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hanghai试水PPP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一元撬动百元

24.08.2015  12:38

  如今,上海市民可在部分公共场所免费享受i-Shanghai带来的便捷网络。殊不知,政府每年需向三大运营商支付3000万元的服务购买费。面对巨额的财政支出,政府着实有点“吃不消”,如果支出不增加,要想扩大覆盖范围,提升网络质量基本没可能。

  

  市民网络需求日益强烈,政府支出又不能无限扩张。如何破解窘境?答案: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

  

   投入巨资,市民体验却普遍不佳

  

  2013年,市政府将i-Shanghai免费上网服务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免费覆盖点由三大运营商建设,所需费用由财政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付,每年费用约3000万元。

  

  然而,随着智能终端和上网人群的增加,市民对i-Shanghai的体验普遍“不买账”。市经信委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处副调研员程林认为,原有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覆盖的场所和范围有限,离市民的需求感知有差距;二是登录繁琐,每次登录需重新获取验证码,且无法跨运营商使用,接入方式也较为单一;三是服务功能有限,仅提供上网服务。

  

  政府每年大量投入难以为继,如何继续走下去?市经信委通过学习借鉴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城市公益WLAN模式,提出了i-Shanghai2.0方案,并决定在国内率先采用PPP模式。


  上海风寻科技公司成为“吃螃蟹”者。政府通过将i-Shanghai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交给风寻,来换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及有效运营。


   不掏腰包,覆盖场所“加速跑


  PPP明确了各自职责,使政府从过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身监管者,只负责顶层设计。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表示,PPP模式将原来零散的网络进行有效整合,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政府不再需要掏腰包,就能为市民换来更好的网络服务。


  风寻信息总经理徐磊说:“获得独家经营权后,通过对三大运营商分散的数据进行整合,各个运营商之间信息互通使大量有价值的数据集合,可对用户接入/接出数据、行为轨迹数据及人口流动属性等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大数据来掘取隐藏的金矿。


  经过今年的试运行,如今市民i-Shanghai 的感受度明显提升,取消了每天只能上网2小时的限制,从原先由不同接入运营商分别维护管理、分别认证,转换成由风寻公司统一运营、提供统一认证。此外,i-Shanghai2.0可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实现用户一键登录,在有效期内可在同一设备重复登录。


   工业园区转型,也可探索PPP模式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公司等一批上海企业,也开始通过PPP模式在全国“跑马圈地”,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公司董事长顾国平认为,“商业化的运作比政府采购更合理,政府通过让渡未来的收益权,甚至可以用1元钱撬动100元,大大降低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本和政府债务负担。”今年,斐讯通信还将与松江区在智慧社区建设上尝试PPP模式,加快松江智慧城区建设。


  李耀新认为,不少乡镇园区改造后往往是白天车水马龙,晚上一片漆黑,“这就需要建立新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PPP或将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