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我校工博会参展项目广受媒体关注

11.11.2015  17:51

    11月3日至7日,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今年工博会参展高校为70所,为历年之最,上海17所高校携诸多科技项目参展,其中,华东理工大学“废轮胎胶粉资源化利用制备道路沥青关键技术”、“化工场地高危害有机物复合污染的风险识别与修复技术”、“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消防系统”等科研成果引众多媒体关注。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网、《中国科学报》、《中国化工报》、《解放日报》、澎湃新闻、《新闻晨报》、《新民晚报》、《青年报》、东方网、腾讯•大申网、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百余家网络媒体进行了转载。



【人民网】无人驾驶智能电动清扫车将亮相工博会

    人民网上海10月23日电  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将于11月3日至7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今年工博会的参展高校为70所,为历年来之最,其中上海高校17所。昨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四所高校对其参展项目进行了介绍,亮点颇多。

    长2.5米、重约2.6吨的无人驾驶智能电动清扫车看起来和普通清扫车无异,但因为清扫车和各类传感器结合,可实现无人驾驶智能清扫。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魏学哲谈到这辆车的研发时说,“虽说电动清扫车的车速很慢,与步行无异,每辆车造价也仅在普通车辆的基础上只增加几千元,但是可以大大减少夜间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优化能源结构,电动车每充一次电,可以行驶一百多公里,实现夜间对路面进行清扫基本没有问题”。据了解,目前三辆智能车样车已在同济嘉定校区试运行。

    复旦大学研制的可注射性医用热致水凝胶则有望降低糖尿病的用药频率,实现药物缓释,减轻病人痛苦。糖尿病是全球发病最广泛、增长速度最快的慢性疾病之一。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全球的糖尿病患者在2013年已经高达3.82亿人,预计2030年可达5.92亿人。目前,我国有9840余万人患有糖尿病,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副教授俞麟告诉记者:“糖尿病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过程,在当前大部分糖尿病治疗中,都需要每天用药,比如胰岛素需要每天饭前注射。我们研发的这种水凝胶,一次皮下注射可以控制人体或者动物体的血糖在一周以上的时间内保持正常。”该材料非常适合作为药物的缓释载体,可用于降糖药物和抗癌药物的包裹和缓释。只要将药物均匀分散在水凝胶内,其在注射入人体之后,就会随温度升高自发转变为凝胶,随着材料的降解或药物的扩散实现药物的长效释放。目前该成果已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其药效。据了解,该项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50余篇,被引用超过千次,相关基础研究在2014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华东理工大学的参展项目是把废轮胎变成“绿色铺路石”。据统计,2014年我国轮胎产量超过5.62亿条,而废轮胎产生量约为1000万吨。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周晓龙告诉记者,目前废轮胎橡胶处理方法有几种,原形直接利用、热分解、旧轮胎翻新、生产再生橡胶及生产硫化橡胶粉,在这几种处理方法中,用废轮胎胶粉改性沥青无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利用形式。这是因为,采用胶粉改性沥青铺路,不仅能提高沥青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抗老化和耐久性,还能替代目前被最广泛适用且价格昂贵的丁苯橡胶等聚合物改性剂,有效降低道路建设成本,节约石油资源。(陈晨)

 

    原文来源:人民网  |  发表时间:2015-10-23  |  作者:陈晨

    原文链接: http://sh.people.com.cn/n/2015/1023/c134768-26891820.html

 


【中国教育新闻网】上海17所高校将携诸多科技项目参加第17届工博会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董少校)11月3日至7日,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将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日前记者获悉,上海17所高校将携诸多科技项目参展,总体体现出产业应用前景广阔的特点。

    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科学系丁建东教授和俞麟副教授团队研制了可注射性医用热致水凝胶,兼具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和可注射性,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中的黏膜下流体垫、术后防粘连材料、药物缓释载体与组织工程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该项目已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相关基础研究在2014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同济大学李风亭课题组研发出新型重金属污染土壤与场地的稳定与清洁修复技术,以二硫代羧酸功能化材料为突破点,研制出一系列二硫代羧酸功能化纳米树枝状聚合物,并首次将其运用在土壤修复领域,取得良好效果。该系列成果在2013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上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与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合同价值600万元,2015年开始在河南省济源市和甘肃省白银市进行污染土壤和场地修复的现场实验。

    华东理工大学带来“废轮胎胶粉资源化利用制备道路沥青关键技术”项目,把废轮胎加工后作为改性沥青用来铺路,变废为宝。据项目负责人周晓龙教授介绍,这项技术现已投资建成20万吨每年的生产装置,生产的橡胶改性沥青已应用在扬中市旧S238省道三栏路等道路的铺设中,目前完成道路约45公里,使用约5500吨混合料,不但解决了废轮胎的环境污染问题,还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仅2012年至2014年,总产值就高达1.5亿人民币。

    上海理工大学杨波教授团队研发出光学实物全息显示装置,应用光学的成像原理,实现物体在空中悬浮成像的效果,形成真实的全息实物影像。例如顾客走进珠宝店里,站在全息显示装置前,可以看到一幅3D立体的“珠宝”,能够从任何一个角度来欣赏。该装置显示的是展示物所有角度的真实图像,实现了真正的全角度展示,还能将图像放大,对于不方便直接接触展示物的观察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有望用到演出、晚会、剧场、商业展示、教育、医疗等领域。

 

      原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5-10-23  |  作者:董少校

      原文链接: 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510/t20151023_640732.html

 


【腾讯•大申网】第17届工博会专场介绍会召开各高校参展项目亮相

    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创新、智能、绿色”为主题,定于11月3日至7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本届工博会将聚焦智能制造、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突出工业互联网等解决方案,集中体现“跨界、协同、融合、创新”的趋势,展示面积超过23万平方米。

    工博会高校展区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作为支持单位,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承办,高校展区承担着工博会科技创新展的重要任务,历经十六年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高校展示推介科技创新成果并寻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会的重要平台。

    10月22日下午,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高校专场介绍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复旦、同济、华理工、上理工等四所高校对参展项目做了专题介绍。

      复旦大学丁建东和俞麟团队研制可注射性医用热致水凝胶

    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科学系丁建东教授和俞麟副教授团队研制了可注射性医用热致水凝胶。这种水凝胶兼具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和可注射性,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中的黏膜下流体垫、术后防粘连材料、药物缓释载体与组织工程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该项目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相关基础研究在2014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将在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亮相。

    该类热致水凝胶是一类具备热可逆的溶胶-凝胶相转变特性的合成高分子水凝胶,但是,与升温后融化的鱼冻不同,该合成材料具备低温溶胶、高温凝胶的特性,特别适合医学应用。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进一步包裹药物、细胞等物质。

      复旦大学张善端团队发明创新型智能涂装系统

    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副所长、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副系主任张善端教授和他的团队将参加此次博览会,在高校展区展示他们的创新研究成果——智能自清洗双固化涂装系统。

    什么是智能自清洗双固化涂装系统?它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据张善端介绍,其所在团队发明的这套系统,在光固化装置、喷涂装置和喷涂材料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该项目充分发挥了复旦大学与迈芯光电在紫外LED光固化领域的技术优势,将光固化与自固化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喷涂设备中,为木器、印刷、光纤、集装箱、船舶、电气设备和各种金属设备的加工制造行业带来新型的低能耗、高效率生产方式,不仅产品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前景,而且积极响应了国家对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号召。

      华理废轮胎胶粉资源化利用制备道路沥青关键技术

    正常的轮胎碾压路面使汽车行驶,废轮胎能干嘛?即将在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出的华东理工大学项目“废轮胎胶粉资源化利用制备道路沥青关键技术”告诉你:废轮胎不但不会堆积成山变成污染环境的“黑色杀手”,还能在经过加工后变废为宝,作为沥青的改性“伴侣”铺设路面。

      据项目负责人周晓龙教授介绍,这项技术现已投资建成20万吨/年的生产装置,生产的橡胶改性沥青已应用在扬中市旧S238省道三栏路等道路的铺设中,目前完成道路约45公里,使用了约5500吨混合料,相当于再利用了11万条家用小轿车的废旧轮胎,不但解决了废轮胎的环境污染问题,还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仅2012年至2014年,总产值就高达1.5亿人民币。

     

      原文来源:腾讯•大申网  |  发表时间:2015-10-22  |  作者:腾讯•大申网

      原文链接:  http://sh.qq.com/a/20151022/051968_all.htm

 


【澎湃新闻】中国土壤污染治理刻不容缓,上海攻克“土中抓取重金属”难题

    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逐年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工厂搬走了,污染了的土地怎么办?

