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名师名校长纷纷“下乡”办学 满足多元教育需求
近年来,上海一批名校长、名教师纷纷下乡,到郊区办学上课,不仅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还满足了当地百姓对多元化教育的需求。在闵行、嘉定、青浦、金山等地区,绘就了一张各类名校辐射郊区的“美丽地图”。
名校长名师输送新理念
去年,从教48年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复旦大学兼职教授黄玉峰到淀山湖畔五浦汇实验学校当校长。如今,他将更多的时间扎在青浦。每天,黄玉峰坚持保证一天平均听课一二节。他还担任学校“书虫会”顾问,指导学生多读好书。学校开办至今,已招收两届,300多名学生。
黄玉峰说,管理好一所学校最重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完善的规章制度,即“礼”;二是“人心”的管理,打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他写了一部六七万字的《校礼》,小到传达室、后勤部门怎样负责接待,大到教师培养、导师制如何健全完善,还针对每门学科的学习特点,乃至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定了严格的“礼”,确保每个部门都有明文规范。他写下《复旦五浦汇校礼三字经》,希望将校园打造成基础教育的净土乐园。
何晓文驻扎嘉定新城已两年。2014年,她卸去任职15年之久的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一职,正式出任民办华二初级中学校长。低调的她潜心办好学校,至今学校出了不少优秀毕业生。
如何从儿童的视角,更好研究儿童的学习发展?2014年起,上海市教育功臣、特级园长、特级教师、原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园长郭宗莉,在崇明实验幼儿园建立“儿童身心发展研究工作室”。3年来,她带教了11名当地骨干幼教,有的已晋升为园长,评上了高级职称。东滩思南路幼儿园明年启用,郭宗莉在新园创建之初,就融合了现代幼儿教育观念。
满足郊区多元教育需求
随着郊区人口导入,百姓对于多元化、国际化的教育需求日益突出,希望能有现代办学理念的优质教育机构。郊区新开办的很多学校,通过引进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如办分校(分园)、合作办学或委托管理等形式,实现了高起点办学,一批名校长、老校长、名教师纷纷向郊区流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市特色高中建设项目组组长胡兴宏看来,相比中心城区,郊区能办好名校的校长资源相对较少。随着郊区发展的需要,人口导入以及生源分布的变化,一批批名校长、老校长、名教师奔赴郊区工作,也有利于当地教育开阔眼界。
2013年,71岁的上海中学掌门人唐盛昌退休卸任,结束了执掌名校24年的历史。近年来,他一直在闵行颛桥、金山工业区忙碌,现今他身挑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校监、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等职务,还蓄力在金山区筹备一所新学校,预计明年秋季迎来首批新生。
金山杭州湾双语学校是继华育中学、上宝中学、张江集团学校、星河湾双语学校之后,由唐盛昌领衔的教育管理团队主办的第5所民办学校。如何培养那些平均水平可能不那么高,但在某些领域具有潜能、悟性高的孩子,让他们能有更好发展,这也是唐盛昌在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领域探索的下一个课题。
到郊区发展更有成就感
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
2010年,原复旦附中校长谢应平退休后,驻扎嘉定4年,先后受邀委托管理徐行中学、杨柳初级中学。他带教团队,帮助当地学校打了翻身仗。
针对名校长、老校长纷纷下乡到郊区,市教育督导委员会特聘专家、原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谢应平认为,优质教育资源总是相对紧缺的,老校长到郊区发展空间大,往往更能体现成就感。“名校长、老校长到一所新学校,不仅可以帮助制定发展规划,建设学校章程,制定建设课程方案,名校长、老校长更容易成为一种精神的引领。名校长、老校长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可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哪怕他们和老师们打个照面、点点头,都可以让教师团队感到无比信任,这就是知名校长的影响力。”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