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外国专家赴京参加新春座谈会

06.02.2016  21:55

新闻中心讯 2月5日,农历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在华工作的部分外国专家并同他们座谈。我校材料科学系教授索洛维夫参加座谈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皮萨里德斯也由我校推荐参会,我校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陪同其赴京。会上,皮萨里德斯教授就增强中国经济竞争力相关议题谈了意见和看法。

李克强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外国专家和他们的家属致以新春祝福,向所有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友人表示诚挚问候。

李克强表示,在世界经济低迷、国内结构性矛盾凸显等背景下,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在10万亿美元基础上实现中高速增长,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朝着内需拉动、创新驱动、服务业带动、绿色推动的方向更加均衡协调发展。虽然我们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将带来巨大发展潜力,也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李克强指出,中国正在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我们将继续深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李克强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会改变。我们将全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供更多国际化、便利化服务,依法更好保护知识产权,通过集众智、汇众力,助力中国经济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和人才驱动,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李克强最后希望在华外国专家和广大国际友人在新的一年继续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积极献策出力。

亚历山大•索洛维夫(Alexander A. Solovev)1981年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他于2003年在吉尔吉斯俄罗斯斯拉夫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于2006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7年至2014年,他先后在德国莱布尼茨固态与材料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固态物理研究中心、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物理系、德国斯图加特马克斯普朗克协会智能系统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2015年9月,他通过青年千人计划开始在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任教。

索洛维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纳米引擎相关研究,目前其研究重点是自动化纳米外科工具。他已与约翰斯霍普斯金大学教授Gracias合作发明了能够实现转孔和切割组织的纳米工具,并已通过在与血液粘度相近的液体中对肝脏进行体外切割转孔操作来证明这种纳米工具在外科手术中的适用性。此外,他们还开发了可以为生物领域应用的自动化纳米工具提供能源的生物兼容燃料。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1948年出生于塞浦路斯。他于1970年在埃塞克斯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71年在同一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此后他到伦敦经济学院求学,于1973年在该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皮萨里德斯于1974-1976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学习,1976年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任教。他还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计量经济学协会会员。

皮萨里德斯最知名的学术成就是针对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间交互作用的搜寻和匹配理论。他还推动了匹配函数概念的确立,该函数用于解释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失业至就业的流动状况,他还是利用这一函数进行经验估算方面的先驱之一。近来皮萨里德斯主要从事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增长的研究。

皮萨里德斯于2010年与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尔•莫特森(Dale T. Mortensen)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此外,皮萨里德斯还于2005年与莫特森共同获得了IZA劳动经济学奖。

我校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有长期的学术交流基础,在社科各个领域都有不同层面的合作项目。据悉,两校将在2017年上海论坛中联合主办经济金融圆桌论坛,皮萨里德斯教授将参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