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警示如何做家长

13.12.2016  15:36

  近日,北京中关村二小一名四年级学生的家长在微信公号发文,讲述了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的经历。该家长称,孩子上厕所时被同班同学用垃圾筐扣头,事后出现了“中度焦虑、重度抑郁”症状。但在与对方家长沟通时,对方仅认为是自己的孩子“有点淘气”,校方也将此事定性为“就是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

  那篇在朋友圈刷屏的文章就像一面多棱镜,教育专家看到了治理“校园霸凌”问题之急迫,校方看到了涉事家长之“无理取闹”,媒体看到了校方回应之糟糕,网友看到了事件或许可能“反转”的迹象……但从一名学生家长的视角来看,这件事引出的最值得讨论的问题之一是:我们应该如何在孩子面前做一名好家长?

  很多家长也许觉得这是个有点滑稽的问题,他们自信掌握了一套有效的教育方法。但看看这起事件中几位家长的表现,再看看网络上一些家长的评论,就能知道“如何做家长”确实是一门学问。如果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了,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如何避免孩子遭遇“校园霸凌”?很多家长未必清楚什么是最好的答案。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家长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他们会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潜在危险。看看朋友圈,起初很多家长都觉得学生们之间“开玩笑”是正常的,后来看到网上的讨论才知道这叫“校园霸凌”,而且自己也曾是受害者;还有很多人都没意识到,那位家长在微信文章中说,那位欺负自己儿子的男同学说“我要打开门看看你的屁股”,其实涉及另一个问题。

  网上有一种说法:“熊孩子一定是熊孩子家长和熊孩子团队养成的,孩子不会平白无故就会变成这种欺负弱小的孩子。”这句话应该说给那位欺负同学的家长听听——根本不是你的孩子“有点淘气”,而是家长平时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同样,那个被欺负的孩子的家长,在这场风波之后,应该反思的地方也有很多。

  根据美国教育部门的统计,容易成为霸凌的孩子和容易被霸凌的孩子,是有一些共同特征的。比如,有家庭问题、喜欢暴力、容易过度激动、对他人和社会有较强负面认知、朋友中有人会霸凌他人的孩子,更容易成为霸凌者;而长期抑郁、缺乏自信、与他人交流不畅、与同龄人有显著不同的孩子,更容易被霸凌。这两个群体的每一项特征,对应的都是非常具体的教育问题,也是对家长的提醒。

  当然,“校园霸凌”现象盛行,学校、教育部门难辞其咎。试着从家长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是因为以家庭教育为切口,更加注意孩子的教育问题,试着调整家长的教育理念,可能是一个更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最起码的一点,在关心孩子的成绩之外,如何更好地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交际问题,就充满着学问。(相关报道见A11版·中国新闻)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