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明星小巷总理梁慧丽:社区队伍里年轻人多了
梁慧丽每天8时不到就到办公室了,处理各种事务,到居民家里去做工作、解决困难。健身苑里老的小的,每天下午她总要去看望一下。
这几年,从默默无闻到一下子成为“明星人物”,梁慧丽感受和体悟着来自基层的种种变化;在这期间,她一度身患重病,历经生死考验,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坚持带病工作
春光明媚的四月天,记者走进普陀桃浦镇莲花公寓小区,采访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梁慧丽,也是看望一位老朋友。
三年前,也是这样的四月,我们初识梁慧丽。那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开启,一批优秀居委干部经地区和群众推荐后涌现而出,梁慧丽是沪上各大媒体集中报道的首位典型人物,后来也成为上海最有名的小巷总理之一。
梁慧丽的许多事迹成为“经典案例”:初到这个小区时,小区没有煤气管道、没有有线电视,甚至没有自来水,居民意见很大,梁书记有急必到、有难必帮;虽然“能量”有限,但她想方设法争取各种资源为居民解决生活困难,在区里、镇里她是“最会提意见的社区干部”;社区里再蛮横的刺头,经过她一番劝导,总能心服口服……以前,她在居民区是书记主任一肩挑,2015年4月居民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后她依然担任书记,但主任一职卸下来;近年来她还多了两项职务,桃浦镇社区党委副书记和普陀区居(村)委会工作协会会长,工作重心渐渐转为“传帮带”。
这几年,从默默无闻到一下子成为“明星人物”,梁慧丽参与上海社会治理创新,感受和体悟着来自基层的种种变化;在这期间,她一度身患重病,历经生死考验,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坚持带病工作。
一位小巷总理,个人命运与社区发展、与城市社会治理进程,以一种“特殊”方式交织交融在一起。
因为生病手术,与居民区“失联”一天
记者:梁书记,你看上去气色真好!
梁慧丽:我现在身体恢复得蛮好,精神很足。“60岁的年龄、50岁的状态、40岁的干劲”,这是我的工作和生活目标。前年我生了一场大病。我记得很清楚,2015年5月23日上午,医生通知我说体检时查出乳房恶性肿瘤;下午,我去医院做了进一步检查,基本确诊。
那天晚上正是小区举办“五月歌会”,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一瞬间冲击确实很大,但我尽力调整心态。当时心里有两个想法:一是必须面对现实;另一个是我一定要去参加歌会,歌会是我组织的,而且居民们都喜欢听我唱歌。当天晚上歌会活动很成功,几百个居民来参加,我唱了好几首歌,周围人都不知道我病了,因为我没有表现出愁眉苦脸,我要让大家都开开心心的。
之后我住进了医院,周一入院继续检查,医生安排我周二开刀。我说不行,因为周二我有个重要会议,我是市劳模演讲团成员,市里相关部门组织我们开会。于是,戴着住院手环,我来到会场,参加了手术前的最后一场会议,并跟相关领导请假,“我要暂时消失一段时间了”。
记者:听说,你和你的工作只“失联”了一天?
梁慧丽:周三做了手术,第二天清醒过来之后,我就拿起了手机,电话不断,和居委干部们联系工作。丈夫想把我的手机“收掉”,我不肯。虽然人很虚弱,但打电话的力气还是有的。因为病得突然,好多事情没交接好,不放心啊!我一个个电话打给已经退休的老居委干部,打给楼组长们,他们熟悉居民情况又愿意奉献,我拜托他们多关心居委会工作,遇到麻烦事搭把手。我当时是在中山医院接受治疗,主治医生张勇等医护人员给予我许多帮助,还夸我,“你是我们见过的最勇敢的病人!”
记者:居民们知道你生病的消息后有啥反应?
梁慧丽:起初我一直瞒着居民,不想让他们担心,也不愿麻烦他们来探望我。但我住院20多天,很久没出现在小区里,居民们都觉得不对劲,很多人猜出我生病了,到处打听我住在哪家医院、病情如何。一些老人都急哭了,隔三差五到我家门口张望。
出院后,我每隔一段时间要接受化疗,化疗过后的几天人很不舒服。记得有一次,刚做完化疗人还没有恢复,居委干部打电话来求援,说有个吸毒人员来居委会办一项证明,居委干部不能开具,他便大闹。我强打起精神给这个居民打电话,“现在阿姐生病了,你不要闹,等我回来帮你一起想办法。”他听我的话,不闹了。
听居民夸赞小年轻,比夸赞自己还高兴
记者:早两年采访居民,他们都说“梁书记不能退休啊”,觉得离不开你。
梁慧丽:生病期间,我也在反思,我在这个小区担任居民区书记10多年,“包办”居委的事情太多了。我不在,居委干部们觉得“心里没底”,我即便病了,也要支撑他们一把,但更重要的是尽快培养新人,让他们能够把社区工作“挑起来”。
这些年,我们社区干部越来越受重视。2014年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形成的“1+6”文件,里面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打造过硬的基层队伍。社区工作者提高了薪资待遇,打通了职业通道,大家觉得工作有盼头,吸引了一批社会能人加盟。
记者:听说你化疗期间还主持了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
梁慧丽:2015年8月,居民区换届选举眼看就要举行,那时我还在化疗期间。我心里想,不管怎样都要圆满完成这项工作。8月6日,选举前的2天,我硬撑着到居委会召集楼组长开会,落实选举时的各项事宜。
选举当天是8月8日,我还在住院化疗期间,清晨6时从医院出发,丈夫开车送我赶到居委会。我没有力气一直站着,就坐在会场门口,指挥社区干部们忙活,跟居民打招呼。那天我很感动,大家在我桌子面前放了五六杯茶,一看到下雨就七手八脚帮我挪地方。当天11时,选举顺利完成,我坚持到最后才松懈下来,突然感到人极度疲劳。
记者:“1+6”文件为加强基层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居委会新的班子也构建起来了,你是如何培养“小字辈”的?