    不少化工企业或是“出城入园”或是退出市场,给城市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但更严峻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其中一些土地很可能已经受到重金属或有机物的污染,危及周边居民的健康。

    针对这一重大问题,同济大学与华东理工大学各自研究出了相应的识别与修复技术,在与“土壤杀手的赛跑”中获得突破。

    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定于11月3日至7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10月22日,上海市教委举行首场高校展区专题介绍会,多所高校提前解密了部分即将参展的亮点项目。其中,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土壤修复技术引起在场人员关注。

    同济大学:药剂伸出无数双手抓住重金属

    同济大学李风亭课题组研发出新型重金属污染土壤与场地的稳定与清洁修复技术,并在实际修复工程中成功应用。

      2013年5月,湖南大米镉超标事件震惊全国;2014年《全国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公报》显示,中国16.1%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逐年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同济大学李风亭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系列二硫代羧酸功能化纳米树枝状聚合物,并首次将其运用在土壤修复领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我们的药剂是树枝状的,从药剂中心伸出众多分枝,每一个枝就好比一个非常有利的抓手,牢牢地将重金属抓在手中,而我们的药剂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李风亭教授介绍,与传统的无机药剂相比,此系列药剂投加量少、耐酸性强、不影响后期农作物生长、稳定效果更持久,可大大降低农田中的重金属浓度,降低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从而保证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华东理工大学:10年磨一剑研发污染识别修复新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李辉老师介绍,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迄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的技术难题。由于以前许多工厂技术工艺落后,监管也不够完善,在化工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高危害有机物十分常见,像卤代烃、石油烃和农药类等有机物的检出率超过70%,“从全国范围来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风险评估和修复技术仍然十分缺乏”。

      李辉和同事们历经10年,研发出了一套“化工场地高危害有机物复合污染的风险识别与修复”新技术,成功地应用到上海、江苏和广东等10余个化工场地的有机物污染调查、风险评估及修复项目之中。

    让李辉高兴的是,在这场和“土壤杀手”的赛跑中,上海已经跑在了全国的前面,其参照美国和荷兰标准制订的土壤环境质量风险控制导则,标准之严“高于全国”,而导则中的多种有机污染物修复目标值他们都参与了制定。

    李辉说,在众多污染物中,氯代烃类有机物特别要给予关注,这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和产品中间体,应用十分广泛,而且具有较强的毒性,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尤广,但其修复技术长期以来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

    为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李辉和同事们充分利用华理以化工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特色,用10年时间,构建了一整套化工集成优势技术:针对场地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测不准的问题,发明了样品无扰动采集和测定技术;针对场地中的高浓度有机物污染,发明了抽出吹脱、高级氧化和尾气催化降解一体化处理技术;对低浓度的有机残留物,或者是用植物、微生物的联合力量来降解,或者是把微生物、活性炭和化学药品制成的降解反应柱插在土壤里,对污染物进行原位降解。

 

    原文来源:澎湃新闻网|发表时间:2015-10-23  |作者:韩晓蓉

    原文链接: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8188

 


【上海教育新闻网】废轮胎变成“绿色铺路石”华理项目“变废为宝

    正常的轮胎碾压路面使汽车行驶,废轮胎能干嘛?即将在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出的华东理工大学项目“废轮胎胶粉资源化利用制备道路沥青关键技术”告诉你:废轮胎不但不会堆积成山变成污染环境的“黑色杀手”,还能在经过加工后变废为宝,作为沥青的改性“伴侣”铺设路面。

    据项目负责人周晓龙教授介绍,这项技术现已投资建成20万吨/年的生产装置,生产的橡胶改性沥青已应用在扬中市旧S238省道三栏路等道路的铺设中,目前完成道路约45公里,使用了约5500吨混合料,相当于再利用了11万条家用小轿车的废旧轮胎,不但解决了废轮胎的环境污染问题,还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仅2012年至2014年,总产值就高达1.5亿人民币。

    数亿条废轮胎何去何从?

    据统计,我国2014年轮胎产量超过5.62亿条,而废轮胎产生量约为1000万吨,并以每年5%~6%的速率增长。大量堆积的废轮胎不但无法自动降解,占用土地资源,还存在引发火灾、滋生蚊虫等风险。如何妥善处置这些固体废弃物,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难题。

    事实上,废轮胎并非一无是处,而且浑身是宝:含有高达近60%的橡胶混合物。周晓龙项目组瞄上的,正是废轮胎含有的橡胶混合物。

      据周晓龙介绍,目前废轮胎橡胶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形直接利用、热分解、旧轮胎翻新、生产再生橡胶及生产硫化橡胶粉。在这几种处理方法中,用废轮胎胶粉改性沥青无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利用形式。

    这是因为,采用胶粉改性沥青铺路,不但能提高沥青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抗老化和耐久性,还能替代目前被广泛使用且价格昂贵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和丁苯橡胶等聚合物改性剂,有效降低道路建设成本,节约石油资源。

    “相比于SBS改性沥青,胶粉改性沥青不但成本更低,其集料的抗车辙能力也更优。”周晓龙说。

    变废为宝攻克技术难题

    废轮胎胶粉改性沥青的应用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却处于起步阶段。既然胶粉改性沥青的优点如此之多,为何不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呢?

    “汽车、卡车等各类机动车都会产生废轮胎,这就导致胶粉原料来源复杂,因此,胶粉改性沥青若要达到SBS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能,难度较大。”周晓龙说,技术难题是最大的阻力。

    周晓龙项目组从2006年开始研究废轮胎胶粉制备道路沥青技术,经过几年的实验室研究,2009年,该项技术在江苏文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建成了年产20万吨的生产装置。

    难题却突然而至!胶粉改性沥青若是生产后直接铺设于路面,效果极好;若是贮存2~3天后再使用,产品的性能指标就会急剧下降。项目组想了许多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但均以失败告终。

    恰在此时,周晓龙参加了一个相关主题的国际会议。一位美国学者的发言让他恍然醒悟:为什么不想法避免产品的高温贮存过程呢?

    原本生产胶粉改性沥青的方法,是直接把胶粉和沥青混合后作为整体铺设路面。有没有可能,将胶粉与沥青分离贮存,在使用前再加入可以强化两者之间作用力的亲和性物质呢?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可行。“胶粉经过微波处理后,极易溶解在芳烃油中,产生的胶黏剂使得胶粉与沥青之间结合力增强,从而提高了胶粉改性沥青的存储稳定性。”周晓龙说。

    绿色发展之路可期许

    现在,用废轮胎胶粉资源化利用制备道路沥青关键技术生产的道路沥青,已应用在扬中市旧S238省道三栏路、南京南站路、南京苍山路、国道G523、扬中市迎宾大道等道路的铺设中。

    此外,项目组还采用催化裂化油浆为降粘剂,发明了一种乳化橡胶改性沥青;同时,制备了一种质优价廉的道路沥青再生剂,用于老化道路沥青的性能恢复。项目还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一种用废旧轮胎胶粉改性的沥青及其制备方法”和“道路沥青再生剂”已获授权。

    据周晓龙介绍,1997年美国立法规定:凡国家投资或资助的道路建设必须采用胶粉改性沥青,并规定胶粉的用量必须达到20%以上;在中国,目前已批准6条节能减排绿色低碳高速公路试点项目,其路面材料均是以废轮胎为原料生产的胶粉改性沥青。由此可见,优良的使用性能和对环保的巨大贡献,使得胶粉改性沥青铺路技术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通讯员张婷)


    原文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5-10-23  |  作者:张婷

    原文链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5/10/24/1981176.html



新闻晨报》:无人驾驶测量艇等参展项目抢眼

    工博会境内外参展高校达70所,为历年之最

    上海大学研制的无人驾驶测量艇、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中医“望闻问切”诊断智能移动终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制的“城市轨交运营仿真系统”……即将于11月3日开幕的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高校展区的亮点颇多。

    昨天,今年工博会高校展区专场介绍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同济、华理工、上理工等四所学校对参展项目做了专题介绍。

