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校长在沪热议人才培养:学校缺乏强大社会资源

17.10.2015  08:45

  原标题:国内知名高中校长沪上热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少学校缺乏强大社会资源

  如今国内不少学校在校舍硬件等方面不输欧美的学校,但让不少校长坦言“只输一点”的就是缺乏强大的社会资源。昨天下午,国内众多知名高中校长、高校招办负责人等齐聚上海中学建校150周年校庆“校长论坛”,热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话题。

   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论坛上,福州一中校长李迅说:“中国目前有一批很优秀的高中,无论课程设置、校舍条件等都不亚于美国的顶尖高中,但只有一点是输的,就是这些美国名校高中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学生如果在某些方面具有天赋和兴趣,想进行某一领域的研究,立刻会有各种著名高校、研究所、大公司等主动提供无偿帮助,而中国的校长们则要为学生的这些研究需求费劲心思寻找资源,非常折腾,但往往还找不到。

  此番发言引发了现场许多校长的共鸣。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坦言,目前许多城市的高中硬件、师资都已非常出色,但需要建立更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在大多数高中里,传统实验室主要进行验证性的研究,但对于部分有创新力的学生而言,需要带着课题在创新实验室进行研究,同时更需要得到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机构的支持,在这点上确实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异,要努力弥补我们自身的缺陷。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热议

  教育界一直在讨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但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拔尖创新?怎样突破原有教育模式的瓶颈?这些都是论坛上热议的话题。

  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表示,该校近年来进行尝试,比如高一进行通识教育,对学生进行初步甄别,比如一名学生人文方面的素养比科技方面出色,到高一下学期再进行量表测试,详细分析这名学生更偏向数理、人文的哪些具体方面,高二则进入拓展期,让学生通过特色活动、研究课程等进行擅长领域的深度拓展,为高三奠定基础。

  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周鹏程介绍,该校尝试将对某些学科具有极强兴趣和天赋的学生组建成一个班,高一学完高中基础课程,高二高三依托高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培养。但对于这类“拔尖”人才要讲究“错位培养”,比如对于大多数以数理见长的学生,配备的班主任就是该校最好的语文老师,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

  上海中学通过多年探索,形成了资优生教育的实践体系与特色,比如根据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的优质资质与巨大潜能,构建切合他们潜能开发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

  有校长坦言,高中其实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阶段,但能否培养出好苗子,与高校招生的“风向标”密不可分。“高中怎样找到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以前一些学科特长生走奥赛培养、集训的路线,目标就是‘北大、清华’等名校,可现在奥赛不加分了,降低了这类学科特长生走竞赛路线的热情。”此外,拓展性课程是促使学生进行研究的重要方式,但部分学生抱着纯功利的想法,在高一高二选择报考地理、生物等级考,以便在高三时“轻装上阵”,但这就导致他们不愿花心思在拓展性课程和自主研究上。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表示,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在早期的素养,确实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找到突破口,“比如,创新人才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所谓的标准答案恰恰是在扼杀好奇心,所以要创建适合创新人才生长的环境,就要确立更科学的评价方式,比如上海已建立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此外,更要倡导人人都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念,鼓励学校顺应天性,培养人才,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课程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