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曲“衣”旧情深唱响青春之歌 ​ ——环境与建筑学院义工队旧衣捐赠活动侧记

04.05.2015  16:14

    4月27日至30日,环境与建筑学院义工队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以“‘衣’旧情深,节用惜福”为主题的旧衣物捐赠活动。“感动在于付出,收获在于感动”。义工队的同学们也许从未料到,当初一个简单的策划竟在学校里激发出了那么大的热情。“我有些旧衣物,你们要吗?”“我这才一箱子,还有一箱子没带。”“还有旧鞋子,要吗?”……四天下来,义工队一共收到100多名师生捐赠,累计衣物1200多件,30多个麻袋。
    光荣与梦想,属于每一个奋斗的青春。学校义工总队指导老师陈智玲告诉记者,“时值今年五四前夕,环境与建筑学院义工队的青年们,结合自身环保专业特色,在学校师生中开展旧衣物循环利用,去帮助那些还处在饥寒贫困边缘的山区人民。在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中,我们鼓励和支持类似活动能够温暖更多人。
    天是热的,心也是热的
    许是受了大家热情的影响,连续阴霾的天气总算有了阳光。越往中午,太阳越如火球一般。义工队的同学们顶着烈日,在五食堂前和篮球场边上有序摆开桌椅,竖起宣传海报,摊开一直抱在胸前的麻袋。其实早在之前,写有“‘衣’旧情深,节用惜福”八个大字的横幅就已然挂上,目的是希望师生们都能早点知道校园里有了这么一场旧衣物的捐赠活动。
    上午10点半,义工队队长蔡经纬便开始明确分工,谁负责收,谁负责装,谁又负责做好记录。“我们从策划、组织到宣传,都很顺利,每个人在活动中的职责分工也都很详细”,蔡经纬一边说着,一边低头顺势整理着麻袋中的衣服,“你看,老师和同学都很给力啊。”根据事先安排,义工队每天回收旧衣物的时间大约是从上午10点半到下午2点,期间还会不间断地前往回收点,查看整理。
    四天里,他们从未停歇。
    捐了,是让它惠及更多人
    一走进学校“爱心屋”,便会发现不大的空地上有序摆着30多个麻袋,撑得鼓鼓的,绳结也打得结实。师生们捐赠的衣物主要就集中在这里,接受义工队的消毒处理与分类归整,并于“五一”节后分别寄往云南怒江贡山县和云南凤庆县三岔河中学。
    负责义工队宣传事项的兰玥告诉记者,“如果你亲自去看过,你会为之深深地动容。如果我们能尽力帮助一点,何乐而不为?” 随后,记者便上网搜了这两个地方,“贡山县”全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是我国最为偏僻、贫困、落后和通行困难的地区之一;“凤庆县”则均为山区峡谷,仅营盘区有少许丘陵盆地。实际上,两个地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到处可见。
    “所以我们与其把旧衣物‘打入冷宫’,不如将其捐赠,那样至少会帮助更多人,温暖更多人”,义工队指导老师韦彪在工作QQ群里如是宣传。得力于此,他的QQ这几天一直闪动,环境学院、体育部、计算机中心……许多老师都在询问衣物捐赠的情况。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计算机中心的杨老师下课后,特地拎着两袋衣物找到学院来,送上需要捐赠的衣物。她的话很简单,“捐了,能惠及更多人”。我们不得不钦佩老师们的热情,他们少的是几袋,多的竟是一箱一箱捐。
    相信、关爱和温暖内心
    “我们相信,我们的关爱一定会传到大山深处,去温暖孩子们的心。”队长蔡经纬的一句话道出了所有参与捐赠活动师生们的心声:相信、关爱和温暖内心。

    在国家大力倡导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在“五四青年节”之际,或许我们要振奋和树立的,正是一种相信、一种关爱,一种内心持续着的温暖。实践证明,前进的方向早已明示:我们的师生正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感动着、付出着,并在不断地收获成长。


旧衣回收站点合影

有序摆放的“麻袋

对旧衣物进行分类整理

供稿:环建学院 一介、兰玥

编辑:新闻中心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