    今年工博会的参展高校为70所,为历年来之最,其中在沪高校17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综合科技创新实力排名靠前的大多数高校,均参加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本届工博会还吸引到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的9所境(国)外高校参展,并设立境外高校展示专区。

    本届工博会经各校遴选申报并确定参展的项目652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一等奖以上的重大技术成果项目60项。

      高校参展项目亮点多

    上海大学——“精海号”无人水面智能测量艇 该艇具有半自助、全自主完成作业使命的开放式平台系统。各种传感、侦察、测量等任务载荷可以方便的加载到平台上。该艇可以对岛礁,浅滩等常规测量船舶无法深入的高消耗、高危险性水域进行作业,完全可以按指定轨迹实现自主航行,并能够在航行中避开遇到的障碍物。

    上海中医药大学——“智慧中医”项目 通过互联网+,令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焕发了新的活力。该校研制开发出一系列小型化、标准化、通用化的智慧中医新产品,相关移动终端已成功在曙光医院等开展临床应用。

    复旦大学——智能自清洗双固化涂装系统 这套系统在光固化装置、喷涂装置和喷涂材料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并且将光固化与自固化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喷涂设备中,为木器、印刷、光纤、集装箱、船舶、电气设备和各种金属设备的加工制造行业带来新型低能耗、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同济大学——新型重金属污染土壤与场地的稳定与清洁修复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风亭教授对该技术有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采取的药剂是树枝状的,从药剂中心伸出众多分枝,每一个枝就好比一个非常有利的抓手,牢牢地将重金属抓在手中,而我们的药剂有无数双这样的“”。与传统的无机药剂相比,此系列药剂具有投加量少、耐酸性强、不影响后期农作物生长、稳定效果更持久等优点。所以,该系列药剂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农田中生物活性较高的重金属浓度,大大降低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并达到食品安全标准,从而保证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场地高危害有机物复合污染风险评估与修复技术”该校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李辉老师和他的同事们,用10年时间,研发出了成果,赢得了“土壤医生”的美誉。

 

    原文来源:《新闻晨报》  |  发表时间:2015-10-23  |  作者:徐斌忠、林颖颖

    原文链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5-10/23/content_142111.htm

 


中国化工报》:“土壤医生”治愈化工污染场地

    近年来化工企业或是“出城入园”或是退出市场,给城市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但其中一些土地很可能已经受到重金属或有机物的污染。华东理工大学研发的化工场地高危害有机物复合污染风险评估与修复技术,在“与土壤杀手的赛跑”中取得胜利。10月22日,在上海市教委举行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专题介绍会上,该项目赢得了“土壤医生”的美誉。

    应用该技术,可日处理地下水或土壤100立方米,有机物去除率超过90%。到目前为止,采用该技术共处理土壤和地下水5.8万多立方米,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6000多万元,得到了使用单位的高度评价。中国环科院等多个科研机构对该套技术给出的评价是:整体技术属于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迄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的技术难题。以前许多工厂技术工艺落后,监管也不够完善,在化工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高危害有机物十分常见,像卤代烃、石油烃和农药类等有机物的检出率超过70%。“从全国范围来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风险评估和修复技术仍然十分缺乏。”该项目研发人员李辉说。

    2014年7月1日,环保部颁布法规,规定土地转性或工厂搬迁都必须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进行质量评估,如有污染必须进行修复。随后,国家和各省市都加快了完善土壤质量标准的步伐。

    而李辉和同事们历经10年研发出的这套化工场地高危害有机物复合污染的风险识别与修复新技术,不仅部分成果被选入国家和上海市环保部门制订的多项行业标准,还成功应用到上海、江苏和广东等10余个化工场地的有机物污染调查、风险评估及修复项目之中,取下了悬在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土壤杀手’主要是重金属和有机溶剂两大类,除了完成土壤环境质量风险控制导则里的‘规定动作’外,我们还会根据工厂的具体情况增加风险评估项。”李辉说。在众多污染物中,氯代烃类有机物特别要给予关注,它应用广泛且具有较强毒性,但其修复技术长期以来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为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李辉和同事们用10年时间构建了一整套化工集成优势技术。

    他们针对场地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测不准的问题,发明了样品无扰动采集和测定技术;针对场地中的高浓度有机物污染,发明了抽出吹脱、高级氧化和尾气催化降解一体化处理技术。对低浓度的有机残留物,或者是用植物、微生物的联合力量来降解,或者是把微生物、活性炭和化学药品制成的降解反应柱插在土壤里,对污染物进行原位降解。

 

    原文来源:《中国化工报》第二版  |  发表时间:2015-10-26  |  作者:房树芬

    原文链接: http://www.chemmade.com/news/detail-11-64741.html

 

 

【上海教委官方微信】华东理工大学:把废轮胎变成“绿色铺路石

    正常的轮胎碾压路面使汽车行驶,废轮胎能干嘛?即将在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出的华东理工大学项目“废轮胎胶粉资源化利用制备道路沥青关键技术”告诉你:废轮胎不但不会堆积成山变成污染环境的“黑色杀手”,还能在经过加工后变废为宝,作为沥青的改“伴侣”铺设路面。

    据项目负责人周晓龙教授介绍,这项技术现已投资建成20万吨/年的生产装置,生产的橡胶改性沥青已应用在扬中市旧S238省道三栏路等道路的铺设中,目前完成道路约45公里,使用了约5500吨混合料,相当于再利用了11万条家用小轿车的废旧轮胎,不但解决了废轮胎的环境污染问题,还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仅2012年至2014年,总产值就高达1.5亿人民币。

    数亿条废轮胎何去何从

    据统计,我国2014年轮胎产量超过5.62亿条,而废轮胎产生量约为1000万吨,并以每年5%~6%的速率增长。大量堆积的废轮胎不但无法自动降解,占用土地资源,还存在引发火灾、滋生蚊虫等风险。如何妥善处置这些固体废弃物,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难题。

    事实上,废轮胎并非一无是处,而且浑身是宝:含有高达近60%的橡胶混合物。周晓龙项目组瞄上的,正是废轮胎含有的橡胶混合物。

      据周晓龙介绍,目前废轮胎橡胶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形直接利用、热分解、旧轮胎翻新、生产再生橡胶及生产硫化橡胶粉。在这几种处理方法中,用废轮胎胶粉改性沥青无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利用形式。

    这是因为,采用胶粉改性沥青铺路,不但能提高沥青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抗老化和耐久性,还能替代目前被广泛使用且价格昂贵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和丁苯橡胶等聚合物改性剂,有效降低道路建设成本,节约石油资源。

    “相比于SBS改性沥青,胶粉改性沥青不但成本更低,其集料的抗车辙能力也更优。”周晓龙说。

    变废为宝攻克技术难题

    废轮胎胶粉改性沥青的应用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却处于起步阶段。既然胶粉改性沥青的优点如此之多,为何不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呢?

      “汽车、卡车等各类机动车都会产生废轮胎,这就导致胶粉原料来源复杂,因此,胶粉改性沥青若要达到SBS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能,难度较大。”周晓龙说,技术难题是最大的阻力。

    周晓龙项目组从2006年开始研究废轮胎胶粉制备道路沥青技术,经过几年的实验室研究,2009年,该项技术在江苏文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建成了年产20万吨的生产装置。

    难题却突然而至!胶粉改性沥青若是生产后直接铺设于路面,效果极好;若是贮存2~3天后再使用,产品的性能指标就会急剧下降。项目组想了许多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但均以失败告终。

    恰在此时,周晓龙参加了一个相关主题的国际会议。一位美国学者的发言让他恍然醒悟:为什么不想法避免产品的高温贮存过程呢?

