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见证一段历史 盘点苏州河上桥梁的"前世今生"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见证了上海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被誉为天然“桥梁博物馆”的苏州河,在上海境内的东、中、西三个河段上共有形式各异、材料多样的31座桥。4月18日起,浙江路桥开始封闭施工,“修旧如旧”后延续“寿命”50年。
浙江路桥是目前亚洲唯一一座鱼腹式钢结构桥梁,是苏州河上的第七座桥,曾在1976年的大修对原来模样进行了调整,像加上人行道。沿用至今已经有百余年,仅仅比外白渡桥小一岁,历史价值不可小觑。但在岁月流逝中,部分桥梁表面陈旧斑驳,路面及人行道老化,许多桥梁混凝土碳化剥落、钢筋锈蚀。
4月18日开始,浙江路桥封闭施工一年,施工将把之前维修加上去的东西撤掉,恢复到1908年的原貌,“修旧如旧”,恢复整体外形优美,构造细部精致的旧样子,并计划延续寿命50年。浙江路桥于1908年建立,是我国仅存的几座鱼腹式钢木桁桥之一。
此次大修,浙江路桥桥身钢结构骨架将整体“移步”百米至苏州河北岸,使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桥梁尺寸精确定位,甚至精确到每个铆钉的具体位置、间隔位置等等。施工图纸通过与其比对,及时调整桥梁造型的杆件的加工尺寸、精度,保证顺利组拼。
苏州河上桥梁东段从外白渡桥到西藏路桥,大都已是百年身。2009年苏州河桥梁首次实施涉及17座桥梁大规模整治工程,包括桥梁涂装、浮雕墙和夜景灯光的增设等。
苏州河东段桥梁大多百年身,像外白渡桥、山西路桥、浙江路桥都富含时代特征。1843年上海开埠,1856年外商建木桥私营收费。1872年后不再收费,可以白渡过去,从此就被叫做:“外白渡桥”。1907年,外白渡桥改建成钢桥,这是苏州河也是上海的第一座钢桥,现已成为上海城市景观的代表之一。
在苏州河上,四川北路桥、乍浦路桥、外白渡桥依次排列,一直延伸到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这些多带有浓郁的欧洲城市拱桥风格。苏州河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始建于19世纪末,如果游客溯江而行,可细细品味出老桥的风韵。
四川路桥是目前苏州河上仅存的建于20世纪初的4座老桥之一,曾俗称邮政局桥,与邮政大楼的呼应关系不言自明。
苏州河中段包含了乌镇路桥、新闸桥、成都路桥和长寿路桥等,桥梁多强调交通功能,桥体外部线条简洁明快,大多是近些年改建桥梁。在09年的治理工程中,乌镇路桥、新闸路桥、南北高架桥紧靠人民广场核心区,光色以蓝色系为主,局部点缀装饰性灯具,体现上海迈向现代化大都市的豪迈脚步。
苏州河上桥梁夜景观的整治建造,借鉴了国内外的相关经验,以充分体现苏州河上桥梁的桥文化。乌镇路桥设计和改造整治以外观装饰为主,采取外立面涂装或装饰、桥面及附属设施整修或翻建等手段改善桥梁整体面貌。
最年轻的桥乌镇路桥,原桥建于1948年,1999年拆除重建,是目前苏州河上最年轻的桥。最早的乌镇路桥是木桥,建于1929年,后改为木桥为钢筋混凝土桥。现在的乌镇路桥是在1998年到1999年间重建,改成了钢筋混凝土桥面,并对桥进行一定的景观设计和改造。
解放后第一座桥长寿路桥是上海解放后建造的第一座架设在苏州河上的桥梁。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几经勘查,投资人民币376万元,于1953年建成了贯通东西的永久性桥梁——长寿路桥。为应对发展需要,199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长寿路桥改建成南北复桥,长寿路以绿、美、亮、畅、洁新面目出现在“苏州河十八湾”中的长寿湾附近,形成两座新桥夹一座老桥,三桥并列的独特景观。
苏州河西段从昌化路桥至中山西路3号桥,像江宁路桥、曹杨路桥和祁连山南路桥等,大多为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里所建,整体面貌较新,但较少考虑桥梁景观。09年整治主要使桥梁面貌一新,与周边景观协调。
江宁路桥始建于1968年,经过一年改建,新江宁路桥跨苏州河交通明显改善,江景观设计方案也注重与和谐统一。新桥的桥墩采用了带有线条层次的弧形拱门的外观设计,这一思路来源于造币厂的大门,而桥两侧及花坛下凹凸的线条,则是造币厂的历史保护建筑中最常见的手法。夜晚的江宁路桥还将通过专门的景观灯光,勾勒出漂亮的桥身。
桥梁工艺诸多第一的曹杨路桥,1976年新建,是上海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形连续梁桥。曹杨路桥于1980年12月建成通车,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曹杨路桥上眺望四周,曹家渡繁华的生活气息尽收眼底。曹家渡素有“沪西小上海”之称。环顾四周,神秘的上海印钞厂,曾经辉煌的沪西电影院,还有一个上面竖着十字架的小尖顶。
凯旋路桥原名铁路桥,1915年为了使火车通过苏州河,就建了一条钢结构桥梁,称为“铁路桥”。铁路桥是根据铁路需要建设的,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在现址并列新建了一座贯通凯旋路和凯旋北路的桥梁,定名凯旋路桥,于2000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