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档为民:热心、耐心、责任心,一个也不能少!
12月的一天,市民徐先生前来静安区档案馆查询当年其顶替母亲从新疆农业兵团调入上海市蔬菜公司工作的相关档案材料。徐先生表示,为让其现任妻子户籍转入上海,派出所需要当年他自身入沪的材料用以佐证;近年来他曾多方查找这份档案,但始终没有找到,导致妻子户口迟迟无法转入,本次抱着最后试一试的态度前来档案馆咨询,希望工作人员能给予帮助。当工作人员在数据库中输入徐先生的姓名后,并未跳出任何档案资料。根据经验,查档人员认为有可能是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著录错了当事人姓名,于是分别输入名字中的单个字来查找,但仍然没有找到相关档案。原则上到了这个阶段,能查到这份档案的几率已经非常小了,但考虑到申请户籍对徐先生夫妇来说是件大事,工作人员还是不愿意轻易放弃,将当时所有从新疆返沪的顶替人员档案翻出来,只要是姓“徐”的都统一翻阅一遍,结果依然没有找到。
至此,徐先生谢过工作人员,并表示不用再继续查找了,而馆方并未气馁,为了帮助徐先生寻找档案可能的所在地,窗口查档人员开始帮助其回忆当时回沪的具体细节。经了解,徐先生上世纪80年代回沪时,是依据当时的“双顶”政策,即夫妻双方分别顶替各自父母的岗位回沪参加工作,并且是一同回到了原闸北区居住。由于已与前妻离异,所以徐先生始终没有提及其姓名。然而工作人员立即反应过来,是否可以从其前妻的回沪资料中找到蛛丝马迹,遂即在数据库中输入其前妻姓名“宋桂X”,遗憾的是依然没有找到相应结果。此时,徐先生夫妇已不抱希望,准备起身离开,但工作人员还是没有放弃,将新疆顶替回沪档案中所有姓“宋”的人员档案又翻阅一遍,并找到一份名为“宋贵X”的档案材料,由于姓名第一个字与第三个字相同,第二个字又同音,所以工作人员怀疑可能是其前妻的档案。遂将档案当事人的出生年月与回沪地址与徐先生的描述进行了核对,确认这份材料确实是当时女方单位填写时将姓名填错,导致数据库中查找不到。随后,工作人员进一步翻阅宋女士档案,想查找有无信息可以用来佐证徐先生的返沪情况时,居然在档案的附件里找到了徐先生的顶替返沪档案。
据推测,当时徐先生夫妻通过“双顶”政策回沪,所以在后来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将这两份档案扫描到了一起,但在姓名著录时却只打了女方的姓名,并且单位还填错了姓名,一连串的戏剧性错误使得此次档案查询工作一波三折。好在由于工作人员的坚持不懈,耗时一个半小时的档案查找有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当工作人员将档案交到徐先生手上时,徐先生夫妇热泪盈眶,握住工作人员的手说:“你是真的把我的档案当作自己的档案在查,否则今天不可能找得到这份材料,真的是帮了我们的大忙”。
档案在归档整理、数字化等过程中,由于方法欠妥、纸张磨损、字迹潦草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存在,制约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且不可避免地给档案查阅带来不利影响。除了通过数据核查等技术手段加以整改完善外,查档工作人员的热心、耐心及责任心都对存错档案的查找起着不可替代的纠错作用,也只有将市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将市民的档案当作自己的档案,才能真正做到存档为史、用档为民。
(静安区档案局 仇忻磊)