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传承守护无声乐园 万千标本启迪科研志趣 校园里的自然博物馆:复旦大学标本馆新馆落成
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绿荫深处的立人生物楼里,一座动植物标本馆刚刚经历了一次改造。在生命科学学院迁至江湾校区的日子里,它和安放其中的十多万件珍贵动植物标本一起,静静地守在原地。而和这个“寂静的动植物世界”一起留守的,是陪伴了它们三十多年的老朋友唐仕敏和陆帆,复旦大学标本馆的创建者、守护者。
新馆落成:三年心血打造五个展馆陈列三千动物标本
三年前,生命科学学院几十年积累储存的数千件动物标本,既“热闹”又有些拥挤。“随着标本的增多,原来的地方日显局促,许多标本后来只能放在橱柜外。”唐仕敏说。而现在,东西两个标本馆,共计一千多平方米,几乎所有的动物标本均已放进了宽敞明亮的玻璃柜中,植物标本也都妥帖放进新的橱柜。
展馆里,各类动物标本活灵活现于一个个透明的橱窗之中,展览灯光明亮,室内均已装上空调,可调节温度,更好地保护了标本。动物标本馆中景观场景的制作更是一大亮点。“原先地方小,没有条件制作景观展示,现在好了,你看这只熊猫,就有生活中那种自由自在的样子。”“这只骆驼之前只能放在房间最拐角的地方,现在好了,放进了景观里,看上去就像在大沙漠里行走。”谈及馆中新增的这些景观设计,唐仕敏不无自豪地说:“就得这样,标本馆才有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嘛!”
黑熊和马来熊
为了更好地展现这些动物的情态,唐仕敏每次制作标本时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梢头那只神态灵动的猴子,便是他在上海动物园通过观察拍下照片,记录下了猴子的自然神态,在制作中力求达到其物种的原姿态。
而看上去简单的景观,其中也饱含着制作者的深意。“你看上面那几只,是长臂猿,很喜欢呆在树枝高处,所以在制作景观时,我就把这几只设计在上层。下面那只是金丝猴,它和长臂猿就不一样,它更喜欢在低处活动。” 在一处活灵活现的猴类景观点,唐仕敏这样介绍:“每种动物都有它生活的层次,在制作标本时,就要考虑到它们的生活情境来设计动作,制作景观时,也尽量依照它们的习性来还原,尽可能营造一种真实的自然状态。”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研究精神,才缔造了如今种种生动鲜活,令观者叹为观止的标本。
要把几千件标本完好、清晰地陈列出来,绝非易事,在新馆的建设过程中,唐仕敏也碰到了各种难题。如何将几十年间制作的标本一件件归纳整理清楚?父亲的笔记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唐仕敏的办公桌上,叠着厚厚几摞泛黄的资料,里面全是唐仕敏及其父亲的手记,一页页清晰记载着每一件标本的种类、采集时间、采集地点等信息。“工作几十年了,每一次采集都要做这样详细的记录,任何一项数据都不能缺,这都是日后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啊。”正是靠着这几大本密密麻麻的记录,才有了如今详实确凿的记录。
多年来,唐仕敏已将原先的动物标本的记录信息重新整理罗列,新馆的落成不仅仅是空间的扩展,更是复旦大学标本馆跨越几十年的标本收集与保护工作的完整呈现。
2015年,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毛裕民捐赠款项,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陈浩明亲自挂帅进行标本馆房间装修以及场馆陈列布置。历经近三年,动植物标本整修及整理,现已初见规模。哺乳类、鸟类、昆虫、植物,以及鱼类、两栖、爬行动物姿态标本,鱼类、两栖、爬行动物浸制标本六个部分组成了相较之前扩大一倍多的标本馆。
大中型哺乳类动物
景观内:虎狮,橱柜内均为中国哺乳类动物
哺乳、鸟类为其中最大的两个展厅,种类繁多、制作精美。两馆中存放着珍贵的大熊猫、白鳍豚、灵长类以及鹤、鹳、猛禽、鸡类等国家级一级保护鸟类标本,绝大部分标本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唐仕敏的父亲从全国各地采集及上海动物园收集所制。而在鱼类、两栖动物姿态标本馆中,存放有扬子鳄、白鲟、中华鲟、斑鳖、鳄蜥等珍稀濒危动物。与此同时,之前仅为储存的植物与昆虫标本,也将陆续展出。
大型鹤形目鹳形目景观内鹳形目、鹤形目。12个橱柜中包括鹃形目、鸮形目、佛法僧目、鴷形目和雀形目。
白鳍豚、江豚
响应号召:植物标本跨越半个多世纪 整理入库八万余件