    原本生产胶粉改性沥青的方法,是直接把胶粉和沥青混合后作为整体铺设路面。有没有可能,将胶粉与沥青分离贮存,在使用前再加入可以强化两者之间作用力的亲和性物质呢?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可行。“胶粉经过微波处理后,极易溶解在芳烃油中,产生的胶黏剂使得胶粉与沥青之间结合力增强,从而提高了胶粉改性沥青的存储稳定性。”周晓龙说。

    绿色发展之路可期许

    现在,用废轮胎胶粉资源化利用制备道路沥青关键技术生产的道路沥青,已应用在扬中市旧S238省道三栏路、南京南站路、南京苍山路、国道G523、扬中市迎宾大道等道路的铺设中。

    此外,项目组还采用催化裂化油浆为降粘剂,发明了一种乳化橡胶改性沥青;同时,制备了一种质优价廉的道路沥青再生剂,用于老化道路沥青的性能恢复。项目还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一种用废旧轮胎胶粉改性的沥青及其制备方法”和“道路沥青再生剂”已获授权。

    据周晓龙介绍,1997年美国立法规定:凡国家投资或资助的道路建设必须采用胶粉改性沥青,并规定胶粉的用量必须达到20%以上;在中国,目前已批准6条节能减排绿色低碳高速公路试点项目,其路面材料均是以废轮胎为原料生产的胶粉改性沥青。由此可见,优良的使用性能和对环保的巨大贡献,使得胶粉改性沥青铺路技术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原文来源:上海教委官方微信  |  发表时间:2015-10-26  |  作者:上海教委官方微信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IxMDcwOQ==&mid=400094373&idx=4&sn=4cbd6e87fbf9203a6b7d9fc7b1b56b7c&scene=23&srcid=1026nLI

 


【解放网】多宝鱼“泡澡”防治传染病

    解放网解放日报讯(实习生郑子愚记者彭德倩)31日从华东理工大学传出信息,学校科研团队已成功研制一种海水鱼类活菌疫苗。只需让多宝鱼在用疫苗配置的水中“泡泡澡”,就能提升免疫力,防病抗病。据了解,这是在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鱼类活菌疫苗,并将在工博会上展出。

    为鱼类防治病害是许多养殖户的一大课题。据悉,高密度养殖鱼类,易患爱德华氏菌病等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引起的腹水病,给养殖户带来严重损失。目前采用的防治方法基本是使用抗生素。由于处置不当,抗生素超标使用情况常有发生。防治病害的第二个方法则是使用疫苗,但此前,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尚无疫苗应用成功先例。

    为此,华东理工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张元兴带领团队,经过10年摸索,成功研制“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可为多宝鱼防治细菌性病害。据介绍,团队于2006年分离鉴定出爱德华氏菌高致病性菌株。解析全基因组和主要致病机制后,根据病原基因组的特征,从众多菌株中筛选出天然弱毒的、免疫性能好的菌株,并将它做成疫苗。

    今年6月,疫苗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已在山东、辽宁等多宝鱼主产区试用。密集养殖下,疫苗成本均摊到每条鱼仅需0.1元,不会对多宝鱼价格产生影响,也不会影响口感。

    据了解,针对“小个子”鱼苗,只要将它们在用疫苗配置的水中浸泡3分钟,就获得一定免疫力。大体型多宝鱼则要打针,成鱼随水流向前,进入一个狭窄的空间后,用注射器快速给每一条鱼打针,完成疫苗注射。

    张元兴介绍,目前,团队正与合作企业完善生产线,争取让疫苗早日上市。按计划,在2至3年里,疫苗产品可以覆盖全国半数多宝鱼养殖基地。

 

    原文来源:解放网  |  发表时间:2015-10-31  |  作者:彭德倩

    原文链接: http://www.jfdaily.com/kejiao/bwyc/201510/t20151031_1912631.html

 


解放日报》:多宝鱼“泡澡”传染病远离  华理团队研制海水鱼类活菌疫苗

    本报讯(实习生 郑子愚 记者 彭德倩)昨天从华东理工大学传出信息,该校科研团队已成功研制一种海水鱼类活菌疫苗。只需让多宝鱼在用疫苗配制的水中“泡泡澡”,就能提升免疫力。这是在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鱼类活菌疫苗,将在工博会上展出。

    高密度养殖鱼类,易患爱德华氏菌病等细菌性病害。目前,养殖户采用的防治方法基本是使用抗生素。由于处置不当,抗生素超标使用情况常有发生。为此,华东理工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张元兴带领团队,经过10年摸索,成功研制“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可为多宝鱼防治细菌性病害。

    今年6月,疫苗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并已在山东、辽宁等多宝鱼主产区试用。

 

    原文来源:解放日报  |  发表时间:2015-11-01  |  作者:郑子愚、彭德倩

    原文链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11/01/content_144445.htm

 


【中国上海】华理团队研制海水鱼类活菌疫苗多宝鱼“泡澡”传染病远离

    10月31日从华东理工大学传出信息,该校科研团队已成功研制一种海水鱼类活菌疫苗。只需让多宝鱼在用疫苗配制的水中“泡泡澡”,就能提升免疫力。这是在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鱼类活菌疫苗,将在工博会上展出。

    高密度养殖鱼类,易患爱德华氏菌病等细菌性病害。目前,养殖户采用的防治方法基本是使用抗生素。由于处置不当,抗生素超标使用情况常有发生。为此,华东理工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张元兴带领团队,经过10年摸索,成功研制“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可为多宝鱼防治细菌性病害。

    今年6月,疫苗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并已在山东、辽宁等多宝鱼主产区试用。

 

    原文来源:中国上海  |  发表时间:2015-11-01  |  作者:中国上海

    原文链接: 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5/nw4411/u21aw1072919.html

 


【上海教育新闻网】“放心多宝鱼”高校制造将参展工博会

    本网讯(通讯员房树芬)多宝鱼学名“大菱鲆”,因肉质鲜嫩而少刺曾一度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然而近年来多地传出的多宝鱼抗生素等化学药物超标问题,让很多人开始对食用多宝鱼心存芥蒂。记者日前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今年该校科研团队将携一种新型疫苗亮相上海工博会,只需让多宝鱼“泡个澡”就能重回餐桌。

    根据今年6月24日国家农业部发布的新兽药注册公告,华东理工大学张元兴教授领衔的研发团队构建的“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已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其产品已经在山东、辽宁等多宝鱼主产区试用。据介绍,该疫苗是中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鱼类活菌疫苗,也是世界上首个获得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疫苗,对海水养殖中减少和避免使用抗生素、提高水产品和生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已经进入工业化集约养殖阶段,病害威胁是产业发展的瓶颈。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高效疫苗的应用是细菌性病害控制的有效策略,但是,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却尚无疫苗应用的成功先例,只是单纯依靠抗生素防病治病,并且还经常出现超标使用抗生素的问题。这不仅带来了致病菌的耐药性问题,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隐患。

张元兴教授团队研究的爱德华氏菌病就是这样一种养殖业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由它引起的腹水病,是海水养殖多宝鱼的一种严重病害,经常给养殖户带来严重损失。而且,由于该病原菌寄生在宿主胞内,药物治疗效果差,又可能会连锁性地引起药物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张元兴教授带领团队从本世纪初即开始进行研究。2006年,科研团队分离鉴定出了高致病性菌株EIB202,解析了全基因组和主要致病机制,然后根据病原基因组的特征,从众多菌株中最后精准筛选出了天然弱毒的、免疫性能好的EIBAV1菌株,并制成疫苗。历经10年努力,最终构建了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

    有了疫苗,又该怎样给这些活蹦乱跳的家伙接种疫苗呢?根据刘老师介绍,小鱼苗是“泡澡”——由于疫苗都是天然弱毒活菌,需要的时候,只要将鱼苗在疫苗配置的水中浸泡3分钟,鱼宝宝就获得了免疫力。部分大个头则要“打针”——成鱼随水流向前,进入一个狭窄的空间后,连续注射器就会快速给每一条鱼打针,打完针后,鱼儿前游离开,大规模连续免疫注射就这样完成了。

    此外,通过对与多宝鱼同属鲆鲽类的牙鲆、半滑舌鳎等鱼种的研究,华理科研团队发现,该疫苗同样有效。此后,科研人员还将进一步在鲆鲽类之外的大黄鱼、海鲈等鱼种上进行疫苗适用性研究。根据已有研究发现,鱼类从鱼苗长成商品鱼的过程中,高致死率鱼病一般有3到5种,如果对此有一个整体的免疫计划,小鱼苗健康长成大鱼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除了做已有疫苗的扩展适应症研究之外,我们还计划以迟钝爱德华氏菌为突破口,研制出3到5种针对多宝鱼主要疾病的疫苗,组成一个整体的防疫体系,覆盖多宝鱼各个成长阶段所需。”张元兴教授说。

