。一个大楼的历史,是城市的公共记忆,这些记忆来自于历史,在还给城市作为公共空间时,肯定是无偿提供的。“下个月在武康大楼还会有一个小型展览,这是在给武康大楼居民做口述史的过程中,居民捐献出来与大楼有关的物件。市民有兴趣业可以前去参观。

  选择在武康大楼也是源于街道的支持。湖南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李侃介绍,历史的文脉和记忆,说说容易,但如果不做就难以传承。文化是在个人的今昔之间,在社会的世代之间,由个体形成集体而留下来的。在这个基础上,湖南路社区把这些有名建筑里的人和故事梳理出来,让其流传下去。接下来,还会做一个家族、一条弄堂、一个街区的口述史,让居民可以在街道的社区文化中心就能看到过去的人和事真实的存在。

  历史建筑如何更新?

  改造应多听听居民意见

  湖南路街道保存了大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街道,过去十年里,这个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保护更新的计划。

  在做口述史时,让志愿者非常感动的是,大楼的一户居民,其父亲是建筑师,80多岁了,还定期蹲在地上给地板打蜡,窗户也擦拭的一尘不染。如今建筑师去世了,对建筑的保护和热爱则给传递给了后辈。“父亲用心保护着这个小小的单元,我也要在我的能力范围内保护好房子原来的样子。”这户居民说。

  “对于一个具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不可能大拆大建,城市更新应该转向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湖南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城市的更新中遇到瓶颈,到底应该怎么更新?许多原本居住在这里的老居民都陆续搬迁,就连许多建筑专家对这里的历史也并不了解。

  而在对老建筑进行更新时,很多时候就只是解决一下违建和脏乱差,并不是说政府部门做得不好,而是有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做,如果多听听里面的居民怎么说,建筑原来到底是什么样子,不至于出现破坏性保护。通过这些居民的叙述,我们知道武康大楼原来内部结构、装饰样式。资料现在不一定用的上,但留到哪一天,我们有能力对这个建筑进行全面复原的时候有一个参照,不至于将它破坏,或者做成与原来不相干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