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2个小时里19次“话筒争夺战”为创新找短板
近几年的上海两会,市政协都会选择一天,围绕若干主题安排若干场专题会议。因为与会者听者层级高、气氛开放热烈,因此每每被政协委员们视为坦率建言、一吐为快的好机会。在昨天举行的“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先行者”专题会议上,短短2个小时里,上演了19次“话筒争夺战”,委员们的发言风格也全都是谈不足、找问题。透过今年政协这场规模最大、到会委员最多的专题会议,不妨听听他们围绕上海创新发展,点出了哪些短板、提出了哪些建议。
现场声音:“国企在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江世亮委员(文汇报高级编辑)
建言要点:作为来自科协界别的委员,江世亮说,这一轮科创中心建设中,上海的大型国企理应是主体,但就他观察,实际上他们的热情不高,参与度有限,不知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还出现了个别与民企争利的情况。为此,江世亮建议政府加强引导,让大型国企回归应有定位,在创新生态的构建中起到领头羊作用。可借鉴国内外经验,通过以大型国企为核心构建创新平台,从而形成某种类似航母战斗群的生态。
现场声音:“上海研发投入比重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其实并不算多。”———郑龙委员(市经信委经济运行处处长)
建言要点:郑龙委员给上海算的这笔“研发投入账”一目了然。去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R&D)支出占GDP比重约为3.7%,比例不算低,但照去年上海2.5万亿的GDP总量一算,全年R&D投入也就是900多亿元,而2014年华为公司一家的研发投入就是400亿元。郑龙表示,上海要实现“稳增长”目标,治本的办法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此,他建议引导社会加大科技投入,形成更好的创新协同机制,发挥好企业在走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中的整合作用。
现场声音:“能不能把中国的创新元素布点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吴玉华委员(张江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建言要点:目前,谈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机会,许多人看好产能合作。但吴玉华委员则提醒,通过输出我们在科技园区管理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在沿线国家布局科技园区,完全可以完成中国创新元素的对外布局。他建议政府能够发挥好作用、扮演出海的“航母”;同时也要借助400万中国留学生的力量,鼓励他们能抓住“一带一路”的机会,在海外“二次创业”。
现场声音:“上海的语言能力,和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不相称。”———曹德明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
建言要点:随着上海日益增多的国际会展活动,我们发现,两种外语之间,比如“英德”“法德”等的同声传译人才奇缺,堪称“熊猫人才”。曹德明说,北京储备的多语种人才涵盖近80种语言,上海则不超过40种。他建议上海应加强语言战略规划,建立多语种人才的战略储备,重点是“一带一路”沿线相关语种,同时加大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历史、宗教研究。
现场声音:“简单用管干部的办法管人才,可能把人才管死。”———俞涛委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
建言要点:俞涛委员的建议,反映了许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学科带头人的心声。他说,许多系主任或院长本身既是活跃在研究一线的教授,也身背处级或副处级的行政级别。这样一来,那些针对行政领导的管理制度,客观上为他们开展正常的学术研究活动带来了烦恼。比如,由于在职领导干部按规定不能兼职,因此,目前上海200多家自然科学学会换届时都面临找不到理事长的尴尬。此外,教授们持因公护照出国参与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为了不违反“一国5天、两国8天”的管理规定,往往只能提前回国,这也不符合科研规律。俞涛建议,相关管理制度在执行时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路,或者索性在高校院所里探索“去行政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