    据张教授介绍,他的团队目前正通过和上海、浙江、广东等生物制药企业一起完善生产线和GMP规程,争取早日让疫苗上市销售,预计在未来的2到3年内,他们的疫苗产品可以覆盖到全国一半比例的多宝鱼养殖中。

     

      原文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5-11-02  |  作者:房树芬

    原文链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5/11/02/1993625.html

 

【东方网】“大白”机器人即将来到身边高校创新技术撬起智慧生活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徐程11月4日报道: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日前在国家会展中心举办,本届工博会聚焦智能制造、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突出工业互联网等解决方案,集中体现“跨界、协同、融合、创新”的趋势。

    今年的工博会首次搬入国家会展中心,高校展区面积达到5820平方米,为历年之最;今年参展高校为70所,也是历年最多。今年,经各校遴选申报并确定参展的项目652项,不仅有积极支撑“科创中心”建设的重大项目,有彰显“互联网+”理念的新兴技术研究成果,也有高校“创客”们带来的创新创业项目。

    精海号”无人测量艇:为国防作出贡献

      无人艇水面测量平台使用智能控制技术,无人艇抗涌流控制技术、无人艇自主航行和控制技术、水面障碍物识别和避障技术、基于仿生眼球运动控制模型的水下声呐云台抗颠簸控制、高分辨率前视声呐图像实时拼接技术和基于机器人技术的智能无人高性能系统集成技术……

    上海大学展区展示的“精海号”无人测量艇是我国第一艘面向海洋测绘的智能无人艇,实现了中国无人艇第一次在南海应用、第一次在南极应用的突破。围绕该无人智能测量平台,获得发明专利十余项,这些发明专利主要围绕自主控制,障碍物避碰和图像拼接等关键和复杂的无人艇智能控制技术。

    据介绍,该成果在东海、南海、南极罗斯海等海域进行了大量应用,比如随中国海事166海巡船赴南海进行首次远海应用、随"雪龙号"赴南极罗斯海科考、在上海黄浦江及长江口水域实施应急扫测任务、在东海和长江交汇处首次探测到一艘大型古沉船。在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海事测绘中心等单位应用,新增产值1.83亿元,创汇455万美元,节支3800万元。在精海系列为国家的海洋战略、极地战略和国防做出了贡献的同时,最新研制的精海4号无人艇还将瞄准水质监测领域,接地气的将高科技与当下民众最关心的水问题结合,谱写“水上工业4.0”的新篇章。

    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节水消雾样样“超群

    秋冬天,当你在路过安装有中央空调的建筑物旁边,除了空调外机的轰鸣声,还有一团团白雾产生,这是因为热质传递产生的接近饱和的湿热空气与设备外的干冷空气混合,随着温度的降低,湿空气的饱和含湿量减小,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因发生凝结而产生大量的羽雾。这种小型的设备可能只是影响了路边的景观或者是交通的安全。那么当你经过电厂、化工厂周边时,一团团的白色烟雾不仅遮挡了视线,而且湿空气和工业废气、粉尘等结合形成酸雾,危害极大。

    在消雾与节水已列入与蒸发冷却设备相关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之后,国内对蒸发冷却设备消雾技术的需求将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蒸发冷却设备国内有很多,而上海理工大学林宗虎院士团队研发的一种带消雾节水功能的收水器及蒸发冷却设备可以称得上“全世界独一无二”。这种蒸发冷却设备的功能是同类型中最多的,集消雾、节水和除飘水三种功能于一身,且样样“超群”。从先进性上看,它比常规消雾塔更节水,比节水型消雾塔更节能,比其它所有形式消雾塔的冷却性能更有保证。据悉,这款换热器的设计独特,它冬季作为湿热空气冷凝器和蒸发冷却设备收水器,具有节水功能,夏季仅作为收水器除飘水,而无额外能耗,非常实用。

    这款设备可以“一步到位”实现旧产品的“更新换代”,消雾系统模块化加工组装,十分方便旧塔的消雾改造。其成本低,节约空间,在新塔上应用也有优势。此外,由于消雾系统和冷却系统相对独立,操控简便,它的设备维护和管理费用比同类产品更低。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技术也是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成果之一,在创新比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

      对抗污染:从大学老师到“土壤医生

    针对我国日益凸显的土壤污染问题,华东理工大学李辉老师和他的同事们用10年时间,研发出了一套“化工场地高危害有机物复合污染风险评估与修复技术”,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赢得了“土壤医生”的美誉。

    为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李辉团队充分利用华理以化工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特色,构建了一整套化工集成优势技术:针对场地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测不准的问题,发明了样品无扰动采集和测定技术;针对场地中的高浓度有机物污染,发明了抽出吹脱、高级氧化和尾气催化降解一体化处理技术;对低浓度的有机残留物,或者是用植物、微生物的联合力量来降解,或者是把微生物、活性炭和化学药品制成的降解反应柱插在土壤里,对污染物进行原位降解。

    据介绍,这套化工场地高危害有机物复合污染的风险识别与修复新技术,不仅部分成果被选入国家和上海市环保部门制订的多项行业标准,还成功地应用到上海、江苏和广东等10余个化工场地的有机物污染调查、风险评估及修复项目之中,取下了悬在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大家都想要的“大白”诞生啦

    电影《超能陆战队》里可爱的“大白”是一个家庭医生,它唯一信念就是让主人健康。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苏剑波教授的研究团队研发的“纳豆机器人”就可以是你的“大白”哦!

    据介绍,在医疗环境中,纳豆机器人通过实时采集自身以及病患的环境信息,对病患实时定位;通过视觉避障在行进过程中躲避环境障碍物(包括医院的人流、可移动医疗设备、固定的墙壁台阶等),合理选择前进的方向和路线。纳豆机器人可以感知周围环境,更便捷地寻找最优路径,快速达到期望病患邻近位置。当纳豆通过人脸识别找到了病患,她通过语音呼叫病患,或者直接走到病患面前。在确认病患身份后,纳豆才可能将指定药物提供给该病患,并锁定该病患实行监护任务。当纳豆锁定病患后,不管病患走到哪里,纳豆都会像一个仆从紧紧跟随在病患身后,随时可以为病患提供服务。当病患突发状况,纳豆机器人能通过人的表情以及手势和动作变化判断出病患当前的状态,及时发出警报信息,并将病患当前的位置和状态信息发送给医护人员,使病患得到最快速的救治。

    目前,纳豆集成了自主导航、人脸识别、体态识别、手势识别等主要功能模块。因此,“纳豆机器人”除了可以作为医疗助手,她还可以成为大型商场里面的导购,为用户提供最全面的商品信息以及参考建议;她也可以充当全职管家,为家庭成员提供最全面的服务。在未来,纳豆机器人会逐步成长为导医、导购、安防、家庭护理等各领域的专用服务机器人。


      原文来源:东方网    |发表时间: 2015-11-4  19:53:49 |作者:刘轶琳、徐程

    原文链接: http://sh.eastday.com/m/20151104/u1ai9089715.html

 


中国科学报》:上海工博会高校展区“亮剑

    本报讯(记者黄辛)11月3日至7日,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在今年的工博会上,高校展区推出了一系列贴近民生的高科技项目。

由复旦大学团队研制的可注射性医用热致水凝胶有望为糖尿病、肿瘤患者带来福音。据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副教授俞麟介绍,该材料非常适合作为药物的缓释载体,可用于降糖药物和抗癌药物的包裹和缓释。目前,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注射药物,而该团队已经同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研发了一种新型、长效的降糖活性多肽药物的凝胶缓释制剂,可实现一周一次给药,目前该成果已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其药效。

    近年来,多地传出的多宝鱼抗生素等化学药物超标问题,让很多人开始对食用多宝鱼心存芥蒂。华东理工大学张元兴教授团队此次参展上海工博会的项目成果“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有望不久之后就能让人们吃上放心的多宝鱼。据介绍,该疫苗是中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鱼类活菌疫苗,也是世界上首个获得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疫苗,对海水养殖中减少和避免使用抗生素、提高水产品和生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而同济大学推出的智能电动清扫车看起来和普通清扫车无异,但清扫车和各类传感器结合,可实现无人驾驶智能清扫。据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魏学哲介绍,每辆车造价仅在普通车辆的基础上增加几千元。车辆设计初衷在于降低城市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智能型城市。未来整车产品拟在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市政环卫部门进行示范应用,其相关技术拟在环卫车辆制造企业进行产业化导入。


