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忆范绪箕老校长:一生报国百年树人
11月21日清晨,我在家中闻知范绪箕老校长逝世的消息,放下电话,顿感沉痛难抑,如失故亲,久久不敢相信斯人已逝。是时,风雨晦暝,叶落秋树,立于窗前回顾范绪箕先生辉煌的一生,不觉间感慨良多。
范绪箕先生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航空航天及教育科研事业,他是中国航空教育的重要奠基人,热应力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的奠基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带领上海交通大学开启上个世纪80年代波澜壮阔教育改革的老校长。
初识范校长是在2006年,当时他已届90高龄,但是丝毫不见耄耋之人的老态龙钟,反而让人觉得他浑身透着一股“精致”之气。观其体貌,神清骨秀,步履稳健,衣着朴素但极整洁,头发灰白却一丝不乱;与其交谈,儒雅睿智,平和淡定,面上略带慈祥的微笑,眉宇间透露出不凡的执着。这些都是范校长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我顿时觉得这位前辈科学家有些“神秘”,身上一定有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背后一定有非凡厚重的传奇人生。
之后,每逢新年看望学校老领导、老专家之际,见到精神矍铄的范校长,聆听他的真知灼见,与他对话人生的感悟,都仿佛是在享受一场绝妙的精神盛宴。随着了解的日益增进,我愈发觉得范校长“自身就是历史”,他以百岁高龄见证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曲折发展;他“本人即为传奇”,生前笔耕不辍,丹心育人,挑战人类从事科研年龄的极限;范绪箕是“浓缩的中国航空航天教育发展史”,因为他是交通大学践行航空报国梦的典范。
改革开放后,范绪箕就任上海交通大学第36任校长。而中国高等教育波澜壮阔的改革,正是从上海交通大学范绪箕校长和邓旭初书记手中启动的。具体而言,范校长尝试突破造船专业“专、精、细”的单一设置,着力恢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学科格局,鼓励发展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半导体等当时国际科技界的前沿专业;在教学传统上适时改革,倡导启发式教育,提出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爱好和特长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并积极推行导师制,为入学新生量身打造成长舞台。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1984年,范绪箕不再担任校长职务,却并未“解甲归田”,他自言“职务上我已经退休,但我的科研工作则刚刚开始。”这是他的豪情之志,也是他的自谦之辞。其实,早在五六十年代,他已是知名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者、热应力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的先导者。1958年,他在国内最早提出研制“无人机”的构想,获得钱学森的大力肯定与支持,最终研制出“长空”系列无人靶机。60年代初,他独具慧眼地在国内率先开展热应力理论和应用研究,硕果累累,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自1996年起,82岁的范绪箕开始研究航天飞机的热防护系统,在高温应力、蠕变、焊接相变、振动、损伤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中国梦、飞天梦,对范绪箕而言,永远是“进行时”,他还期待有朝一日能将先进热防护材料技术应用到神舟飞船上,使它能够像航天飞机一样在太空中往返起降。
范老是科学界、教育界挑战生命极限与从事科研年龄极限的楷模。这让我想起李大钊先生的一句名言:“斯则人类之寿,虽在耄耋之年,而吾人苟奋自我之欲能,又何不可返于无尽青春之域?”这难道不正是范老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最真实的写照吗?
范老曾风趣而谦逊地自称:“我的一生没什么传奇,如果说真有传奇的话,那就是我还活着,人生如同驴推磨,我就是这小毛驴,虽然力所不及,道路也不是很平坦,经历了风风雨雨,终究还是走过来了。”的确,世界风云变幻、中国社会变革与个人经历机遇共同塑造了这位“百岁航空人”的传奇人生。范老的人生经历虽不可复制,但他留给后人的财富必将引领人们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传奇!范老虽驾鹤远逝,但他的精神必将永远留照人间,被一代又一代航空人铭记、传颂、发扬!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来源:《文汇报》 2015.12.25 第15版 文汇学人
原文: 一生报国百年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