梁慧丽:不少领导见到我,都会开玩笑地说,你要多培养“小梁慧丽”啊!社会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出台后,队伍里年轻人越来越多,直接缓解了班子青黄不接的隐忧。但许多年轻人加盟社区干部队伍后,一开始最大的感触是,“没想到居委会有这么多麻烦事”。
莲花公寓小区居委会现在共有4名退休返聘的居工以及4名社会招聘的社工,社工中有“70后”“80后”“90后”。我常常跟他们说,社区干部要懂“心理学”和“换位思考法”,要有能力处理居民的各种复杂矛盾纠纷。一些年轻社区干部受不了居民指责,要么掉眼泪,要么跟人家吵。我说,居民指责你、甚至骂你,并不是恨你,而是有求于你。你一定要耐下性子,为他们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也要耐心解释,平息他们心里的负面情绪。
记者:身为“老法师”,你对自己带教的“徒弟”满意吗?
梁慧丽:满意不满意,居民说了算。起初,居民们看到姑娘小伙,嚷嚷说,“这么小的人,怎么当居委干部啊?”现在,居民遇见我会说,“你们小施蛮好的,小俞也蛮好的……”听了这话,我很开心,比大家夸赞“小梁蛮好的”还要开心。
施赟,“70后”居委会卫生干部。有一次,一位新搬来的居民打电话来,抱怨院子后面一大堆垃圾没人管,小施立刻行动,花了半天时间把居民家门口的垃圾都处理掉了,一件事就获得了居民的信任,她自己也很有成就感。俞浩泉,“90后”男孩,担任文教工作,小伙子到居委会工作后,越来越稳重和干练,还很会动脑筋创新工作方法。许多年轻社工学习能力强,又很擅长运用微信、QQ 群等网络工具做群众工作,他们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小区里的事,不是一本电子台账都能解决的
记者:现在除了担任居民区书记,你还有两个职务——桃浦镇社区党委副书记和普陀区居(村)委会工作协会会长,具体做些什么工作?
梁慧丽:以前,社区党工委及下设的行政组织党组、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委“1+3”架构中,“三条线”党组织职责边界不够清晰,协调运转不畅,导致居民区一些具体矛盾解决不了。2014年桃浦镇成立了“社区党委”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一起议事、高效解决问题。
每次例会,镇里的领导,工商、城管、市容绿化、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都会参加,听居民区书记“吐槽”,镇领导现场协调,职能部门“领任务”。诸如小区违法搭建、群租、乱设摊、老房维修等问题,以前居委干部发现问题后,要四处找相关部门“帮忙”解决。现在,“条”上资源下沉街道社区,“块”对“条”有一定的考核权,许多百姓急难愁问题都能在短时间里得到解决。
“普陀区居(村)委会工作协会”也是个“新生儿”,2015年成立,协会成员包括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及部分居民区书记、主任等。一个小区的居委干部遇到棘手难题,不再是“单打独斗”去解决,而是能在这里寻求帮助,找到解决途径。一个“社区党委”、一个“居(村)委会工作协会”,纵向与横向之间,让社会治理变得更顺畅、更精细。
记者:你现在工作状态是怎样的?还像以前那样忙碌吗?
梁慧丽:我每天8时不到就到办公室了,处理各种事务,到居民家里去做工作、解决困难。小区里事情多,我回家吃好晚饭还会回办公室,晚上7时到9时居民一般都能找到我。居委会的小年轻也是这样,大家都住在这个社区里,居民一有急事难事,马上就能找到他们,没有什么“下班”概念。
记者:社区治理过程中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居民许多信息都被纳入电子台账,这是否能让居委干部们省力一些呢?
梁慧丽:信息化为居委干部工作提供了便捷,但有时候,“死板”的登记在册的居民信息,无法取代居委干部对居民“活生生”的了解。
小区里曾有一个60岁不到的男居民,独来独往,不肯提供任何亲属的信息,也拒绝居委干部上门关心,他对我说,“我只认识你梁书记”。面对这样的居民,社区干部怎么去关心他呢?靠电子台账信息登记肯定不够。细心的楼组长总是侧面“察言观色”。一天,楼组长焦急地跑来告诉我,这位居民可能出事了,“他原先每天要骑自行车出趟门的,最近连着几天都没出门”。楼组长是怎么知道的呢?原来,她观察到那位居民停在楼底的自行车,轮胎气门芯的位置三天来一直固定在一个地方,这不正常啊!果然,我和社区干部开锁进门后,发现这位居民已经过世了,我们马上着手料理后事。
社区干部做群众工作,方法有各种各样,我们要与时俱进,善用新方法。但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拥有一颗“当好居民勤务兵”的真心和热心。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