    原文来源:《中国科学报》第六版  |  发表时间:2015-11-05  |  作者:黄辛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1/331065.shtm

 


新闻晨报》:工博会继续上演神奇技术

球落下不反弹杯子晃动水却“不动

    晨报讯 一个打满气的篮球空中落下却一点都不反弹,稳稳地贴在“地面”上,这样神奇的现象正在工博会上上演。

    昨日在工博会现场,记者看到一杯水被固定在一个传送带上,水是满满的。水杯套在一个特殊环内,然后他让传送带来回晃动。神奇的一幕出现了!虽然杯子被左右晃动,但是里面水却一点波动都没有,更没有溢出。“这就是利用了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据一名技术人员介绍,该技术对杯子在晃动中的受力进行了全面数据分析,然后利用套着的环等设备给予“反作用力”,让杯子始终受力平衡,水自然也不会晃动了。根据类似的技术,记者在该展台还看到了篮球落下不反弹的展示。

    与此同时,上海各高校也聚焦服务机器人、环保、节能和健康等各个主题,在工博会上展出了各自最新研发的、贴近民生的新品。东华大学在此次工博会上展示了一台名为“水平姿态爬楼搬运机器人”,它可以在爬楼的过程中保持水平,不会倾斜,方便载人载物,即使在十分狭小的空间内也能自由转身。华东理工大学易建军团队研制的智慧消防系统则玩起了“手环”,连接上相应的传感器,就能实时检测消防设施中的压力、流量、温度、烟度、音像等参数。在某些突发状况下,甚至可以简单“思考”,报警的同时迅速开启喷淋等灭火系统,或者是自动拉下卷帘门、启动排风系统等防止火势扩散,聪明地实现火灾防控“自动化”。


    原文来源:《新闻晨报》  |  发表时间:2015-11-05  |  作者:记者宋杰 董川峰 实习生 李志远

      原文链接: http://www.jfdaily.com/minsheng/bw/201511/t20151105_1921857.html

 


上海科技报》:创新之风扑面来智能应用成果多

——201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见闻

    以“创新、智能、绿色”为主题的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日前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虽然秋雨绵绵,博览会的地点也移师到了新展馆,但是高校展区的人气一如既往地火爆。记者边走边看,一股股浓郁的创新之风扑面而至……

    人之聚焦  高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今年的高校展区,智能化的应用技术成果特别多。上海大学的“精海号”无人测量艇是一大亮点,展台前挤满了慕名而来的观众。这艘流线型的白色小艇在南极科考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集无人艇抗涌流控制技术、水面障碍物识别和避障技术、基于仿生眼球运动控制模型的水下声呐云台抗颠簸控制、高分辨率前视声呐图像实时拼接技术和基于机器人技术的智能无人高性能系统集成技术等于一体,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高科技领军成果。

      另一侧同济大学展区中的低速智能道路自动驾驶电动清扫车也堪称人工智能的典范之作,它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全方位感知系统、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等,吸引了众多客商的目光。

    人工智能的高科技展示动人心魄,现实中的人性关怀也是高校展区的一大特色。前不久,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台湾明志科技大学的展台上一款名为智能型助孕棒人气颇旺,是展会上当之无愧的“二孩概念”科技成果:一个智能基础体温计,一个安装在手机或电脑上的APP,未来的妈妈们就能轻松获知自己的排卵期,提高受孕的概率。

    东华大学展出了这样一台爬楼“神器”:它“”了六条腿,可以在爬楼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姿势,不会倾斜,方便载物和载人;它构造独特,即使空间十分狭小也能自由转身;它反应灵敏,就算台阶错落无序,也能爬得稳稳当当;它既能运物也能载人,有了它,常年居住在老式无电梯高层楼房的老人能更方便地独立上下楼。该校机械学院研究生团队研发的“水平姿态爬楼搬运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

    不远处,上海中医药大学展台上,云中医APP、云中医智能镜、中医脉诊健康手环、健康状态辨识仪、新型穴位探测与治疗仪等技术产品传承中医“望闻问切”诊断方法,结合光学、物理学、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首创一系列小型化、智能化、便携式、穿戴式的“智慧中医”健康管理产品。其中,云中医智能系统在不久前闭幕的米兰世博会上展出并引起巨大轰动。

    电之奔腾  新能源破冰不断拓展

    今年高校展区的新能源科技成果也不少,其中最多的要数移动电源应用性成果。

    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的方向,各地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引导消费者购买,但是电动汽车领域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充电,充电站目前很少分布,充电桩更是远没有实现普及。上海电机学院展台上的便携式直流充电桩完美地解决了问题,引来了众多观众的关注。这个小巧的便携式充电桩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售价仅在1.5万元左右,充一次电可以行驶60公里,无疑将会促进电动汽车的广泛使用。

    厦门大学的展台前,一则“免费无限充电”的广告语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细问下才得知这是一款无缝切换电池管理系统。只要备足高能量密度的LiPo电池,就可以在户外轻松实现不间断提供220V交流电的便携式供电,可以应用于国防、刑侦、医疗、科研和抢险救灾领域。

      食之欢畅  新技术让食品更美味

    民以食为天,今年高校展区里另一大亮点就是“”。南京农业大学展台前挤得水泄不通,上前一问,原来这里在售卖烧鸡、盐水鸭等真空包装的食品。一位姓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可不是一般的产品,它是基于生物技术的安全传统肉制品,通过风味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的结合不仅产生了绝佳的口感和味道,还大大降低了食盐的用量,是一种健康食品,可以预防高血压,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

    另一边,台湾健行科技大学展台前的冰激淋机在不间断地“打印”冰激淋,观众自觉排了长长的队伍等待品尝这种高科技的甜点。记者好奇地上前询问,负责人说,这是一台特殊的3D冰淇淋机,可以执行不同程序,自动打印不同类型不同形状的冰淇淋。每台售价3万元,已经现场售出了两台。

    多宝鱼是许多市民爱吃的一种水产,然而,近年来多地传出的多宝鱼抗生素等化学药物超标问题,让很多人开始对食用多宝鱼心存芥蒂。华东理工大学此次参展的项目成果“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有望不久之后就能让人们吃上放心的多宝鱼。据介绍,该疫苗是中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鱼类活菌疫苗,也是世界上首个获得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疫苗,对海水养殖中减少和避免使用抗生素、提高水产品和生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来源:《上海科技报》A1版|发表时间:2015-11-05 |作者:吴苡婷陶婷婷    杨冬梅

    原文链接: http://www.duob.cn/cont/848/187585.html

 


青年报》: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技术频频亮相工博会

食品安全“扫一扫”地沟油能变宝

 

    正在进行的第17届中国工博会上,除了各种先进的工业装备和智能化制造外,一些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也让人眼前一亮。昨天,智能空气净化机的登场让不少观众心动。而华东理工大学牟伯中教授课题组另辟蹊径,将人人避之不及的地沟油变成“宝贝”,这项技术的参展引起了广泛关注。

    食品安全信息用手机扫码就能追溯

    如今市民的生活中,食品安全越来越被重视,而怎样知道自己购买或即将购买的食品是否安全?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就可以做到!青年报记者在工博会上采访了解到,目前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已经建成,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省市级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

    负责该平台的上海仪电智能电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本市相关部门已明确要求,进入上海的十大类商品的信息都必须要上传平台,“这十大类商品为油、米、水产品、禽制品、畜制品、蔬菜、水果、豆制品、乳制品和其他,只要是流入上海的,都必须将信息录入平台。”这些信息包括了生产环节、仓储物流环节和销售环节,“也就是从田间到流通再到餐桌,全链条的信息都能查到。

    青年报记者现场体验发现,录入平台的商品,消费者只要通过手机扫描商品上的二维码、序列号或条码,就能查到该商品从生产到仓储再到销售的所有信息。比如,一瓶矿泉水、一斤猪肉,只要扫一下条码,就能清楚查到保质期、销售点等信息。而如果是存在安全问题的商品,通过平台查询,还能查出是何安全问题,比如一个品牌的甲鱼,查询时显示是“召回”状态,再看召回信息,就能看到召回的原因是“甲醛超标”。

    工作人员表示,这一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是规范企业的行为,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市民发现问题积极投诉,“从另一方面倒逼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地沟油变“宝贝”环保还能挣钱

    提起地沟油,人们往往深恶痛绝。华东理工大学牟伯中教授课题组却另辟蹊径,将人人避之不及的地沟油变成了“宝贝”——用它作为原料,生产出了“MBMT11生物基两性表面活性剂”。在他看来,用于工业生产是彻底杜绝地沟油危害的有效方法。

    “地沟油不是废物,而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它是生产高附加值生物基功能材料的基本原料。”牟教授肯定地表示。

    2008年,牟教授课题组就开始关注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我们坚持的理念有三:一是原料可再生,二是生产过程环境友好,不污染、无排放、低能耗,三要符合循环经济要求,性能好、应用广。

    现在市场上的表面活性剂,其原料大多来自石油。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课题组一开始用的原料是蓖麻油、棉籽油等非食用植物油。看到媒体关于地沟油重返餐桌的报道后,他们想:“为什么不能试试地沟油呢?