与形神各异的动物标本不同,走廊另一头的植物标本馆里,十万多件植物标本在这里静静陈列,而1987年参加工作的陆帆,已经陪伴了它们整整31年。“这里的植物标本共有十万多份,其中八万份是正式标本,也就是经过专家鉴定的,精确到每一件植物标本的种、属。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陆帆自豪地说。
种子植物,藻类、菌类、苔藓、蕨类……植物标本馆内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植物大类,其中不乏银杉、珙桐这些珍贵的植物标本。馆内还收藏的七千份欧洲植物标本,19世纪中期由法国人采集制成,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带到上海,分散安置在当时的震旦大学、震旦博物馆等地,历经辗转,直至上世纪70年代,才落户复旦大学植物标本馆,成为研究欧洲植物极为宝贵的材料。
而陆帆记忆最深的,当属那几份来自珠穆朗玛峰下的西藏沙棘,这些特殊的标本采自海拔5100米的珠峰脚下。西藏沙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分布区域广泛而分散、植株矮小,为了寻找它们,陆帆跟随张文驹教授及其团队跑遍了整个西藏及青海、云南。
“我有一群非常优秀的同事,比如为了采集西藏沙棘样本七八年内去了西藏不下十次的张文驹教授,为了红景天样本七上高原的宋志平教授。还有我十分敬佩的钟扬教授,为种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陆帆表示,研究者们的辛勤时常鼓舞自己不断向前,而其中最难忘的,便是来自钟扬的激励。“他是个非常有激情的人,而且知人善任,组织能力非常强,在他带领下工作是很难忘的经历。他在工作中的拼命和认真,在生活中的简朴,都深深感染着我们。”在标本馆中,珍藏着钟扬及其团队采集的一万多份标本。为了丰富植物标本馆藏量,钟扬曾带领团队在江西与华南一带进行了大量的标本采集工作,红豆杉、庐山小檗、鸡蛋花……这些标本极大丰富了标本馆的标本种类与数量。
翻开一本本泛黄的标本图册,陆帆对每一件标本都如数家珍,而这八万份植物标本,无一不经他的整理。2006年,为响应教育部号召,实现高校馆藏标本的数字化管理,在钟扬的带领下,陆帆开始了复旦大学植物标本馆的数字化入库工作。
“当时流行的收录方法就是拿着标本一张一张录入信息,但钟扬老师和我都觉得这种方式会损坏原始标本。钟老师说:‘事情要做,标本也要保护。如果整理工作完成了却破坏了标本,那是对前人的不尊敬,也是不负责任。’后来我们就采用先拍照,再根据照片整理信息的方式,这对保护标本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个负责任的选择使工作量变得更加巨大,八万件标本,每一件都要拍照、辨认信息、配上条形码,再进行图像处理与数字录入,还要校对,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恒心,十几人的团队一做,就是整整三年。
截至2009年,复旦大学标本馆的八万件植物标本全部完成数字化入库,且原始标本无一损毁,完备的材料、详实的记录,使它们成为中国高校植物标本库的重要资料。
最大心愿:“立足科研,服务大众”
“要研究的东西都长在书本上,长在电脑里,那就离同学们太远了。学生对某种动物研究了几年,可能都没亲眼见过它一次。标本就提供了好素材,那些难以见到的、甚至是灭绝了的动物,因为有标本的存在,仍然能够在我们这里看到。”谈到制作标本的心愿,唐仕敏如是说。在标本馆中,那些逝去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世,而那些难以再见到的珍稀物种,也在这里久久存活。
在复旦大学的标本馆里,每一种动物标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形态,它们的生命定格在死去的瞬间,而唐仕敏则负责将它们带回实验室,进行制作,让它们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标本馆,大家可以近距离接触这些动物,看到它们不同的形态,很多是在自然界、动物园都很难得到的体验。”
白头鹤、丹顶鹤、白头鹮鹳、赤颈鹤。
曾经,与“热热闹闹”的动植物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稀少的参观者,橱窗里的动物们目光炯炯,形神各异,橱窗外却观者寥寥。如今的新馆建成,陈列室的条件更好了,标本可以全部开放展览,只要提前预约,就可以来参观。而关于一件件关于标本的故事,也正在筹备制作当中。陆帆希望能够设计出更多亲近学生、亲近大众的形式,让标本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时代在进步,科学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的标本事业,也要与时俱进跟上脚步嘛,要让大家愿意看,看了之后能学到东西,这才是有意思、有意义的科普。”
