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邀10企业给上海自贸区打分 欢迎"出难题"
李克强18日在美药典公司餐厅与10家进驻上海自贸区的中外企业家座谈,请他们给自贸区各项改革“打分”。中新社记者 刘震摄
白色餐桌拼成了会议桌,塑料餐椅变成了办公椅。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周年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8日在美药典公司餐厅与10家进驻上海自贸区的中外企业家座谈,请他们给自贸区各项改革实实在在“打分”。
李克强开门见山发问:“你们为什么来自贸区注册企业?你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对自贸区、上海市乃至中央政府,你们还有什么要求解决的普遍性困难?”
座谈会前,李克强曾去上海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中国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考察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金融改革等各项政策进展情况。坐进这家餐厅改成的“临时会议室”后,他对10位参会企业家说:“希望我们在留有饭菜余香中进行的座谈会,不仅friendly(友好),而且frankly(坦率),有什么问题直来直去讲出来。”
政府看钱“未必有企业看得好”
作为自贸区内注册的第一家投资类企业,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在发言中说,进驻自贸区是他们“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
“以前企业要跨境投资,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所以公司参与海外收购竞标时,必须在材料上加一条备注:如果政府审批没有通过,交易自动取消。”
“不止是境外投资吧?”李克强接过话说,“就是在国内与外商谈判,我们有时也要求对方提供‘批件’,这让人家莫名其妙:合同文本都是按法律作的,还需要什么批件?”
赵令欢连连点头称是:“没错!有时候对方甚至怀疑我们交易的合法性。这就好比等于竞争还没开始,我们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他接下来告诉总理,进入自贸区后,额度内的对外投资再也不需要审批了,一年时间,公司就完成了4笔海外投资。但是,目前境外投资还有额度限制,成了他们继续扩大业务新的制约。
“这些政策确实需要重新研究。”李克强转过头对随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说,“中国经济体量在不断增大,境外投资的额度限制虽然比过去有了提高,但远跟不上形势。”
“其实政府要看住这个钱,未必有企业看得好。毕竟这是企业自己的钱啊,企业看得最紧!”赵令欢说。
李克强笑了。他强调,政府要切实放掉那些“不该管的事情”,把审批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真正改成事中事后监管。这就是上海自贸区试验的真谛。“这是真正的‘大改革’,是政府实实在在的自我革命。”
政府再不能办“不该办的事”
在这个“临时会场”内,李克强向10位中外企业家坦承,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探索确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刚才好几家企业,包括外企老总,都在发言中说到,在自贸区内的经营,碰到了很多此前没有碰到过的新事物,不知道该怎么做。”李克强说,“我想,这些探索,在你们自己国家未必就没有经验。你们之所以不知道该怎么做,可能与你们已经熟悉了这里过去的管理模式有关。现在政府创新管理模式,你们反而不知该怎么和政府打交道了。”
李克强说,探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是探索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是为了给市场“让”出更大的空间。从过去的审批管理到负面清单管理,政府干预市场的能力比从前大大削弱了。下一步,还要继续压缩负面清单,“给市场‘让’出更大的空间”。
他特别强调,政府让出市场空间,并不等于完全甩手不管了。恰恰相反,而是要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我想在座的所有企业家,都不愿意放开的市场遵从‘丛林法则’吧?”
参会企业负责人都连连点头。李克强说,政府再不能办“不该办的事”,但要更加积极履行自己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责。
“我们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艰难改革过程。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要‘迅速’还要‘有序’。”他说,“怎么更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还需要在自贸区内大胆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