    于是,课题组的学生在食堂吃完饭后,将餐盘里的残渣带回实验室,过滤、分离后就成了做实验的原材料。经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最终研制出了针对混合油脂的方案,“不管哪家餐厅的废油,我们都能用。”牟教授介绍说,在75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和常压下就能进行生产,而且能耗低,不产生废弃物,产品的生物降解程度也很高,真正实现了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

    “MBMT11生物基两性表面活性剂”应用范围很广,可以作为无碱体系驱油剂用于石油开采,也可以在油污管道清洗、清防蜡等中作为洗涤剂,还能在相关行业中作为乳化剂。它能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适用的温度、酸碱度和矿化度范围都比较大。对于这项科研成果,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在今年5月以“生物基表面活性剂让地沟油重生”为题作了报道。

    据牟教授介绍,他们正在与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准备上马的一期工程为年产万吨级的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生产线。按照目前表面活性剂1.5万元/吨的价格计算,年产万吨,产值就能达到1.5亿元,经济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


      原文来源:《青年报》第七版|发表时间:2015年11月5日|作者:刘春霞 刘昕璐

    原文链接: 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5-11/05/content_273780.htm?div=-1

 


【东方网】  工博会观展“私房指南”:8个亮点不可错过

    亮点八高校展区新品贴近民生

    上海各高校聚焦服务机器人、环保、节能和健康等各个主题,在工博会上展出了各自最新研发的、贴近民生的新品。

    东华大学在此次工博会上展示了一台名为“水平姿态爬楼搬运机器人”,它可以在爬楼的过程中保持水平,不会倾斜,方便载人载物,即使在十分狭小的空间内也能自由转身。华东理工大学易建军团队研制的智慧消防系统则玩起了“手环”,连接上相应的传感器,就能实时检测消防设施中的压力、流量、温度、烟度、音像等参数。在某些突发状况下,甚至可以简单“思考”,报警的同时迅速开启喷淋等灭火系统,或者是自动拉下卷帘门、启动排风系统等防止火势扩散,聪明地实现火灾防控“自动化”。


    原文来源:东方网    |发表时间: 2015-11-5  10:15:21 |作者:宗和

    原文链接: http://sh.eastday.com/m/20151105/u1ai9090264.html

 


【中国经济网】华东理工大学研发治理污染土壤技术被称“土壤医生

    中国经济网上海11月6日讯(记者李治国)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升级,不少化工企业或是“出城入园”或是退出市场,给城市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但同时一个更严峻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由于历史上的落后工艺和管理不善,其中一些土地很可能已经受到重金属或有机物的污染,危及周边居民的健康,怎么办?

    针对这个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华东理工大学李辉老师和他的同事们用10年时间,研发出了一套“化工场地高危害有机物复合污染风险评估与修复技术”,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赢得了“土壤医生”的美誉。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这个团队长期致力于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等技术的研究,集中体现了华理以化工为龙头、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和特色。李辉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

    据李老师介绍,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迄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的技术难题。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关注,法律法规制订和修复技术研究同步开展。作为工业化后来者的我国,从2000年以后也加大了关注力度。2012年,全国开始进行地下水质量调查;2014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面向社会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7月1日国家环保部颁布法规,规定土地转性或工厂搬迁都必须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进行质量评估,如有污染必须进行修复,随后,国家和各省市都加快了完善土壤质量标准的步伐。

    “由于以前许多工厂技术工艺落后,监管也不够完善,在化工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高危害有机物十分常见,像卤代烃、石油烃和农药类等有机物的检出率超过70%,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风险评估和修复技术仍然十分缺乏”李辉说。

      而李辉和同事们历经10年研发出的这套化工场地高危害有机物复合污染的风险识别与修复新技术,不仅部分成果被选入国家和上海市环保部门制订的多项行业标准,还成功地应用到上海、江苏和广东等10余个化工场地的有机物污染调查、风险评估及修复项目之中,取下了悬在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让李辉高兴的是,在这场和“土壤杀手”的赛跑中,上海已经跑在了全国的前面,其参照美国和荷兰标准制订的土壤环境质量风险控制导则,标准之严“高于全国”,而导则中的多种有机污染物修复目标值他们都参与了制定。

    “‘土壤杀手’主要是重金属和有机溶剂两大类,除了导则里的‘规定动作’外,我们还会根据工厂的具体情况增加风险评估项。”李辉说,在众多污染物中,氯代烃类有机物特别要给予关注,这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和产品中间体,应用十分广泛,而且具有较强的毒性,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尤广,但其修复技术长期以来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

    为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李辉和同事们充分利用华理以化工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特色,用10年时间,构建了一整套化工集成优势技术:针对场地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测不准的问题,发明了样品无扰动采集和测定技术;针对场地中的高浓度有机物污染,发明了抽出吹脱、高级氧化和尾气催化降解一体化处理技术;对低浓度的有机残留物,或者是用植物、微生物的联合力量来降解,或者是把微生物、活性炭和化学药品制成的降解反应柱插在土壤里,对污染物进行原位降解。

    对此,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和中国环科院等多个科研机构给出评价:该成果“整体技术属于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据统计,李辉的这项研究已经形成专利技术20余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1项,公开发明专利5项,其成果获得2014年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应用该技术,可日处理地下水或土壤100立方米,有机物去除率超过90%,到目前为止,共计处理了土壤和地下水58000多方,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6000多万元,得到了使用单位的高度评价。

    但李辉并没有就此满足。

    “虽然目前的修复成本已经低于美国,但仍然处于高位,即使是不严重的污染,每立方米土壤或地下水的修复成本大约仍然需要几千元,根据上海的土层特点,一亩地的修复成本甚至高达数百万元。”他进一步算了一笔帐。

    既然污染后的治理成本这么高,那么能否通过“体检”预防污染发生呢?能不能利用和加速自然净化机制来降解污染物?还有哪些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方便应用的修复材料?这些问题不断地吸引李辉老师和他的同事去尝试新的探索。

 

    原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  发表时间:2015-11-06  |  作者:李治国

    原文链接: http://edu.ce.cn/xw/201511/06/t20151106_3057568.shtml

 

【中国经济网】中国首个注册海水鱼类活菌疫苗参展工博会

    中国经济网上海11月6日讯(记者李治国)学名“大菱鲆”的多宝鱼由于肉质鲜嫩而少刺,向来为人所爱,但近年来多地传出的多宝鱼抗生素等化学药物超标问题,让很多人开始对食用多宝鱼心存芥蒂。不过,令人高兴的是,华东理工大学张元兴教授团队此次参展上海工博会的项目成果“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可望不久之后就能让我们吃上放心的多宝鱼。

    据介绍,该疫苗是中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鱼类活菌疫苗,也是世界上首个获得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疫苗,对海水养殖中减少和避免使用抗生素、提高水产品和生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已经进入工业化集约养殖阶段,病害威胁是产业发展的瓶颈。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高效疫苗的应用是细菌性病害控制的有效策略,但是,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却尚无疫苗应用的成功先例,只是单纯依靠抗生素防病治病,并且还经常出现超标使用抗生素的问题。这不仅带来了致病菌的耐药性问题,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隐患。

    张元兴教授团队研究的爱德华氏菌病就是这样一种养殖业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由它引起的腹水病,是海水养殖多宝鱼的一种严重病害,经常给养殖户带来严重损失。而且,由于该病原菌寄生在宿主胞内,药物治疗效果差,又可能会连锁性地引起药物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张元兴教授带领团队从本世纪初即开始进行研究,历经10年努力,最终构建了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