“标本馆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珍贵的鸟类标本,很多平日难得一见的鸟类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身影。平时我们在大自然里看到的是动态的、距离较远的鸟,而到这里,就可以再近距离细致观察这些鸟类的细部,这其实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让我们得以更加直观、细致地去理解它们。”观鸟爱好者、复旦校友谢世祥如是说,而在他辗转世界各地观鸟的过程中,复旦大学标本馆亦是他经常来参观学习的地方。“当你学会观鸟,你就获得了一张终身免费的大自然剧场的门票。”
雀形目:鸫科鸟类
几十年间,复旦大学标本馆这些珍贵的标本接待了各地无数科学家前来考证动植物生存地带、分布范围,追溯其几十年间的繁衍地域。现今保存完好的标本及记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现在,这些标本也正在走进校园,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早在90年代末复旦大学标本馆援建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标本馆如今已成为杨浦区生物学教育科普基地,它们成为孩子们眼中更为神奇的存在,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科学研究的乐趣,启迪着一双双探求知识的眼睛。
唐仕敏老师为学生介绍标本馆中的大熊猫标本
“立足科研,服务大众。”这两句唐仕敏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薪火相传:“把标本馆一代代做得更好”
“热情、有心、坚持”这三个词是唐仕敏的坚守。标本馆的日常工作寂寞且冷清,需要极强的耐心与毅力。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也无数次被问及为何会留下来,唐仕敏总是用这三个词认真地回答对方。“热情就是你一定要喜欢它,才能坚持,工作中一定要有心;标本的制作过程和保护工作都是很繁琐的,稍有差池标本都会遭到损坏,所以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坚持就不用说了,一路走到现在。”
近些年,全国各地高校标本馆也在陆续建成,清华大学标本馆、北京大学标本馆、北京师大标本馆……几乎每个高校的标本馆,唐仕敏都去参观过,他说:“我想多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多学点经验,把咱们复旦的标本馆也建设的更好。”
“这只云雀是1984年在上海采集的标本,那只中华鲟是从上海动物园采集而来的……”唐仕敏对每一件标本都视若珍宝,那些背后的故事,他都能够娓娓道来,也让这个无声的动植物乐园充满生机。“复旦大学动植物标本收集和储藏是在国内高校中相对较早的,从我爷爷那辈算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了,算算到如今都有六十来年了。”面对这个从自己爷爷、父亲手中延续传承下来的动物标本馆,能够拥有更好的条件保存下去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是唐仕敏最大的心愿。
“和标本们待的时间久了,感情也深了,说到底就是一份责任心,踏踏实实干好每一天。”谈起守护标本的这些年,陆帆简单的言语中透着坚定,植物标本的守护工作冷清而寂寞,陆帆就静静陪伴着这些标本,三十年来,八万份植物标本没有出现任何大的损坏。“这些标本在我手里,我就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它们,发挥它们的价值。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也是一辈子的交代。”
七年前接受采访时唐仕敏曾言,最挂念的事情就是新馆何时落成。现如今新馆已经建成,唐仕敏希望能有一个不仅懂知识,更能讲述标本们背后故事的人来接替他的岗位。和唐仕敏一样,还有几年便将退休的陆帆,也希望能够有一个真正懂标本、爱标本的人接过自己的工作:“那我们才能是真正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