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实现“北樱南移” 江南也能自产甜樱桃了[图]

23.05.2016  11:07

五月的江南,阳光温暖明媚,布鲁克斯、斯特拉、图雷拉、香槟、雷尼……一颗颗色泽光洁、晶莹剔透的甜樱桃在枝叶间簇簇招展,空气中都透着香甜。甜樱桃,这个原本只能驻足于冷凉区域的贵族水果,如今在江南安了家。 

甜樱桃新品种“图雷拉”  

甜樱桃因其需要经历较多低温累积才能完成冬季休眠,故限制了在我国南方区域的大面积栽培。上海等长三角省区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多次引种欧洲甜樱桃,但在气候温暖、春雨纷纷和地下水位高的立地条件下,总是枝繁叶茂却“”而不实。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张才喜教授团队,围绕品种选育、休眠破除、砧木引选、高地下水位规避、避雨措施借鉴和整形修剪等开展联合攻关与集成示范,破解“北樱南移”的栽培困境,攻克甜樱桃“”而不实的难题。 

探寻“北樱难移”的破解之道

我国栽培的甜樱桃主要为欧洲和北美等国家品种,在我国北方冷凉地区表现良好。由于甜樱桃一般需7.2℃以下有效低温600–1400小时方能彻底解除冬季的芽休眠,而我国南方区域,冬季温暖湿润,有效低温累积偏小,甜樱桃极易出现“春到暖地,花团锦簇;夏至江南,果实屈指”这一“”而不实、坐果率很低的症状。此外,江南甜樱桃苗木多引入北方的乔化砧木与树形,树势较强,加之南方区域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地下水位高等,进一步加剧了树体的营养与生殖生长失衡,限制了甜樱桃在我国南方温暖地区的大面积栽培。 

长期以来,南方区域销售的甜樱桃,主要以国外进口与北方地区的运送,价格高昂,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秉承“智耕农源”、立足服务农业经济,致力于探寻暖地甜樱桃的破解之道。 

1998年以来,张才喜教授团队经过连续18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大多数欧洲大樱桃品种在上海均能正常完成花芽分化进程,花粉发育和活力正常,但是胚珠、胚囊发育严重不良,无胚珠及有胚珠无胚囊、胚囊异常的比例极高,从而导致“”而不实。 

张才喜教授以冬季休眠阶段为突破口,发现低浓度单氰胺溶液能够有效打破休眠,促进胚珠胚囊发育,提高结实率,基本可以满足经济栽培的需要,甜樱桃暖地栽培的成功曙光初现。 

”而不实是甜樱桃在南方暖地区域栽培的限制因子,其实质是品种的问题。为了走出“北樱南移”适栽优良品种极少的困境,张才喜教授课题组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良甜樱桃品种140个,初步筛选出适栽(新)品种30个,并自主杂交培育苗木资源2000余份,极大丰富了现阶段国内甜樱桃品种名录,促进了南方区域甜樱桃适栽品种的多样化。 

为了克服南方区域温度高、雨量多、湿度大、地下水位高、土壤粘重等不利因素所导致的树势过旺,树体营养与生殖生长失衡等缺陷,课题组一方面从栽培措施角度着手,引入根域限制栽培模式;另一方面从砧木角度着眼,积极引入矮化砧木。既有效规避了高地下水位与粘重土壤的限制,又有效地平衡了甜樱桃的营养与生殖生长。此外,为克服南方区域因春季多雨而阻碍授粉环节和果实成熟期遇雨易裂果等问题,采用避雨栽培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以上难题。“北樱难移”在上海等南方地区蓬勃发展。 

甜樱桃终于在江南结出硕果

课题组积极探索基于南方区域设施条件下的甜樱桃省力化高效栽培模式,尝试具有修剪简单、成形快、省工省力的‘UFO(Upright Fruiting Offshoot)’栽培(篱壁式栽培)模式。该模式由华盛顿州立大学开发,具有整形修剪简单、成形快,省工省力等优势。研究团队从上海地区立地条件出发,对篱壁式栽培模式进行改良,结合避雨栽培和甜樱桃矮化砧木的应用,从栽植方式、修剪策略、定植角度及苗木质量等方面对甜樱桃树体营养生长、成枝率和枝类组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定与优化,为上海等南方地区甜樱桃省力化栽培提供了模式参考。 

甜樱桃成熟上市早,栽培效益高,更可发展都市绿色农业和观光果园,发展前景广阔。与北方甜樱桃产区相比,作为甜樱桃发展的新区,南方地区具有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投资能力强等特点,不仅可以上市早、栽培效益高,还能发展高端观光农业,并实现甜樱桃的“本土化”生产,更重要的是“北樱南移”的突破将使我国甜樱桃的栽培区域向南推进约350公里,对我国郑州以南这一广大区域内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快速增收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这一解决方案已经成功在并在上海、江苏和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实现了连续多年小面积丰产,如果能够及早加强短低温新品种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与自主开发,就可以把我国甜樱桃的栽培区域继续向南推进,促进甜樱桃产业的快速发展。 

来源:扬子晚报网 2016.05.21 

原文: 实现“北樱南移” 江南也能自产甜樱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