    “爱德华氏菌有许多菌株。2006年,我们分离鉴定出了高致病性菌株EIB202,解析了全基因组和主要致病机制,然后根据病原基因组的特征,从众多菌株中最后精准筛选出了天然弱毒的、免疫性能好的EIBAV1菌株,并把它做成了疫苗。”研究团队主要骨干、华东理工大学刘琴教授介绍说。

    有了疫苗,又该怎样给这些活蹦乱跳的家伙接种疫苗呢?根据刘老师介绍,小鱼苗是“泡澡”——由于疫苗都是天然弱毒活菌,需要的时候,只要将鱼苗在疫苗配置的水中浸泡3分钟,鱼宝宝就获得了免疫力。大个头则要“打针”了——成鱼随水流向前,进入一个狭窄的空间后,连续注射器就会快速给每一条鱼打针,打完针后,鱼儿前游离开,大规模连续免疫注射就这样完成了。

    爱德华氏菌是北方冷水系鱼类中常见的一种致病菌,那么,这种疫苗对其它鱼类是否通用呢?通过对与多宝鱼同属鲆鲽类的牙鲆、半滑舌鳎等鱼种的研究,华理科研团队发现,该疫苗同样有效。此后,科研人员还将进一步在鲆鲽类之外的大黄鱼、海鲈等鱼种上进行疫苗适用性研究。

    根据已有研究发现,其实,鱼类从鱼苗长成商品鱼的过程中,高致死率鱼病一般有3到5种,如果对此有一个整体的免疫计划,小鱼苗健康长成大鱼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除了做已有疫苗的扩展适应症研究之外,我们还计划以迟钝爱德华氏菌为突破口,研制出3到5种针对多宝鱼主要疾病的疫苗,组成一个整体的防疫体系,覆盖多宝鱼各个成长阶段所需。”张元兴教授说。

    据张教授介绍,目前,他的团队正通过和浙江诺倍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永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纬胜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一起,完善生产线和GMP规程,争取早日让疫苗上市销售。按照他们的设想,在未来的2到3年内,他们的疫苗产品可以覆盖到全国一半比例的多宝鱼养殖中。

    “随着海水养殖鱼类疫苗的推广应用,有望在国内孵化形成一个新兴的鱼用疫苗产业,减少直至避免使用抗生素,全面提升我国海水鱼类农产品的食品安全等级,促进我国传统海水鱼类养殖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张元兴教授说,希望他们的研究能够推动以免疫防治为核心的海水鱼类健康养殖新模式的建立。

 

    原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  发表时间:2015-11-06  |  作者:李治国 

    原文链接: 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511/06/t20151106_6931043.shtml

 

【澎湃新闻】工博会落幕,参观人数创历史新高,航天技术首次对外展出

    历时5天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于10月7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落下帷幕。据主办方数据显示,本届工博会参展规模、观众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截至10月7日中午12时30分,本届工博会共吸引境内外观众13.6万人,较上届12.1万人增长近12.4%。

    今年是《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实施的元年,“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落地的关键。本届工博会以“创新、智能、绿色”为主题,众多全球首发、中国首发的新品吸引中外观众,成为体现目前国内外前沿先进制造水平的风向标。

    本届工博会上,中外机器人“军团”同台打擂、“上天入海”式高科技夺人眼球、“互联网+制造”描绘智慧生活,还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3D印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悉数亮相。人气最旺的当属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和高精度VLBI引领嫦娥登月,两大航天事业里程碑式的技术首次对外展出,荣获本届工博会特别荣誉奖。

    在工博会上,上海也展示了自己在绿色制造方面的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制造业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通过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实施重点能效工程、完善节能管理方式,在节能环保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的0.955吨标煤/万元下降至2014年的0.737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22.95%,年均下降6.3%,提前一年实现下降22%的“十二五”节能目标。2014年全市工业用能总量5781万吨标煤,占全市比重约53.6%,较“十一五”期末降低1.5个百分点,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同比提升5%左右。“十二五”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完成。

    在组委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本届工博会不仅吸引了国内外客商前来同台竞技,还成为各省市行业交流的大平台。本届工博会参展企业达2270家,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上海本地企业占30.4%,上海以外地区企业占40.5%,境外企业占29.1%。上海市积极邀请兄弟省市参展,境内除西藏自治区外悉数参展,其中,黑龙江、河北、新疆、广西、深圳等11个省区市组团参展。

    此外,今年参展的高校共70所,为历年最多,其中外省市高校44所,在沪高校17所,境(国)外高校9所。在各校遴选申报并确定参展的652个项目中,上海大学“‘精海号’无人测量艇”、华东理工大学“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消防系统的开发及其产业化”、复旦大学“可注射性热致水凝胶”、上海交通大学“等离子切割机的电气控制系统”等11个项目分获大会创新金奖、银奖、创新奖。

      获得创新奖的复旦大学“可注射性热致水凝胶”可缓解患者痛苦,“比如对于女性乳腺癌患者,切除一部分乳房后,注射水凝胶不仅达到填充效果,而且还可以尽量避免癌症复发,且只需一个月给药一次,非常方便。”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科学系丁建东教授和俞麟副教授团队的相关负责人说。

    和民生相关的项目也受到关注。比如华东理工大学牟伯中教授在工博会参展项目“MBMT11生物基两性表面活性剂”可让地沟油“重获新生”,应用范围很广,可以作为无碱体系驱油剂用于石油开采,也可以在油污管道清洗、清防蜡等中作为洗涤剂,还能在相关行业中作为乳化剂。

    46个试点示范项目的代表企业纷纷表示本届工博会在受益匪浅。其中,携彩电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前来的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小联说:“展馆人流量大,专业观众也很多。我们从其他企业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像物料采购配送智能化、ABB这些先进自动化装备以及几家可以提供整个智能工厂系统化解决方案的产品和理念都给我们很大启发。”杭州娃哈哈集团展示的食品饮料智能制造项目,将销售、采购、生产到物流的全过程透明化,通过大数据系统,建立了在线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很多客户都来说有这个需求,已经有十几家客户明确表示了比较强烈的合作意向。”娃哈哈销售部经理杨林对本次的展出效果很满意。谈到“邻居”海尔、创维,他说:“他们跟我们制造流程不一样,但互相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他们的一些个性化定制的理念有些地方我们也可以使用。”据主办方数据显示,华为参展产品已连续三年获得工博会金奖,成为唯一一家蝉联三冠的民族企业。经过4年前第一次试水后,华为已把工博会作为本企业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最新科技展示平台。


    原文来源:澎湃新闻  |  发表时间:2015-11-08  |  作者:韩晓蓉、姜丽钧

    原文链接: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94269



解放日报》:消防系统戴“智能手环”华东理工一项目获工博会银奖

    本报讯(记者 俞陶然)在“互联网+”大潮下,消防系统也变得更加智能。近日,华东理工大学易建军教授团队与湖南企业合作开发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消防系统”获得工博会银奖。这套系统已应用于政府、企业办公楼和居民楼,创造产值2768万元。

    据初步统计,全国范围内,智能消防系统的市场规模有上千亿元。消防系统要实现智能化,需要能感知信息的“手环”。记者看到,这种“手环”是一个个长方形小盒子,带有多种传感器,能实时检测消防设施中的压力、流量、温度、烟度、音像等参数。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技术,这些小盒子可实现自动组网、无线传输,并将信息实时传输至云服务中心。所有消防设备的运行、故障、维护、报警等信息都存储在云平台,并可推送到手机等终端,为消防设施运维和消防决策提供依据。

    易建军说,这些小盒子都是物联网节点,能让消防设施变得有“感觉”和“记忆”。一旦发生火警,它们在报警的同时,能迅速开启喷淋等灭火系统,或自动拉下卷帘门,启动排风系统,实现火灾防控自动化。智慧消防系统能为现场消防队员提供一个信息平台,让他们根据各种信息判断事故发生的原因,了解建筑物内部的实时情况,从而更快地扼制火势。系统实时传回的信息不只是数字,还包括图像,消防专家可在线“会诊”,令抢险救援更加科学高效。

 

    原文来源:《解放日报》第八版|  发表时间:2015-11-09  |  作者:俞陶然

      原文链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11/09/content_146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